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3 13:09:50沐龍燭楓

勇者之姿 堅持吶喊的「戰士」 ──魯迅(1881-1936)


「橫眉冷對千夫指 伏首甘為孺子牛」
 
堅持吶喊的「戰士」 ──魯迅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摘自《吶喊》自序)


【啟蒙與劇變】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晨時,上海,一個體態瘦弱男人躺臥病榻,止不住的乾咳帶給他極大的苦痛,胸中鬱積已久的氣結似要爆出。突然,他眼神炯然,以一種無畏而執著的氣勢朝著昏暗的四壁吶喊著,吶喊他的信念、他的名字──為民眾奮戰的名字!他激昂的聲音吼落屋樑上沉積已久的灰塵……他的視線開始模糊,在茫然中見到自己堅強的身影……
 
  回想幼孩時代,浙江紹興是他的家鄉,他常笑說自己繼承了「紹興師爺」的犀利言詞和桀骜不馴。祖父在朝為官,是個鐘銘鼎食之家。魯迅曾受學於私塾,奠定其深厚的國學基礎。然而那種八股而無生命力的玩意,對他來說味如嚼蠟,有礙社會進步,於此便對中國積弊已久的傳統產生排斥。
 
  十三歲時祖父因事下獄,家道瞬時衰落,身為長子,在蒼茫的人海中深感世態炎涼。時值清末民初,科舉早廢,自幼接受傳統教育的父親,雖滿腹詩書卻不能揚名科場,因而鬱鬱而終。每思及此,魯迅便更加痛恨中國傳統「十年寒窗為科考」的觀念,認為是戕害其父及民族精神的元兇。

  少時早孤,家貧無以為繼,在淒風苦雨中,母親魯氏咬牙撐持家務,帶大三個孩子。母親魯氏的強韌給予他極大的影響,也造就了日後取其筆名「魯迅」的真正原因!


【棄醫從文 初試啼聲】

  青年魯迅考入以洋務為專科的新式學堂,一方面接續他的學業,一方面接觸西方哲學思潮而啟迪他往後的思想。不久,在學成績優異的魯迅被派赴日留學,就讀仙台的醫學校。
 
  一日,於課堂末教師所放的幻燈片中,魯迅錯愕的目睹中華民族的悲劇──中國人表情冷淡,麻痺似地「鑑賞」俄人處決中國同胞。國人對人道主義的漠視,竟已到了如斯地步!魯迅決定棄醫從文,他明白拯救廣大國人的第一要務,便是改變國人的精神,而他認為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文藝。於是魯迅開始著手從事文刊的創立,然而由於未能在短時間內激起共鳴,加之資金籌措不易,魯迅奮勇的發聲在百無聊賴的空虛寂寞中沉寂了。



【重新執筆,一鳴驚人】
 
  沉寂了的魯迅,回國後深居寓中,每日以抄寫碑碣度日。適逢五四運動前期,胡適等人提倡白話,而《新青年雜誌》儼然是這股新文藝運動的先聲。而身為新青年編輯之一的錢玄同有意邀魯迅加入行列。
 
  此時消沉的魯迅認為與其要人們清醒而接受著無力回天的痛苦,不如任其麻木而沉穩地死去。錢玄同認為只要人們肯清醒便不能抹殺其重生的希望。「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一番辯駁讓魯迅重拾其志,於是魯迅發表了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在《狂人日記》中,魯迅以其特殊冷酷而不失實的筆端,揭發中國傳統禮教「吃人」的毫無人道下的鮮血淋漓,以及中國人固守腐舊觀念的集體麻痺與沉淪。於是他秉持著喚醒群眾的本意,發表了《藥》、《祝福》等小說,表達他對舊社會舊思想的抨擊、傳統婚姻泯滅人性的深惡痛絕,這樣的發聲也在日後震落中國這棟大廈裡頭積累千年的塵土。



【任他風霜 刀劍相逼】
 
  有著「勁松」一般性格的魯迅,無論在文學抑或人生,總是堅持著踽踽獨行。
 
  一九二五年,教育總長章士釗違法解散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魯迅氣憤地認為是舊觀念「女子以愚為美德」作祟,扼殺女子受學的權利,一生遵奉「人皆生而平等」的魯迅無法忍受,因而除了奔走維持校務,更是為文予以譴責,甚至後來為章士釗免職。在當時北洋軍閥政權的一再流轉中,魯迅以其不諱於言堅持不屈的行為,成為各政權排擠之對象,時常被迫遷徙於各地。

  除了遭受政治上的迫壓,在文壇上更是遭受其他文人作家的針砭,為了守持自己的信念,常常是與大家不斷進行辯難。大多數的人認為魯迅的文章,是毫無章法的「謾罵」,更是消極的牢騷。其中梁實秋先生便曾言對魯訊的不滿。然而一切真是如此所言嗎?


【激起迴響 永不沉寂】

  池田SGI會長曾說道:「我從魯迅明亮的眼睛所感覺到的東西,也是他那看透民族本質的敏銳視線。他不要任何稜鏡,而是要凝視現實本身。他在談論人的時候,也是剝掉粉飾的外衣,逼近民眾的原像。」

  的確,魯迅並沒有直接提出任何的想法,而是使人們正視當時中國積弱的問題,要人們更加清醒。他並非無理地謾罵,而是以著一人立起的精神,激起了人們心中改革的回音。

  魯迅在其堅毅外表下蘊含著一顆慈悲的心,正如同實現法華經想要使一切眾生獲得幸福的理想的日蓮大聖人一般。池田SGI會長也說「唯有與現實搏鬥的人,才能了解社會大眾的心。」魯迅即是如此!
 
  所謂以民眾為中心,也就是以人為中心,魯迅眼見人性尊嚴遭受踐踏,人民的悲慘與痛苦,於是投身奉獻救助人們。他提筆不輟地為著人們的幸福及希望奮戰,這便是魯迅不放棄以筆吶喊的原因,為此,池田SGI會長稱其為和民眾的敵人作鬥爭的戰士!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五時二十五分,灰暗的屋子裡,魯迅強撐病體,眉心皺縮,咬緊牙根的使勁吶喊著──他要為人們吶喊,就算耗盡最後一絲氣力,他仍要吶喊!突然,他的聲音拔高,直達屋頂,然後嘎然而止。男人雙眼圓睜,面容堅毅,雙拳緊握,彷彿仍握著他的筆,握著他那尚未完成的使命,儘管,他已失去氣息……可是這股吶喊所激起的時代聲響在中國絕不會消失,反而凝聚更大的力量和勇氣,為人類的幸福奮戰掀起更大的浪潮!



(2006年3月號《羅盤針》)

參考書目:
1.《朝花夕拾》《野草》《吶喊》《徬徨》 作者魯迅
2.《魯迅年表》 作者許壽裳
3.《關於魯迅》 作者梁實秋
4.《法華經的智慧1》 作者池田大作
5.《尋求新的民眾形象》 作者池田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