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4 15:16:28珈嘉老師

再思台灣低碳飲食推動策略



圖/外國進口的水果在運輸過程中既耗能又容易因損壞而浪費。(照片由台達電子基金會提供)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綠盟能源與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

更多關於節能減碳:低碳生活部落格(PHONE老師推薦)環保署綠色生活網 台灣產品碳足跡資訊網酷台灣  

 食習慣的調整被視為降低碳足跡的重要步驟,如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IPCC主席Pachauri既曾指出:「別吃肉、多騎單車、簡約消費,便是每個人可減緩氣候變遷的方式。」(ABC News)而根據英國的研究顯示,2001年時每戶因消費行為產生的碳足跡約為20.7噸,其中因飲食造成的碳足跡約為兩噸左右,此排放量相當於一年內小客車的使用所產生的碳足跡。(SEI, WWF and CURE,2006) 而聯合國農糧組織的調查更顯示,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所佔比例達18%,超過交通部門。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永續資源管理小組的報告指出,飲食是當前最應優先矯正的消費行為之一,其佔了全球碳足跡達27%左右。(UNEP,2010)

 反觀台灣,環保署雖於今年一月頒布《國民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而許多學校更紛紛響應週一不吃肉的活動,但目前採用各項推動策略,是否足以達成低碳飲食之目的?

 因此本文將先彙整國內外研究,探討台灣飲食碳足跡之變化趨勢。進而分就飲食種類、食物來源、食物耕種與飼養過程等三個層面,探討如何降低飲食碳足跡。最後則就台灣既有低碳飲食推動方式加以分析,並根據其不足之處,提出策略建議。


台灣飲食碳足跡之回顧
 根據國際研究分析,2001年時台灣人均飲食碳足跡約為1.6噸 左右,佔總碳足跡的14%左右,較國際平均比例為低。(Hertwich and Peters 2009)但依據糧食平衡表之統計,雖然總飲食以及總肉食攝取量,並未增加,但在牛肉攝取量,卻增加了36%。而根據研究,牛肉為所有肉品中單位重量碳足跡最高者。因此,若以國際碳足跡資料庫進行估算,則2009年的飲食碳足跡,將較2001年高出10%。而若為了能達成削減台灣碳足跡之目標,則在飲食習性上,亦應有相對應之調整。

你吃了什麼-飲食種類
 飲食種類的關鍵議題既為探討個人每天飲食中各類食物的攝取量,亦即「吃什麼?」先前均是從營養與健康的角度上來思考,然而目前農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0%,而農業中又有80%的排放是來自家畜飼養,由此可知研擬個人低碳生活指南時,調整食物攝取量以及配比,是相當重要的。McMichael等研究者(2007)指出目前世界人均肉食量每日為100克,其中富裕國家每日肉食量達200~250克,貧窮國家則僅有20~25克。而依目前的科技,最多能使能家畜飼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0%,因此若欲使2050年時,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維持2005年的排放量時,人均肉類攝食量應減少至每天90克,其中來自紅肉的量,不能超過50克。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於2009年時,人均每日肉食量為202克,其中紅肉總量為117克。因此若要落實個人減碳,則
每日肉食量攝取量應減半,亦即每日午、晚兩餐中,有一餐應由葷食改為素食。

你的食物從哪裡來-食物來源
 在全球化經貿連結的時代,舶來品不再是奢華的代稱,而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名詞。根據英國的調查,2002年食物的運輸,佔了其國內貨運運輸的25%,而且食物運輸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一千九百萬噸,約佔交通部門總排放量的8.7%,其中以航空運輸的碳排密度為最高。歐美各國為了減少食物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則開始推廣『食物里程』的運動,亦即鼓勵消費者選擇生產地離自身所在地較近的產品,縮短運輸過程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量。

 雖然根據Weber 和Matthews(2008)的研究指出,
食物運輸過程的碳排放量,遠不及食物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量。但若能落實食物里程的觀念,每戶每年仍可減碳0.4公噸。

你的食物怎麼來的 - 耕種與飼養過程
 以往推廣有機食品的概念,總是基於要保護人體與土地的健康,然而在高油價時代所造成的化肥的上漲,讓一般大眾瞭解食物的生產方式,也與資源耗竭及氣候變遷相關。

 依據康乃爾大學Pimental等人的研究(2005)指出,有機玉米田的每公頃的能源需求量相較傳統化肥為主的耕作體系,低了28%~32%。此外,聯合國農糧組織亦指出有機耕作時,因其氮肥投入較少、高碳氮比、保存適當的植被的特性,所以可減少強度較高的氧化亞氮(N2O)的排放。綜合以上因素,一份根基於歐州的農耕型態的研究指出,每公頃的有機農田其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傳統農田低了48%~66%。(Ho M.W. and Ching, 2008.)

 在肉食方面,為了因應目前大量的攝取量,畜牧業均採取工廠式的飼養法來取得肉品,但此畜牧方式,仰賴大量飼料、能源的投入,間接導致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調查,目前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甚至多過交通部門的排放,佔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FAO, 2006)而根據瑞士的研究,以牛肉為例,若能採用以草食為主的方式飼養,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可降低40%。(Cederberg and Stadig, 2003)

避免食物的浪費

 廚餘的產生,不僅使後端廢棄物處理階段時,會產生溫室氣體的排放,更重要的,其意謂許多食物的過量生產,導致許多不必要的碳足跡之排放。以英國為例,其2009年時產生830萬噸左右的廚餘,而因此所產生額外溫室氣體排放量則高達兩千萬噸左右,約為其國內排放量3%。除此之外,因為農業為主要的耗水來源,因此大量的廚餘亦象徵了水資源的消耗。因此根據評估,其因廚餘所產生的額外水資源消耗,達到六十二億噸,約佔耗水量的6%。(Chapagain and James 2011)

 而根據國際農糧組織(FAO)所委託的研究,若就全球食物生產鏈進行分析,則從生產、配送、消費等階段產生的廚餘量,高達每年13億公噸。若以區域別進行分析,則北美的人均廚餘量達到每年280-300 公斤為最高,而新興亞洲地區的人均廚餘量則在每年240公斤左右。然需特別關注的則是,大多數的廚餘並非來自家戶因過度購買或保存不當所產生,而一半以上的廚餘來自生產過程。(Gustavsson et al. 2011)

 而就台灣而言,2009年時,來自家戶以及生產過程的總廚餘產生量約為80萬噸左右。若參考英國的情形進行碳足跡的估算,則至少因廚餘產生的額外碳足跡亦達兩百萬噸左右,若分配到飲食碳足跡之時,會使其增加0.1噸,約8%以上。顯見降低廚餘產生,亦應被視為台灣推動低碳飲食的重要對策。

低碳飲食的促進策略

 環保署為協助民眾削減碳足跡,其於今年提出《國民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分就生產、運輸、採購、烹煮、食用等階段,提出相對應的減碳策略,如圖所示。此外,其亦配合舉辦低碳烹飪大賽等活動,以推廣此概念。甚至各地方政府,亦響應民間團體之倡議,鼓勵各級學校參與週一不吃肉的活動。而近期學校則進一步將低碳飲食的概念,涵納入營養午餐菜單規劃之中。


圖:國民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主要建議 (環保署,2011)

 但若就目前台灣推動低碳飲食的各項策略,與前述國際在飲食與碳足跡的關聯分析結果加以比較,則顯見現行策略,因具有以下限制,將導致其削減飲食碳足跡之效果有限:
 1. 忽略結構性因素:目前採行的低碳飲食推行策略上,僅側重單純的飲食品類的選擇,忽略既有大型工業化農耕以及工廠農場的食物生產型態,以及連鎖速食店中的促銷策略,方是導致飲食型態未能反應生產體系各項環境外部性之主因。
 2. 欠缺具體政策工具:因未能對整體低碳飲食的成因,有系統性的剖析,因此現行採取的政策手段,均是以自願式的道德勸說,將所有責任施加於消費者上,而未就各個環節加以思考與規劃適當個別政策工具。

 鑑於既有台灣在推動低碳飲食策略之不足,本構想書提出以下四點策略,作為改善方式。

 1. 逐步淘汰化學肥料與飼料補貼依據前述國際相關研究,傳統農耕以及工廠式農場的生產型態,其碳足跡顯較有機農耕較高。然因現行針對化學肥料以及飼料上,各國均提供高額補貼,降低此類生產方式的成本,提供廉價的牛肉以及高糖作物,因而間接鼓勵民眾大量消費。此外,此補貼亦減損有機農耕以及非工廠農場式的生產方式的競爭優勢,使兩者間的生產成本差異拉大,導致要促使農民改變生產方式相形困難。故應逐步淘汰此類環境有害補貼,方能矯正既有食物生產過程,促使其採用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
 
 2. 額外課徵廚餘處理費用目前台灣均以資源妥善回收的角度,規劃廚餘處理方式。然如英國研究指出,廚餘的產生既象徵前端生產過程的額外生產,增加不必要的環境衝擊。然現在於廚餘處理,因其被視為可資源回收物,故未就課徵處理費用,此舉將無法達到抑制廚餘產生之效果。故可規劃針對廚餘回收上,亦採用現行隨袋徵收之方式,反應廚餘背後之環境成本,以敦促食物生產鏈以及後端消費者,改變生產方式,降低廚餘生產量。

 3. 糧食安全政策整合國際糧價飆升,且因台灣糧食自給過低,故引發對糧食安全的隱憂。而農業主管機關,於五月份時召開糧食安全會議,提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目標提高到40%之目標。而在此時,環保主管單位,亦應參與糧食自給率提高之策略規劃,檢視應建議生產哪些作物,方能在達到自給率目標之時,兼顧環境衝擊之降低。

 4. 結合公共衛生管制策略,限制牛肉進口來源
牛肉耗用的增加,是台灣飲食碳足跡增加的主要來源。然檢視台灣過往牛肉消費量之增減趨勢,在2001年與2004年時均較平均為低,主因既與狂牛症發生,禁止疫區牛肉進口有關。顯見為了公共衛生所施行的管制,可獲取在環境面之共同效益。然鑑於國際貿易法令之限制,無法以美國所生產牛肉碳足跡較高,作為限制進口之依據。但可結合健康影響以及環境衝擊作為立論基礎,以宣導公眾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採納永續消費的理念,降低環境衝擊。

 上述四項策略,可彌補現行推動低碳飲食的過程中,僅著重於宣導,而忽略可應用之政策工具以及與其他政策相互配合之缺點。方能改善台灣的飲食消費行為,降低為滿足口腹之慾所引起的環境衝擊。

註:本文部份內容曾以『飲食與氣候變遷』為題,刊載於法鼓大學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