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讀蔣渭水〈臨床講義〉
(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
百年前,處於日治時代的台灣,表面上在現代化的硬體建設、舉辦高等學府方面,獲得相當高的成果,醫療技術也相當先進(在傳染病的控制上卓有成效)。然而,實際上,人民的文化素養卻是相當貧乏落後,社會階級、民族意識仍是壁壘分明,各方面的權益仍顯得相當不平等。
而台灣人如牲畜般,於一再轉易他人之手的過程中,學會了認命的本事,也逐漸迷失自我的主體性,最後連自己是誰?是什麼人?都不知如何釐清。而身為一個青年,憑著知識份子的良心,蔣渭水作為一個先知先覺者,不願意再逃避這個屬於身份認同的問題,他於是果敢地站出來告訴迷惑的民眾們:「我們是台灣人!」那麼「台灣人」的意義為何?他又高聲吶喊道:「台灣,是世界和平的把關者!」多麼了不起的覺醒呀!當民眾仍舊困居在狹隘的視野中,他卻早已高高舉起了走向世界、護衛人類的旗幟來!
而作為一名醫師的蔣渭水,不只為來其開設醫院的病人看診,更大膽地替當時的台灣開立「臨床講義」(診斷書)。於其中,他直指台灣人民的既往症(宿疾),表示流著炎黃子孫血脈的的台灣人,原應是體格強健、神智清明的,卻因兩百年來清廷政令之戕害,導致人心乖背禮義,處處講功求利,行止不端,甚且品行低劣。後為日人統治,雖然稍顯好轉,然而因病根深植而難以痊癒。
進而提出當時候日人統治下,台灣社會的真實病況,舉凡道德頹喪,汲汲營營於物欲的追求,精神生活反顯得極為貧弱,封建風俗蔽陋不移,無根無據的迷信深固,冥頑不靈等等。蔣渭水在這篇〈臨床講義〉中,雖然列舉了諸多病徵,皆是「知識文化的營養不足」症狀,似有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之感,可所謂「醫者父母心」,出於善心慈念,也是出自於一個社會改革運動家的開放而樂觀性格,他還是給予治病的藥方,旨在提升人們的基礎教育,拉高民眾的智慧水平。
一百年後的現今,我們知道自己是台灣人,但是「台灣人」三個字到底代表什麼樣的價值概念?卻越顯模糊。百年前後相較,不同的是,現在台灣人更富裕了,知識水準更高了,同時也更自私了。而在〈臨床講義〉當中,舉出的各種病徵,不也正是目前台灣社會問題的各項病因?這不也正是我們現正需要去克服的嚴峻問題?
如同蔣渭水的社會運動口號:「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當前,正是需要我輩團結,異體同心地去建構一個讓正義獲得勝利的文化,在這個文化當中,人們將不再自私自利,而是在成就自我生命價值的同時,也必須能夠達成眾人的幸福。給予在泥淖中打滾掙扎的人支持力量,讓其得以脫困,獲得蘇生。
百年前,蔣渭水號召的,是不流血的民主、社會革命運動:百年後,我們要的,是一個不流血的人間革命運動!一個真正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革命!
- 患 者:台灣
- 姓 名:台灣島
- 性 別:男
- 原 籍:中華民國福建省台灣道
- 年 齡:移籍現住址已二十七歲
- 現住址: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
- 緯 度:東經120~122度,北緯22~25度。
- 職 業:世界和平第一關的守衛
- 遺 傳:明顯地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
- 素 質:為上述聖賢後裔,素質強健,天資聰穎。
- 既往症:幼年時(即鄭成功時代),身體頗為強壯,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品行高尚,身手矯健。自入清朝,因受政策毒害,身體逐漸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節操低下。轉日本帝國後,接受不完整的治療,稍見恢復,唯因慢性中毒達三百年之久,不易獲然而瘉。
- 現 症: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枉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卑屈、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沉,了無生氣。
- 主 訴:頭痛、眩暈、腹內飢餓感。
最初診察患者時,以其頭較身大,理應富於思考力,但以二、三常識問題試加詢問,其回答卻不得要領,可想像患者是個低能兒,頭骨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並不充實,聞及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勢,便目暈頭痛。
此外,手足碩長發達,這是過度勞動所致。其次診視腹部,發現腹部纖細凹陷,一如已產婦人,腹壁發皺,留有白線。這大概是大正五年歐陸大戰以來,因一時僥倖腹部頓形肥大,但自去夏吹起講和風,腸部即染感冒,又在嚴重的下痢摧殘下,使原本極為擴張的腹壁急劇縮小所引起。 - 診 斷: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 原 因:智識營養不良。
- 經 過:慢性疾病,時日頗長。
- 預 斷:因素質優良,若能施以適當的療法,尚可迅速治療。反之若療法錯誤,遷延 時日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 療 法:原因療法,即根本治療。
- 處 方:
正規學校教育—最大量
補習教育—最大量
幼稚園—最大量
圖書館—最大量
讀報社—最大量
若能調和上述各劑,迅速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
尚有其他特效藥品此處從略。
主治醫師蔣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