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9 17:14:59台鈴(李道雄)

[新北土城]:承天禪寺~土城的佛教聖地

 土城承天禪寺
 
土城承天禪寺於民國44年初建,民國54年完工,又於民國64年拆除重建,將往日破舊的寮房大都拆除,新的殿堂也陸續完成,
秉承舊日大雄寶殿的格局,正中新大雄寶殿供奉三寶大佛,右側是觀世音菩薩;左側是地藏王菩薩,各有一天井,供善信膜拜上供之處。承天禪寺是搭建在半山麓的建築,寺宇所建也依山勢而築。新大雄寶殿前是三聖殿,並沒有足夠的前庭可容納眾多的善信,可幸的是整個承天禪寺是東西橫走,新大雄寶殿也寬敞舒適,寺高兩層地下一層,更提供了掛單住宿人潮的便利。新殿前面的低矮舊殿,可能是昔日老和尚最初開山定基之處,供奉的仍是三佛。
 
從大安寮蜿蜒直上,就能感受到承天禪寺的雄偉。
 
承天禪寺是土城的佛教聖地,昔日廣欽老和尚住錫之地、淨宗聖地,承天禪寺龍盤虎踞、蔚成一格加上建立在山頂上更是顯得
其高雄峻拔。
 
承天禪寺位於土城天上山半山腰,由路口往山上小徑走約一公里(半小時)可達山門,小徑常有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九步一
叩的朝山者虔誠而來,從朝山路口到承天禪寺的山門口,全長有1.4公里,整條步道都已經用石頭鋪做路面,每年農曆七月或諸佛聖誕日,朝山人潮難以計算。
 
山徑兩旁翠竹高聳,互交成蔭,石碑林立,刻有諸佛名號,綠瓦白牆的建築坐擁深幽的森林綠意,環境清幽雅致,是台北南區
最熱門的踏青路線之一。
 
承天禪寺的大雄寶殿右側象鼻山,左側清源山,正門遙對淡水河口,河口右側大屯山脈,左側觀音山,連接林口台地,大漢溪
延其間,可俯?大台北全景,視野寬廣,令人心曠神怡。
 
4、5月間禪寺附近是觀賞油桐花的好去處,尤其又以靠近禪寺左側的步道最為密集,沿著山溪邊緣走便可看到一段一段的白色
油桐花道,這一帶的樹木很高大,油桐樹散生其間,花瓣受風如雪徐徐旋轉飄落,森林底下常可見一區區的白色花毯,山澗飄零的落花簇擁溪岸,可說是北部最美也最容易親近的賞桐花景點。

 ★ 自行開車前往承天禪寺:
1.下土城交流道,轉3號省道直行,再右轉接承天路直行即可到達承天禪寺。
2.由南天母山步道過清水坑三號井即可到達承天禪寺。
 
★ 搭乘大眾運輸前往承天禪寺:
1.公車:搭231、233、705路,在終點站土城下車,沿中央路三段步行轉承天路即可     到達承天禪寺。
2.捷運:搭乘捷運板南線至永寧站下車,於承天路方向出口步行即可到達承天禪寺。

[承天禪寺]:從南天母路遙望承天禪寺

 

[承天禪寺]:大門兩旁所寫的"承天禪寺"四字



[承天禪寺]:禪寺的大門



[承天禪寺]:禪寺大門內側牆上寫的是"南無阿彌陀佛"



[承天禪寺]:進入禪寺大門後就是停車場



[承天禪寺]:承天禪寺的入寺須知



[承天禪寺]:承天禪寺的入寺須知



[承天禪寺]:禪寺的大雄寶殿



[承天禪寺]:大殿供奉的是三寶佛



[承天禪寺]:供奉地藏王菩薩



[承天禪寺]:大殿前的香爐



[承天禪寺]:右側涼亭常有供應水果



[承天禪寺]:涼亭內有"大悲法水"



[承天禪寺]:吃水果及喝大悲法水前要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



[承天禪寺]:大殿前的廣場



[承天禪寺]:從廣場看承天禪寺的附近



[承天禪寺]:從禪寺的廣場看土城市.樹林市及遠方台地上的林口



[承天禪寺]:大悲樓



[承天禪寺]:大悲樓的側面



[承天禪寺]:設置有四座公共電話亭







[承天禪寺]:三聖殿



[承天禪寺]:三聖殿



[承天禪寺]:三聖殿內供奉的是三寶佛



[承天禪寺]:從三寶殿看承天禪寺的後山門



[承天禪寺]:由承天禪寺的後山門處看三寶殿



[承天禪寺]:後山門



[承天禪寺]:後山門旁的"南無觀世音菩薩"



[承天禪寺]:由南天母路看承天禪寺



[承天禪寺]:由南天母路看承天禪寺



[承天禪寺]:由南天母路看承天禪寺



廣欽老和尚事略                                               廣欽老和尚圓寂贊頌委員會
 
老和尚於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誕生於福建省惠安縣黃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無錢娶妻,師四歲,父母將其賣至
晉江縣城南門外李家作養子,父李樹,母林菜。師自幼即體弱多病,惟宿其慧根,隨母奉佛茹素。稍長,養父母相繼去世,所遺田地,近親覬覦之。師深感世事無常,頓萌出家之念,遂將田地分送近親,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承天寺之方丈上轉下塵老和尚,命師皈依修苦行之上瑞下芳法師。瑞公即命師作外坡職事,如種菜除草等。其後由於特殊因緣
,曾往南洋有年,迨返承天寺,年已三十有三,方在上瑞下芳法師座下披剃,法名照敬,字廣欽。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民國二十二年,師謁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求戒,時年四十二。具戒歸來,師決志進一步潛修。遂請得上轉下塵老和
尚之應允,攜帶簡單衣物及十餘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覓得半山岩壁石洞為安身之處。師在深山洞中坐禪念佛,米盡糧絕,即以樹薯、野果充飢,山中多猴虎,久之,人獸相處了無畏懼,遂有猿猴獻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師」之雅號乃不脛而走。

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卓錫永春普濟寺,聞之,趕至承天寺,即同方丈上轉下塵老和尚等數人上山探之,方曉師在定中,甚為讚嘆,乃彈指三下,請師出定。
 
凡茲歲月,已歷一十三載,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師下山返承天寺,次年秋掛搭於廈門南普陀,住後山石洞禮佛。民國三十六
年(丁亥)師年五十有六,於農曆六月十五日由廈門乘英航號輪船渡海來台,十六日午抵基隆,先在極樂寺、靈泉寺、最勝寺等處掛搭,七月初,復往台北芝山岩,中秋後再往新店吊橋南岸半山上之日式空屋,是時亦常往返於台北法華寺,於該寺有夜度日本鬼魂之事。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春,師於新店街後山壁間鑿石洞,命名廣明岩(今之廣明寺),四十年再於右後方上側大石壁雕「阿彌
陀佛」大石像,左下鑿石洞(現廣照寺內天君殿);大佛龕總高二丈六尺,寬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高二丈一尺,蓮座寬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開台灣鑿石佛風氣之先。

四十年(辛卯)十一月,師聞土城三峽交界處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即率徒四人,攀藤而上,果獲一大石洞,高兩丈餘,長數丈,深可兩丈。師是夜獨住洞中,洞口朝東,日月甫升,光霞入洞,故師以「日月洞」三字名之。洞頂有泉,而泉水清澈,飲之甘美可口,神清氣朗。自此師復過隱居之生活,四十一年五月始蓋洞外木屋三間,中奉「地藏菩薩」聖像。師留山三年,並於洞頂另蓋茅棚接引弟子同修。四十二年二月師又上山頂大石前搭一小棚自住。

四十四年(乙未)三月,板橋信眾在北縣土城火山購地供師,即今承天寺所在,該地原係一片竹林,人跡罕到。師等由小徑入林,砍竹約三尺見方,並將砍下之竹編為床榻,上敷細草,趺坐其上,謂隨眾曰:「坐此甚好,汝等可返。」五月間,闢地搭蓋瓦屋一間,供奉佛像。次年再回新店廣照寺。
 
四十七年(戊戌)年底,師復返火山。次年(己亥)又添茅棚數間。四十九年(庚子)四月,興建大雄寶殿,為紀念祖庭,命
名「承天禪寺」,火山則稱「清源山」。五十一年再建三聖殿。

五十二年(癸卯),是年師七十二歲,曾應善信之請,往花蓮天祥住數月,協建祥德寺,(今天峰塔即師當時茅亭禪坐之位),旋應中部弟子請至台中龍井山上之南寮,創建廣龍寺。五十三年(甲辰),師再返土城承天寺,年底建山門,並將茅棚改建鋼筋水泥之方丈室,相繼於五十四年九月建齋堂及廚房,承天寺的初步建設,於是完成。
 
承天禪寺初期之磚瓦房,係匆促建成。時日既久,地基陷落,牆壁龜裂,故於民國六十五年春,開始重建。首先將三聖殿前之
女眾寮房,改建成兩層鋼筋水泥樓房。次年秋,開山整地,拆除舊有之三聖殿、齋堂、廚房、大雄寶殿、男眾寮房及方丈室等。六十七年春,於大雄寶殿原址上,建三聖殿與兩層寮房,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師堂;於齋堂原址,復建兩層齋堂及廚房。六十八年啟建新大殿。七十二年大悲樓於新大殿右側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樓結構體已近竣工。

民國五十八年,師又於土城鄉公所右後方,創建廣承岩。六十七年,該岩復建華藏塔,其後大雄寶殿、兩廂禪房、地下室、藏

經閣、羅漢殿、講堂及上下樓禪房,亦陸續建成,後又翻蓋地藏殿等,完成現今之新貌。廣承岩之建築,由傳斌法師主其事。

七十一年(壬戌)九月,師又派隨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傳聞法師至高雄縣六龜鄉寶來村,創建「妙通寺」。迄今大雄寶殿、五觀堂、念佛堂、女眾寮房均已落成,行將供師靈骨之「靈山寶塔」亦正興建中。
 
七十三年七月,師移錫該寺,並於七十四年十月傳授三壇大戒,求戒之四眾弟子,多達數千,並啟建水陸大法會,廣度眾生,
盛況空前。 師起居簡樸,平易謙和,縱年近百齡,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攙,身輕體健,動作敏捷,住則常坐不臥,並時坐於室外,或露天、或廊簷下。食則自七十八歲,改以流質。

七十四年歲末,師以看承天禪寺之大悲樓建築為名,急欲返北,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由傳悔法師南下,二十六日迎師回承天寺,北部四眾聞訊莫不蜂擁以至,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師召集各分院負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眾,一一囑咐,並言圓寂後火化,靈骨分別供於承天寺、廣承岩、妙通寺三處。早齋後即示意欲返妙通寺,眾以師意既堅,不敢強留,即送師南下。

師抵妙通寺後,日以繼夜念佛,有時自己親打木魚並囑弟子一起念佛。初五,師瞻視清澈,定靜安詳,毫無異樣。午後二時左右,忽告眾曰「無來亦無去,沒有事」之語,並向徒眾頷首莞爾,安坐閉目。少頃,眾見師不動,趨前細察,乃知師已於念佛聲中,安然圓寂。

綜師一生,貧苦孤露,堅毅篤樸,宿慧萌芽,潛修百苦,卒致徹悟。渡海來台,冥陽兩度,禽獸馴歸,更以禪悅代替火食,歷半生歲月,其昭示修行之典範,踐履頭陀苦行之正則,誠堪與古德共讚。惜以眾生福薄,遽爾示寂。惟願不捨悲智,再駕慈航,廣度群迷,導歸淨土,共成無上菩提,不勝馨香禱祝者也。
 
廣欽和尚年譜                                                                                                  

                  承天禪寺
 
★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農曆十月廿六,師出生於福建省惠安縣,俗姓黃,名文來。由於家貧而鬻與晉江縣李姓農家

為養子。
 
★清光緒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師五歲,李姓以種植水果為生,差堪溫飽。師幼年多病、養父母愛護有加、視同己出、曾帶

往觀音亭許願,冀能消除災難。

★清光緒廿四年(一八九八年),師七歲,養母信佛茹素,師亦隨之素食,終身不渝。
 
★清光緒廿六年(一九零零年),師九歲,養母去世。
 
★清光緒廿八年(一九零二年),師十一歲,養父亦相繼去世,師頓成孤兒。深感世事無常,乃萌出家之念,投泉州承天寺,

歸依修苦行之瑞芳法師,瑞師即命師作外坡職事,如種菜、除草等。
 
★清宣統二年至民國十五年(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二六年),師十九歲至三十五歲,由於特殊因緣,乃赴南洋,因未受教育,僅

能在僑商開設之店鋪中打雜,從事童仆工作。年歲稍長,隨同當地同鄉上山砍材。某日,有一運材車輛翻落山崖,師於事前即

有預感,曾提出警告,無奈眾人不信。事後有同鄉戲稱:何不出家修行度眾?師似有領悟,隨即乘船返閩。
 
★一九二七年,師三十六歲,於泉州承天寺正式出家,法名照敬,字廣欽。時瑞芳法師已圓寂,乃由方丈轉塵法師代為剃度。

師出家後,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曾擔任大殿燒香、打板之職,某次因睡遲耽誤打板時間,深自懺悔,從此立志不倒單。
 
★一九三三年,師四十二歲,晉謁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求戒,具戒歸來,決志往泉州郊外清源山潛修。
 
★一九三四年,師四十三歲,背負簡單衣物及十餘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覓得半山岩壁一數尺見方之石洞,作為安身之處
。不意該洞乃猛虎巢穴,師即告以即將以此作為修行場所,囑其遷往他處,並為之說三歸依。該虎似解人語,竟搖尾而去,嗣後且不時率同虎妻虎子前來戲耍獻舞,馴如家畜,而伏虎和尚之名乃傳遍遐邇。
 
★一九三九年,師四十八歲,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至鼻息全無,樵夫無知,誤認師已圓寂,走告承天禪寺,
轉塵老和尚偕同弘一大師上山探視,經弘一大師彈指三下,師乃出定。當時泉州一帶曾為之轟動。
 
★一九四五年,師五十四歲,師在清源山穴居十三年後返回承天寺。
 
★一九四七年,師五十六歲,農曆六月中旬偕同普觀法師(原籍基隆),由福建廈門乘英航號輪渡海來台。最初在極樂寺、靈
泉寺、最勝寺等處掛單。亦曾於台北法華寺夜度日本鬼魂。

★一九四八年,師五十七歲,於臺北新店街後石壁上,開鑿一間小寺,定名為廣明岩(即今之廣明寺)。

★一九五一年,師六十歲,於廣明寺右後方上側大石壁上鳩工雕鑿阿彌陀佛大佛像,佛身高二丈一尺,蓮座寬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開臺灣雕鑿石佛風氣之先。又於左下方鑿石洞,建立廣照寺。
 
★一九五二年,師六十一歲,於臺北縣土城鎮成福山上,覓得一天然石洞,深高各兩丈餘,洞口東向,日月初升即照徹洞內,

故以日月洞名之。該洞本無水源,師住洞之日,忽有清泉自石縫湧出,於是決定在此隱居修行,並於洞前建木屋三間,中供地藏菩薩。洞之上方建一茅蓬,接引弟子同修。

★一九五三年,師六十二歲,又在山頂大石前搭一茅蓬自住。某日深夜有大蟒蛇至師處,毫無懼意即為之說三歸依。

★一九五五年,師六十四歲,板橋信眾於臺北土城購一山地(該處俗稱火山)供師,即今承天寺所在,師砍竹為筏,兩端繫縛於巨竹上。師於筏上結跏趺坐,及後又辟地建瓦房一間供養佛像。
 
★一九五六年師六十五歲,回新店廣照寺。
 
★一九五八年師六十七歲,年底再回土城火山。

★一九六零年師六十九歲,於火山山坡建造大殿並將該處命名為承天寺火山改稱為清源山
 
★一九六二年師七十一歲,陸續興建屋舍外並擴建舊殿(舊稱三聖殿)。
 
★一九六三年,師七十二歲應信眾之請赴花蓮即台中等地宏法。並分別於天祥協建祥德寺,今之天峰塔即師當時茅亭禪坐之位
)。龍井山上之南寮興建廣龍寺。
 
★一九六四年,師年七十三歲,年底返回承天寺重整舊業,增建山門及方丈室。師來台十七年間曾有三次長時間(約一周以上
)之入定記錄,加以每日僅以水果為生,不食熟食,因而贏得水果師的雅號。除雨天外,夜間輒於林中趺坐修行。上述特立異行之修道行徑,眾口相傳婦孺皆知。
 
★一九六五年師年七十四,是年九月建齋堂及廚房。承天寺之初步建設於焉完成。
 
★一九六六年師年七十五歲,慕名前來請益歸依者絡繹於途。
 
★一九六九年師七十八歲,於土城鎮創立廣承岩。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師八十至八十三歲時,曾表示即將捨報,經弟子們一 再懇切哀求乃獲慈悲俯允,延緩時日。此數年間應信眾之請分別赴南投台中嘉義花蓮等地宏法度眾。
 
★一九七五年師年八十四歲,開始禁足不再下山。
 
★一九七六年師年八十五,承天禪寺初建之磚瓦房時日既久,地基下陷、牆壁龜裂。故於是年首先重建女眾寮房。

★一九七七年師年八十六歲,是年秋承天寺開山整地,拆除舊有之三聖殿齋堂、大雄寶殿及方丈室等。
 
★一九七八年師年八十七歲,春,承天寺於大雄寶殿之原址建三聖殿。再依山坡地形興建祖師堂及齋堂等,廣承岩復建華藏塔
。並陸續興建大雄寶殿、兩廂禪房、地下室、藏經閣、講堂等。所有建築事宜由弟子傳斌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師九十一歲,師指派隨侍左右十餘年之弟子傳聞法師,至高雄六龜鄉寶來村籌建妙通寺。

★一九八五年師年九十四歲,農曆十月舉行護國千佛三壇大戒,求戒弟子二千五百餘人,盛況為歷來之冠。戒期屆滿,已近歲末,師急欲北返,乃於農曆十二月廿六日由傳悔法師迎回承天寺。
 
★一九八六年,師年九十五歲,示現病容,拒絕飲食、醫藥,不接見信眾。農曆正月初一清晨,召集各分院負重任之弟子及承
天寺大眾一一囑咐,並指定圓寂火化後之靈骨分別供奉於「承天寺」、「廣岩寺」及「妙通寺」三處。早齋後即示意欲返高雄妙通寺,眾以師意已決,不敢有違,乃送師南下。
 
★正月初二,氣息微弱。
 
★正月初三日,體力恢復,且與徒眾共同念佛,自由交談,精神煥發,若無其事。
 
★正月初四早晨,喚弟子傳聞及大眾佇立於殿外曬太陽,隨即又囑傳聞師於身旁坐下,並謂:「你可以了,他們(指大眾)還
沒有。」
 
★正月初五(國曆二月十三日),師瞻視清澈,定靜安祥,全無異狀,僅囑弟子們同聲念佛。午後二時,告大眾曰:「無來亦
無去,沒有事。」並向徒眾頷首莞爾!閉目安坐。少頃!眾見師不動,乃趨前細察,知師已於念佛聲中安然圓寂矣! 皈依,他的道行,自是不可思議!


大勢至菩薩 (天籟之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