[大溪~龍潭]:月眉~三坑自行車道悠遊行
裝載兩部自行車,來到大溪橋旁的停車場已經是十點半了,卸下自行車問明路徑後,向著崁津大橋的方向前進,開始今天的大溪~三坑自行車悠遊行。(旅遊日期:2008.09.20)
今天的月眉~三坑自行車悠遊行,路徑是:大溪橋→崁津大橋→讀經學會→米輪遺跡→三坑自然生態公園→磚窯遺址→星聚堂→三坑鐵馬站→黑白洗→三坑老街→永福宮→青錢第→開庄伯公廟→三坑鐵馬道→石門大圳→三坑→崁津大橋→大溪橋(全行程約23公里)。
時間:AM10:35~PM3:55,含騎自行車、推騎自行車、賞景、吃零食、午餐、拍照、休息(腳多次抽筋),總耗時5小時30分鐘。
三坑自行車行~在大溪橋頭有一塊標示牌,「月眉三坑水岸綠廊」自行車道,是由大溪月眉通到龍潭三坑
三坑自行車行~在大溪橋頭有假日免費接駁公車,可以遊覽大溪各景點
三坑自行車行~另外在大溪橋頭也有到月眉、慈湖、頭寮的假日免費接駁公車
三坑自行車行~「月眉三坑水岸綠廊」自行車道的主線起點「0」公里處
崁津大橋位於台灣桃園縣大溪鎮內,橫跨大漢溪兩岸,總長776公尺。主橋長270公尺,寬25公尺;兩端引橋各為305公尺、201公尺,寬21公尺。
崁津大橋為台灣首座三跨連續繫索鋼拱橋,雙向各設置二線車道及人行道。台4線亦沿著崁津大橋兩端延伸。
崁津大橋由榮民工程公司承包,2000年4月開工,2002年8月17日完工,並於該年10月19日正式開放通車。
三坑自行車行~在自行車道的叉路處,設有「請禮讓單車」~非常親切的標示牌
自行車道的叉路~探索路線
最大坡度:6﹪
距離:150M
折返點:讀經學會
三坑自行車行~自行車道上的標示牌,此地距離三坑老街有4840公尺遠
三坑自行車行~李道雄在月眉~三坑自行車道上,主線5.1K處留影
米輪又稱石碾或是牛碾,以槓桿原理利用牛牽動石磨(滾),將石盤上的稻穀碾碎,使米與穀分開,是農民不可欠缺的工具。
河川底二段潭因鄰近大漢溪,是農民與商人往來頻繁的碼頭,為其便利性於此區設置了米輪設施,而有「米輪寮」之稱,此處米輪為私人所有,可付費請其代為處理。
三坑自行車行~離開大溪橋頭已經6050公尺,此處是丁字路口,左邊50M處是「米輪遺跡」,右邊是往三坑老街的自行車道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擁有近3.8公頃的生態湖和2公頃草坪,公園四周道路寬暢,停車方便,整個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植栽綠化,並且規劃休憩公園及自行車道。自然生態公園旁設有河堤,可站在河堤上可以眺望大漢溪。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佔地遼閣,有景觀大池,休憩涼亭,木棧步道,造型木拱橋,設置有大型停車場,也有乾淨的公廁是遊客來龍潭三坑地區另一休閒的好去處。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位於米輪的不遠處,石門大壩後池堰大漢溪的下游,此處為新開發的景點,是一般遊客較少到的地方。
三坑自行車行~自行車道上的標示牌,此地距離三坑老街有1720公尺遠
三坑自行車行~星聚堂也是具有百年的歷史,它比青錢第的歷史還要古老,而在屋脊的尾端是翹起的燕尾脊,是星聚堂的最主要特徵。
三坑自行車行~星聚堂的主人說星聚堂的房屋和地的所有權人分屬二個不同人,除此之外,有自家的水井,而且在護欄上有祭祀天公爺的地方。
三坑自行車行~順著三坑自行車道來到此地,是三坑老街的入口,右側是伯公廟
桃園縣龍潭鄉「三坑鐵馬站」為方便遊客暢遊三坑老街等地,提供80輛全新鐵馬租給遊客暢遊3小時,可遊覽龍潭客家聚落、石門大圳和大漢溪河床等地,深入體驗客家庄知性之旅。
三坑鐵馬站業者劉修輝說,他看準三坑老街的觀光發展,特別選購80輛自行車,以3小時收費100元方式薄利多銷,也方便遊客暢遊三坑、大平等地。
三坑自行車行~黑白洗位於三坑老街的起點,三坑鐵馬站的正對面。早期移民開墾三坑之時,曾挖鑿一條三坑圳,引水灌溉農田。當地的居民為了方便洗衣、洗菜、洗滌農具等物品,就在三坑圳的中途挖了一個小水坑,這個小水坑就是黑白洗。
三坑自行車行~水渠旁的紅磚牆上鑲著一塊白色大理石,刻著「黑白洗」醒世格言,內容為:「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
三坑老街
大正六年(1917年),日本人修築桃園大圳,圳水引自大漢溪,造成大漢溪水位驟降,三坑子因此喪失碼頭轉運的功能,市況趨於蕭條。
大圳修築期間,帶來大批日籍工程人員,老街一度恢復繁忙熱鬧的景象。如今的三坑老街上,還可看見褪色的舊招牌上,寫著日文的「櫻花啤酒」(サクラビール)字樣。
桃園大圳的水道及暗渠工程完工後,工程人員離開後,三坑老街的繁華也跟著離去。
從此,三坑子成為一個寂寥的小村落,彷彿是被歲月凍結的睡美人,百年前的老街模樣遺留至今。近年來,三坑老街漸漸受到懷舊遊客的青睞,假日時候,常可看見遠道而來的遊客來到三坑老街遊覽。
三坑自行車行~中午在「三坑阿琴小吃」吃午餐(時間是PM1:46),我點的是「芋圓紅豆湯」(30元/碗),台鈴嫂點的是「客家板條」(40元/碗)
三坑自行車行~「媽媽的豆花」店,是「三坑鐵馬站」老板的媽媽開的,在這裡點了一碗「豆花冰」(30元/碗)
永福宮位於老街底,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三坑子最早的廟宇,也是三坑子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宇外觀古樸典雅,三川脊雕飾精巧,二條飛龍各在廟脊左右飛騰,垂脊末端的牌頭則有福祿壽三仙及騎馬的武官造型人物。
永福宮三川殿的門面仍是古樸的木造格式,斑駁的油漆,透露出年代的久遠,樸拙動人。永福宮經過三次遷移,大正十三年(1924年)才遷移至此,殿內的龍柱上還可看見「大正十三年」的落款題字。
永福宮廟內最初是祀奉客家人所信仰的主要神祉-三山國王,後來改以神格位階較高的三官大帝(堯、舜、禹)為祀奉主神,而以三山國王為配祀的神。廟裡亦配祀閩南人所信仰的開漳聖王。
位於永福宮右側(70公尺)的「青錢第」古厝,為傳統三合院古厝,背倚蓊鬱的小丘,座落於一片田園中,顯得相當幽雅。三合院右廂為雙護龍,左為單護龍,古厝的風貌相當完整。
「青錢第」正廳的門額,以紅底金字寫著「青錢第」,左右門聯寫著:「青出群英人稱瑞鳳,錢名萬選世仰雲龍。」辭句意境平平,而左右對聯之上的牆壁各鑲嵌一立姿的蝙蝠雕飾,造形特殊而引人注意。蝙蝠,取其「蝠」與「福」的吉祥諧音。
堂號的由來
「青錢第」為張姓人家,因祖先經商致富,曾自行發行「青錢」賑災,民眾憑青錢可至銀莊去兌換銀兩,所以受到皇帝旌表,被稱為「青錢第」。
「開庄伯公廟」是三坑最早的土地公廟,如今已經蓋了新廟,舊的伯公廟還存在,就位於新廟的後方,約只有一坪大小,以紅磚砌成,相當的古樸。
開庄伯公廟旁有一棵大樹公,樹旁有一條小徑,可通往小丘後方的「石門大圳」。
三坑自行車行~來到三坑自行車道的支線5.4公里處,離大溪橋越來越近
三坑自行車行~距三坑老街2000公尺處,發現路標上的新景點:「三坑泉水」110M,是一段坡度十幾度的斜坡,結果我推著自行車走了六七百公尺,沿著山路轉兩個彎,才到達「三坑泉水」。110M大概是指地圖上的直線距離吧(第一次發生腳抽筋)
龍潭鄉三坑村擁有桃園縣第一條自行車休閒步道-石門大圳自行車道,在龍潭鄉三坑村石門大圳水道旁,從三坑段至大溪交界的水尾段,全長3公里的自行車休閒步道,有涼亭、林道據點等,遊客可在大圳散步或騎自行車運動,順便在山麓飽覽大漢溪水域和三坑村全景。
三坑自行車行~台鈴嫂倚靠在石門大圳的欄杆旁
石門大圳與石門水庫同時動工的水利工程,始建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石門水庫完工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為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水利工程。石門大圳則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開始通水,可灌溉農地二萬餘公頃,對於桃園台地農業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