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三峽]: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紀念館成立起源:(2007.9.8至三峽李梅樹紀念館參觀,由李梅樹的兒子擔任解說,以下的文章及照片,參考自李梅樹紀念館及所發之DM)
李梅樹紀念館初設於1990年,原名為"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1995年4月遷入現址:台北縣三峽鎮中華路43巷10號,並正式定名為[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紀念館設立之宗旨在紀念前輩畫家李梅樹.於三峽(三角湧)土生土長的李梅樹(1902-1983),生前致力於藝術創作,美術運動,一輩子堅持以東京美術學校習得的寫實路線,擁抱台灣鄉土之美,被稱為台灣美術運動中的[萬里長城].
1947年開始,李梅樹將畢生的精力投入三峽祖師廟的重建工程上,以創作藝術品的精神,完成結合民間藝術與學院藝術的[東方藝術殿堂].此外,熱心公益的李梅樹,於1935至1958年間,陸續以三峽街庄協議員,縣議員等身分服務鄉里.日後並於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文化,師大等校任教.終其一生,李氏身兼藝術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廟宇建築家,八十一年多采多姿的藝術生涯,在台灣美術史上寫下燦爛傳奇的一頁.
李梅樹紀念館除了展出李梅樹不同時期的畫作,另一方面,李梅樹生前的書信文件,畫具和畫稿等,也於館內的文物陳列室一一展出.期盼透過本館的展覽,不僅使參觀者得以體會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心路歷程,更能進一步明瞭,李梅樹的一生正是台灣美術走向本土化的縮影.
李梅樹紀念參觀須知
李梅樹紀念館採收費參觀制,參觀費每位五十元。
1.開放參觀時間:每週六、日,10:00 AM -- 05:00 PM。
週一至週五,歡迎團體預約參觀。
2.可安排團體導覽三峽祖師廟及紀念館,共需時約二小時三十分。
3.入館參觀請勿攝影,請勿飲食,請勿吸煙。
[李梅樹紀念館]:李梅樹先生,是台灣美術史上相當重要的本土畫家。他將畢生歲月完全奉獻在故鄉的藝術創作與民間的公共事務上。因著他的藝術創作,三峽、祖師廟、李梅樹在人們的心中已然成為一個等號。
在台灣繪畫史的研究中,一般將李梅樹先生的創作風格分成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指的是日據時期的創作,稱為外光派時期,中期為戰後至1977年生病住院前的創作,稱為台灣本土時期,晚期為生病痊瘉後一直到逝世前的創作,稱為回歸自然時期。
[李梅樹紀念館]:於三峽土生土長的前輩畫家李梅樹(1902~1983),一輩子堅持以東京美術學校習得的寫實路線,擁抱台灣鄉土之美,在台灣美術上留下顯明的印記,被稱為台灣美術運動中不倒的「萬里長城」。
[李梅樹紀念館]:進入清靜典雅的紀念館,由李梅樹的童年習作,不難看出他的藝術天份,而後參加台展,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帝展獲選...,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李梅樹是如何學習西洋,然後面對鄉土,進而創作獨特的台灣風格。他的一生,正是台灣美術走向本土化的縮影,值得我們仔細觀察。有鑑於此,李梅樹的後代將細心珍藏的李梅樹手稿.用具.證書.作品.畫稿整理建檔,成立"李梅樹紀念館"(原於1990年成立時,名為"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設址於台北縣三峽鎮民生街,1995年遷入現址,供各界參觀研究。
[李梅樹紀念館]:小憩之女的介紹: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返台的隔年,李梅樹根據一張親手拍攝的照片為藍圖,繪製成這幅動人的作品。畫中的少女劉曾妹女士是李梅樹的侄媳,剛剛新婚不久。在李梅樹的巧妙安排下,畫中少女,以溫柔婉約的姿態,悠然坐在午後陽光下的庭園一角。手指輕點朱唇,若有所思,彷彿正悠遊在西洋美術畫冊的藝術空間中。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李梅樹積極參美術展覽的競賽。由日本政府設立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為「台展」,所舉辦的十屆競賽,到台灣總督府所主辦的「府展」的六屆競賽,李梅樹從未缺席,可以說是美術展覽的模範生,也為台灣美術史留下許多精彩的作品。
[李梅樹紀念館]:花與女的介紹:短髮的賣花女,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後,終於可以鬆一口氣,準備回家休息了。正在打理最後一束花朵的她,逆光下的臉龐帶著些許的疲憊。這是李梅樹成功入選以日本天皇之名舉辦的最高等級的國家級美術展覽《新文展》 與《紀元二千六百年的奉祝獎》的作品。
[李梅樹紀念館]:黃昏作品介紹: 《黃昏》描繪太陽西下,田家婦女整裝結束一日辛勞的情景。這幅畫作令人聯想起法國自然主義畫家裘爾‧布列東的作品《召回拾穗者》。李梅樹藉著西洋名畫的形式語法,表現台灣農家婦女勤勞的樸實性格。其構圖緊湊嚴謹,人物造形穩重,氣氛沈靜,帶著濃濃鄉愁,被認為是台灣美術史中難得的史詩型畫作。
[李梅樹紀念館]:露台作品介紹 :《露台》是李梅樹從邁向本土化的關鍵作品。描寫二位女子在陽台上悠閒自在的模樣。畫中地點是李梅樹好友林進賢醫生診所的二樓陽台。林進賢是李梅樹的家庭醫生。李梅樹常與一些好友到林進賢家中品茶聊天。從陽台望去可遠眺風景優美的鶯歌地區,如今這個建築物還存在著。有趣的是,畫中的二位女子,其實是同一個人所扮演的。作畫前先以林進賢醫師的太太以小畫構圖,後來以任職三峽警防團的好友周永富的大女兒為模特兒。
[李梅樹紀念館]:春風作品介紹 :《春風》畫中的少女與台北美術館收藏的《白衣小姐》的人物是同一個人,也就是當年任職於三峽農會的職員林美桂小姐,現在這位女士已經70多歲了。林小姐在《白衣小姐》中溫柔婉約,在《春風》中笑容燦爛,呈現另一番風情。林小姐自信中帶著靦腆的露齒而笑,使得畫如其名,如春風般溫暖,李梅樹以筆觸勾勒,留住姣好容貌的年少風韻,也表現了台灣人民生活的幸福知足。印象派畫家擅長描繪以寫實的角度描寫當時中產階級愉悅而閒適的生活。從李梅樹這時期的創作中,我們看到的也是中產階級愉悅而悠閒的生活。主角們個個打扮人入時,雍容華貴,流露中產階級才有的特質。當然,如果您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婦女描繪的畫作比例相當高。李梅樹鍾情於女性影像的描繪。一方面也因為女性在長時間的作畫中較有耐性,也是因為女性常具備有曲線美、膚質美、服裝美及髮式美等優點。另外,李梅樹對畫中的服裝也極為講究。畫中的服裝大多是由專門的訂做縫製而成。畫中人物雖然不是理想的身段與比例,但是李梅樹重視的是衣服的花色,人物愉悅的神情,與優雅的姿態。
[李梅樹紀念館]:從1977大病初癒,到逝世前的這段時期,稱為回歸自然時期。或許因為大病初癒,對人生有所領悟,或者因為拋開繁雜事務,由子女陪同赴日休養時徜徉在大自然,無所牽掛,李梅樹的作品洋溢著怡然自得的滿足。 不再刻意經營構圖,畫作的題材也不再拘於物像,藝術品必備的色彩、型態與明暗三要素在他的畫中已渾然天成;不論什麼題材,都化身於筆觸色彩中,整幅畫的重心就只有光和彩了。此時的作品,以大自然的風景描寫為最常見的主題,強調人與大自然在光線的交融下所產生的感動。人物畫是李梅樹最擅長的題材,但晚年的創作重點已不在人物的身上,而是在光線的補捉,《戲水》是1979年李梅樹一家人至大豹溪郊遊留下的生活紀錄。這一年,李梅樹78歲了,仍勤於作畫。他邀請了三媳婦吳秀文女士,擔任模特
兒。李梅樹心中雖有作畫的準備,但總對畫中即將呈現的服裝有些不滿意。一天吳秀文女士的妹妹恰好來訪,穿了一件色彩明亮薄紗式的印花洋裝,李梅樹看了非常喜歡,特別商借做為畫中的服裝。可見李梅樹對繪畫的嚴謹態度。其實,整幅畫的重心並不是人物,而是在光線穿梭下所造成的美感,李梅樹在石塊與流水的處理技巧上掌握的非常完美。
[李梅樹紀念館]:李梅樹中期以後的作品雖參考照片所作,但乃固執於寫實的探討,"假日閒情"其細膩的感情,靈動之筆法,把女人的優雅.美麗.智慧.溫柔溶於極富美感的畫中。
[李梅樹紀念館]:清溪浣衣作品介紹:從前,清水街旁的三峽溪畔,每天天剛亮,就會聚集一群前來洗衣的當地婦女,她們一邊洗衣,也一邊聊聊村里間的八卦新聞。有點像是每天固定播出的『鄉村廣播電台』。 李梅樹在人物之間的趣味安排,帶給我們許多想像的空間。洗衣婦中間空了個位置,可能是今天有事沒來。起身的婦女,似乎準備收拾東西回家。還有中間穿著綠衣服的女子,恐怕就是廣播電台的中心了,只顧著和隔壁聊天。這群低頭洗衣的婦女,伴隨著三峽溪的潺潺流水,彼此交談的悄悄話語,好像就從畫中傳了出來。
[李梅樹紀念館]: 三峽橋可以說是李梅樹最喜愛的題材,其中以《三峽春曉》最為人熟知。李梅樹在1977年創作的這幅《三峽春曉》雖然是以三峽橋為題材,但是清晨的陽光和薄霧才是繪畫的主題。 初昇的朝陽在晨霧中若隱若現,曙光將水面與天空抹上一道道的鵝黃。雲霧中還瀰漫著只有清晨才有的紫色雲層。左側灰暗的河岸及近似黑色的建築,對應了天空朝陽與河面水光遴遴的倒影。溪岸邊,安詳而寧靜,只有三三兩兩的婦人勤勞洗衣的身影。 不管外面流行什麼畫風,李梅樹終其一生忠實於生活的寫實風格,來展現台灣的淳樸與光燦,也唯有透過李梅樹以美與善的角度,忠實對應他眼中的家鄉,台灣的鄉土之美才能長留您我心頭。
[李梅樹紀念館]:每當人們提起台北縣三峽鎮的祖師廟時,一定會聯想到李梅樹的名字,似乎三峽祖師廟和李梅樹三個字,在歷史的時空選擇下,結合成了一個題目,也就是說沒有當年李梅樹教授全心的奉獻和參與。自然沒有今天聲名遠播,享有傳統雕刻藝術殿堂的清水巖祖師廟了。
[李梅樹紀念館]:祖師廟中的石雕、石柱,更是一大特色。不但柱多工細,而且用石的精確,更見立廟的衷誠。數十年如一日,李梅樹幾乎每天都抽空到廟裡督工,從不易看清楚屋頂剪粘,到簷下的吊籃,從斗拱、插角到石柱、石珠,由花窗到石壁,無一不是藝人們在空間舞台上的最佳演出。
[李梅樹紀念館]:對專攻西畫的李梅樹而言,地方的一間傳統格局廟宇的整建,是其個人人生的一大考驗。當他將在畫布上表現的熱忱,再一次不顧褒貶的全神投入,就如同西斯丁教堂有米開蘭基羅全心的傾注與效力。才因而產生了「東方藝術天堂」~三峽祖師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