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00:45:09豬頭翔
牛棚投手三大任務
現在我們都很熟悉的投手先發輪值、先發→中繼→終結者分工等觀念,在大聯盟百年歷史裡,也是晚近才流行起來的。那麼,到底為何投手分工的觀念會在現代職棒愈來愈流行,甚至讓牛棚投手對比賽勝負的主宰力愈來愈大呢?
我們先來談談牛棚投手的三大用途:吃局數、滅火、止血
吃局數
現今職棒比賽的投手調度,已經從過去「先發投手投到不行」才換下場,逐漸演變成現在「投完責任局數」就換人上場的「接力」模式。
以這種模式調度投手,除了可以減少先發投手因為使用過度、疲勞累積而導致球季後段威力減弱甚至受傷缺陣的問題,以牛棚中精力正充沛或是球路與先發投手迥異的投手群上場投比賽後段,也能產生讓對手打擊群必須重新適應的效果,對球賽的勝利也自然更有幫助。
接手比賽後段的局數,因此可以說是現今牛棚投手極為重要的工作。如果先發投手太早出狀況,牛棚裡還得有能撐上好幾局的「長中繼」投手,來消化強力後援投手上場前的局數。
另外,在比分大幅落後上場投完比賽的「敗戰處理」投手,也可以說負起了另外一種吃局數的責任(多掉個一、二分沒關係,只要不太離譜就行)。
滅火
顧名思義,「滅火」就是當先發投手留下麻煩離場時,由牛棚投手上場解除危機。
滅火可以說是牛棚投手最原始的任務,因為過去的投手調度方式,總是會讓先發投手投到出狀況時才換上牛棚投手。所以早期被稱為「救火員」的牛棚投手,解決危機的能力都必須非常強,因為上場時大部分壘上都有跑者,所以非得有優質速球(避免投變化球產生暴投或被盜壘)、良好的三振能力(最好在不讓打者把球打進場內的情況下就把他解決),否則滅不了火。
一個滅火能力強大的牛棚投手,往往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以中華職棒劉義傳為例,其實生涯中從沒有任何一季救援成功超過15次,但現在提到球隊守護神大家總是很難不想起他,原因就在於他在巔峰的那幾年,每每成功壓制危機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
止血
如果發生教練團還來不及反應、先發投手就被打爆的狀況,牛棚投手上場的任務通常就是止住失血,讓比分差距不會一下子被拉得太開,保住追回失分的機會。
由於上場時球隊已經落後(甚至落後不少),教練團通常不會立刻派上牛棚中最好的戰力。負責止血任務的投手,基本上都不會是牛棚中的頂級戰力,多半由戰力較差、或只能對付特定打者(比如左投對左打)的投手擔任,而且只要一有狀況就可能被換下場,以免徹底失去反敗為勝的機會。
當自己的球隊擁有爆發力十足的打線時,牛棚的止血能力就更重要,否則打線一邊追分、牛棚還一邊掉分,恐怕再精銳的打線都會手軟。
我們先來談談牛棚投手的三大用途:吃局數、滅火、止血
吃局數
現今職棒比賽的投手調度,已經從過去「先發投手投到不行」才換下場,逐漸演變成現在「投完責任局數」就換人上場的「接力」模式。
以這種模式調度投手,除了可以減少先發投手因為使用過度、疲勞累積而導致球季後段威力減弱甚至受傷缺陣的問題,以牛棚中精力正充沛或是球路與先發投手迥異的投手群上場投比賽後段,也能產生讓對手打擊群必須重新適應的效果,對球賽的勝利也自然更有幫助。
接手比賽後段的局數,因此可以說是現今牛棚投手極為重要的工作。如果先發投手太早出狀況,牛棚裡還得有能撐上好幾局的「長中繼」投手,來消化強力後援投手上場前的局數。
另外,在比分大幅落後上場投完比賽的「敗戰處理」投手,也可以說負起了另外一種吃局數的責任(多掉個一、二分沒關係,只要不太離譜就行)。
滅火
顧名思義,「滅火」就是當先發投手留下麻煩離場時,由牛棚投手上場解除危機。
滅火可以說是牛棚投手最原始的任務,因為過去的投手調度方式,總是會讓先發投手投到出狀況時才換上牛棚投手。所以早期被稱為「救火員」的牛棚投手,解決危機的能力都必須非常強,因為上場時大部分壘上都有跑者,所以非得有優質速球(避免投變化球產生暴投或被盜壘)、良好的三振能力(最好在不讓打者把球打進場內的情況下就把他解決),否則滅不了火。
一個滅火能力強大的牛棚投手,往往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以中華職棒劉義傳為例,其實生涯中從沒有任何一季救援成功超過15次,但現在提到球隊守護神大家總是很難不想起他,原因就在於他在巔峰的那幾年,每每成功壓制危機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
止血
如果發生教練團還來不及反應、先發投手就被打爆的狀況,牛棚投手上場的任務通常就是止住失血,讓比分差距不會一下子被拉得太開,保住追回失分的機會。
由於上場時球隊已經落後(甚至落後不少),教練團通常不會立刻派上牛棚中最好的戰力。負責止血任務的投手,基本上都不會是牛棚中的頂級戰力,多半由戰力較差、或只能對付特定打者(比如左投對左打)的投手擔任,而且只要一有狀況就可能被換下場,以免徹底失去反敗為勝的機會。
當自己的球隊擁有爆發力十足的打線時,牛棚的止血能力就更重要,否則打線一邊追分、牛棚還一邊掉分,恐怕再精銳的打線都會手軟。
上一篇:從王建民拒訪事件談媒體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