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7 21:17:26小藍

日本歷史

今天日本服裝主要分為現代服裝「洋服」,即從歐洲傳來的樣式,和傳統服裝。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國漢服影響,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相當於中國晉朝南北朝時期)。但到了平安時代(相當於唐末宋初),由於中日因雙方內外條件變化而暫時中斷交流,日本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本土化發展的時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時期),和服的構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日本平民和服受東吳傳來的編製縫紉風格影響較深,故稱為「吳服」。而貴族的服裝則受之後的唐朝影響更深,稱為「唐服」。從鎌倉時代起貴族和武士逐漸開始在家裡穿著吳服,從室町時代開始上層貴族也開始穿著吳服。江戶時代起吳服的樣式和今天的和服已相差無幾。今天,平民在節日、慶典上多穿著吳服,即一般意義上的和服,而皇族禮服仍以唐服為主,偶爾穿著吳服,禮服中最華麗的是十二單

 繩文時代

嚴格來說,繩文時代的日本是沒有其獨特的民族服飾的。考古學家於當時遺跡中所發現的古物中推測,當時的人是以一些以苧麻織成的布製作衣服的。可惜的是,因發掘出來的文物資訊不足,故當時衣服的模樣至今仍未明。

 彌生時代

基於本土史料不足,以水稻耕作為主的彌生時代的衣服樣式至今仍不可考。但根據中國史書魏書東夷傳的「魏志倭人傳」所記載,當時日本人的衣著是以幾塊大布所剪裁而成。不過因魏志倭人傳真偽仍未確定,故該書的描述至今仍未成為對該時代衣服樣式的正式解釋。男的叫橫幅,女的叫貫頭衣。因為沒針剪,所以不成樣式,類似東南亞與百越民族的服飾。

 古墳時代及飛鳥時代

高松塚古墳的女子群像

古墳時代飛鳥時代為中國的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由於群雄割據,未有統一國家,故當時中日尚未有正式的外交往來,但是在部分地域,卻有著海路商貿的往來。由於前東吳地區臨海,故商貿往來較多。當時東吳風格的服飾就是經此商路傳至日本,造就了和服的雛形,「吳服」一詞亦因此而來。

另外,由於日本出現了第一批正式的史書,包括古事記日本書紀古風土記,衣服的樣式逐漸變得可考。據上書所述,當時的衣服不論男女,都是由上半身及下半身兩部分所組成。但至於實際的樣式模樣是如何就因為以上史書並沒有圖畫解釋而不可考。最早的吳服是阿知使主在晉朝江南求得的織匠製作。

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模仿唐朝襦裙披帛的女服(今人模擬)

白江口一役戰敗後,日本朝廷大力引進唐朝的制度及文化,使日本與中國的交流變得更直接。因此於奈良時代,日本對中國文化有著大規模的模仿,下至平民,上至統治者。此時期的和服基本上完全模仿當時期中國服飾的模式,而日後貴族階級所穿著的「唐服」樣式亦於此時期留存下來。

現今對當時和服的了解主要來自令義解令集義解續日本紀日本紀略等古籍,以及正倉院等遺留下來的史料。以上大多都沒有圖畫表述,因此研究者對確實的衣服模樣依然了解甚少。

701年制訂的大寶律令,以及由大寶律令所衍生出來,718年制訂的養老律令,都包含了對衣服制式的規定。這兩條律令將朝廷的制服定義為「禮服」(らいふく)及「朝服」(ちょうふく)兩種。而不同官位、場合、身份等的衣服各自有不同的部件、顏色及剪裁。

另外,於這個時代的719年,和服右衽的傳統亦由此時經政令所制定,這亦是經唐文化所影響下的結果。

 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初期,中日交往仍然相當緊密,故中國文化對和服的影響仍深。但由於894年日本撤回遣唐使,中斷了中日的交往,使和服發展逐漸傾回去日本自身的文化,開始建立起別於中國服飾的獨特風格。尤其是這個時期紋章及染色技術大幅發展,令當時和服的花款變得更加多樣化。

源氏物語畫卷年中行事畫卷伴大納言畫詞等古代畫卷為當時期的衣服樣貌提供了確實及有用的證據。另外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三代實錄日本紀略及多個當時的故事、日記等古籍亦為當時衣服發展提供了不少研究資料。

據述,當時衣服的原材料多為絲綢等纖維,另有以金屬木材所製成的配件。不過基於布料容易腐爛,能夠完整保留下來和服並不多。

基本上這個時期出現的和服成為了日後朝廷及幕府的禮儀服式;當時對和服的穿著法及穿著禮儀亦有部分留傳到現代。

 鎌倉時代及室町時代

到了鎌倉時代,原本中國服飾中的被省去,袖口亦開始縮小,形成現今和服雛型的「小袖」;另外女子和服亦開始一件化。室町時代後期,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群雄割據戰亂不斷,人民生活不振,造成和服的演變逐漸減慢。

此時期亦產生了大紋だいもん)及素襖すおう)兩種款式的和服。另外以平安時期平民所穿著的水干(すいかん)為本所演化出來的直垂ひたたれ)於鎌倉時期成為了武家的禮服,到了室町時代更成為了武家的第一正裝。

 安土桃山時代

安土桃山時代及以後的服裝主流都是以小袖為主,而於這個時代和服被加上衽(おくみえり)、袖、はかま)等部件。雖然細部的變化於以後的時代仍然持續著,但和服的形態至此已基本定型,直到現代。

姬路城的千姬人形

江戶時代前期

江戶時代初期,小袖的樣式仍然流行。因平民勢力的抬頭,平民生活水平提升,衣飾漸趨華麗;反之武士階級卻因連年戰爭所造成的財政緊拙,樣式趨於平淡。作為這種反常現象的應對,德川幕府於此時以儒家價值觀為由,頒行了儉約令,才使這種現象漸漸回復過來。

此時腰帶的使用開始流行,及後更成為和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江戶時代後期

江戶時代後期,基於鎖國政策,由外地輸入的絲綢大幅減少,而日本本地生產的絲綢卻比較偏少,未能滿足製作和服的需求,因此平民的和服開始改以縐絲等比較廉價的材料製作。另外,因1783年1788年天明大飢荒,幕府於1785年禁止平民穿著由絲綢製成的和服。平民只好穿著由木綿製成的衣服。再加上社會的動盪,和服的樣式自此變得淡薄,直至明治時代初期。這個時期,女子的和服服飾開始流行附有長的袖兜たもと),形成了日後的振袖

1864年,因為禁門之變,幕府向長州發兵討伐,軍服決定改為西洋式,洋服開始在日本流行。

一位穿著和服的日本女子,攝於1870年

 明治時代

日本因明治維新的關係,政府推動了現代化的紡織工業,使絲綢之類的和服衣料產量大升。另外重新開國的日本亦大力發展與外國的商貿往來,引入了不少新的衣料,使和服的材質變得多元化。另外,亦因為工業的推動,布料的染色技術大幅提升,亦使和服的紋理及色彩變得斑爛。

另外,因與洋人交流的機會增多,一些與西洋人有比較多接觸的人如華族、政府要員等開始改穿洋服,以便與洋人交涉,充份顯現出日本人當時急切求變的心態。至於平民,因洋服的價錢高昂,以及傳統對美的觀點所影響,江戶時代的生活模式基本上維持,故此平民多為穿著和服。由於此時期日本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服飾,因此「着物」一詞就改稱為「和服」,將日本傳統的服飾與由西洋傳來的洋服作分別。

不過,由於明治維新不斷力求西化的行徑,洋服逐漸取代和服於平民中的地位。於1871年,為了統一陸軍及官僚的制服,明治天皇頒布了政令,讓警察鐵道員及教員等逐漸改穿洋服。另外軍隊亦規定必須穿著軍服,而當時的軍服正是洋服。而當時的軍服亦在後來演變成當時男子學生的制服。此時期平民服裝的西化大多局限於男性。

 大正時代

大正時代因明治維新將大量西方文化帶進日本,使洋服取代和服成為流行的服式。再加上女性主義的抬頭,使得服裝西洋化變得不再局限於男性,如女學生的制服由初期日本化的行燈袴行灯袴)變為後期西化的水手服

1923年關東大震災亦是一個洋服取代和服的轉捩點。由於災後社會動盪,搶掠時常發生,穿著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為和服緊身的剪裁影響而成為賊人搶掠的目標。翌年,「東京婦人子供服組合」發起了婦女服裝西洋化的行動,使洋服進一步取代和服成為婦女的日常穿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日本國內混亂,和服的發展進入一個完全的空窗期。服裝趨向以實用為主,如當時所制訂的國民服,為洋服完全取代和服為日常服奠下了基礎。

 二次大戰後

戰後,由於穿著麻煩的和服變得昂貴,而反之實用的洋服變得便宜,以和服作為日常衣服的人逐漸減少。但值得一提的是,和服曾經在1965年1975年因新款的羊毛和服的面世而再度流行了一段時間。但自此之後和服就一直走下坡,造成和服業界一厥不振而相繼倒閉,令其成為少數行業。

現代的和服店

 現代

步入平成年代,和服再度成為部分重要活動或場合的流行服飾,更逐漸成為潮流的一部分。和服自此被定位為節慶及重要場合的服飾,不過穿著和服的都是女多男少。而浴衣則因輕便及涼快之故而成為現今很多日常場合或者祭典的熱門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