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6 16:36:41☆白薔薇☆
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爸,我今天國文考了85分耶!你覺得好不好?」10歲的文亦臉色泛紅地闖近父親的書房,帶著一臉興奮地神情揮舞著試卷,小小的臉蛋上寫滿期待。
「嗯哼。」陳振翔默默接下兒子手的考試卷,瞄了分數與被畫x的地方幾眼便折起眉頭。
「文亦,告訴爸爸你為什麼這麼粗心大意?連煙跟菸得用法都分不出來?85分是很好,但是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希望你下一次不會再讓我失望。」陳振翔一說完便放下寫滿稚幼筆跡的紙,繼續埋頭在公司的營業報告當中。
「可是爸爸,老師說我是全班最高分耶,她說這一次的考試是很難的。」文亦撒嬌地說道,紅撲撲的臉蛋像是蘋果。
「嗯,我知道了。你要禮物的話可以,但是要考再好一點,你先去做今天的功課吧。」陳振翔拍拍兒子的頭,催促他。
「爸-」我不要禮物啊,我只是˙˙˙希望你稱讚我而已。文亦在心理面偷偷地說著。
OK,不說廢話。
直接切入主題,以上對話是一個例子,明確地表示孩子渴望被稱讚的情緒並沒有被滿足。渴望被稱讚的情緒也能夠解釋為想被認同的情緒,或是被想被父母親重視。
這樣的情緒在長期得不到滿足之下,很可能會經由小孩的天生的聯想力自動轉變為另一種負面的情緒型態。變為-
1.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他們不愛我,不喜歡我。(外在因素決定自我看法)
2.他們不愛我,因為我是笨蛋。(扁低自己以求合理化)
3.他們討厭我,因為他們從不稱讚我。(將父母的行為合理化,不稱讚連接著討厭)
4.既然他們討厭我,我要變壞。(用偏激行為求得更多注意力,通常這樣的情況是在淺意識型成的,孩子本身並無深刻認知)
在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這些負面的情緒很快的會根深蒂固,影響孩子的一生。
渴望是人最基本的慾望,肚子餓了要吃,冷了要穿,累了要睡,痛了會想哭,生氣的時候要喊叫踢打,這些都是渴望的一種。
人年幼的時候這樣的感官會比一般成年人更敏感,像是嬰兒聽見父母爭吵會哭泣,小孩子會在父母爭吵時不小心摔破碗或是跌倒,這些都不是故意的行為,但是都是源自於孩子淺意識的不安或是希望爭吵停止的念頭,而這些顯現出來的行為也有一定效用來停止爭吵。
而擁抱,親吻,任何肢體上的接觸在生理跟心理上也有重大的直接影響。人都喜歡被擁抱,原因很簡單,當我們一生下來就是被不停抱著的,所以擁抱在淺意識的認知當中已儼然變成是一種最直接的感情接觸,被所愛或喜歡的人擁抱而帶來溫暖跟放鬆感是很強烈的。(不會有人想要被恨的人抱著)
還有就是言語的力量。人生下來就開始學習語言,我們從無知到熟識字彙,也學會分辨說話的語氣方式是帶表著什麼意義,我們通常藉由詞句語氣來分辨好壞。一句平凡的話由重視的人口中說出意義就是不一樣,連嬰兒都會懂。
所以當這樣的渴望被愛被重視的情緒未被滿足的時候,孩子會找理由將父母的行為合理化,因為他們還不能夠理解為什麼。
通常的理由都是扁低自己的價值(同上例),可是很奇妙的是,孩子通常是不自覺扁低自己,只有在年齡和心智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會了解並且發出疑問。不過有些就這麼不自覺的認定,一直到將來遇見某些特定的事情問題才浮現出來。
有時候這樣的未滿足的情感也可能會反射在別的事物上面,例如像是用激烈的言行來反抗,過度遠離跟冷漠,也可能也會是過分的依賴。
不過在一些例子當中,提出疑問比沒有提出疑問的受傷機率更大。因為有些父母不懂得怎麼回答,只好草草了事,這樣卻會深深傷到孩子的自尊。
小孩的心思很細密也非常簡單,一個眼神可能都會讓孩子的情緒受傷。但是一個微笑和一個真心擁抱也能夠令他們輕易地原諒你。
再以一開頭的對話為例:
「爸,我今天國文考了85分耶!你覺得好不好?」10歲的文亦臉色泛紅地闖近父親的書房,帶著一臉興奮地神情揮舞著試卷,小小的臉蛋上寫滿期待。
「嗯哼,真的嗎?讓爸爸看看。」陳振翔微笑地接下兒子手的考試卷,瞄了分數與被畫x的地方幾眼便折起眉頭。
「文亦,告訴爸爸你為什麼這麼粗心大意?連煙跟菸得用法都分不出來?下次要小心。不過85分已經很棒了,雖然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但是我還是很高興。」陳振翔一說完便放下寫滿稚幼筆跡的紙,給站在身旁的兒子一個擁抱。
「可是爸爸,老師說我是全班最高分耶,她說這一次的考試是很難的。」文亦撒嬌地說道,紅撲撲的臉蛋像是蘋果。
「嗯,那我們等一下去便利商店,你可以挑一個喜歡的零食,不過你要先做完今天的功課才可以。」陳振翔拍拍兒子的頭,鼓勵他。
「爸-那我要巧克力冰淇淋喔。」文亦高興地跑出書房,往房間衝去。
雖然這只是一個例子,但是幾點明顯不一樣的地方是父親對兒子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小孩子要的不多,有時候一個微笑跟一個擁抱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
ps教孩子真是好累人啊。
「嗯哼。」陳振翔默默接下兒子手的考試卷,瞄了分數與被畫x的地方幾眼便折起眉頭。
「文亦,告訴爸爸你為什麼這麼粗心大意?連煙跟菸得用法都分不出來?85分是很好,但是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希望你下一次不會再讓我失望。」陳振翔一說完便放下寫滿稚幼筆跡的紙,繼續埋頭在公司的營業報告當中。
「可是爸爸,老師說我是全班最高分耶,她說這一次的考試是很難的。」文亦撒嬌地說道,紅撲撲的臉蛋像是蘋果。
「嗯,我知道了。你要禮物的話可以,但是要考再好一點,你先去做今天的功課吧。」陳振翔拍拍兒子的頭,催促他。
「爸-」我不要禮物啊,我只是˙˙˙希望你稱讚我而已。文亦在心理面偷偷地說著。
OK,不說廢話。
直接切入主題,以上對話是一個例子,明確地表示孩子渴望被稱讚的情緒並沒有被滿足。渴望被稱讚的情緒也能夠解釋為想被認同的情緒,或是被想被父母親重視。
這樣的情緒在長期得不到滿足之下,很可能會經由小孩的天生的聯想力自動轉變為另一種負面的情緒型態。變為-
1.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他們不愛我,不喜歡我。(外在因素決定自我看法)
2.他們不愛我,因為我是笨蛋。(扁低自己以求合理化)
3.他們討厭我,因為他們從不稱讚我。(將父母的行為合理化,不稱讚連接著討厭)
4.既然他們討厭我,我要變壞。(用偏激行為求得更多注意力,通常這樣的情況是在淺意識型成的,孩子本身並無深刻認知)
在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這些負面的情緒很快的會根深蒂固,影響孩子的一生。
渴望是人最基本的慾望,肚子餓了要吃,冷了要穿,累了要睡,痛了會想哭,生氣的時候要喊叫踢打,這些都是渴望的一種。
人年幼的時候這樣的感官會比一般成年人更敏感,像是嬰兒聽見父母爭吵會哭泣,小孩子會在父母爭吵時不小心摔破碗或是跌倒,這些都不是故意的行為,但是都是源自於孩子淺意識的不安或是希望爭吵停止的念頭,而這些顯現出來的行為也有一定效用來停止爭吵。
而擁抱,親吻,任何肢體上的接觸在生理跟心理上也有重大的直接影響。人都喜歡被擁抱,原因很簡單,當我們一生下來就是被不停抱著的,所以擁抱在淺意識的認知當中已儼然變成是一種最直接的感情接觸,被所愛或喜歡的人擁抱而帶來溫暖跟放鬆感是很強烈的。(不會有人想要被恨的人抱著)
還有就是言語的力量。人生下來就開始學習語言,我們從無知到熟識字彙,也學會分辨說話的語氣方式是帶表著什麼意義,我們通常藉由詞句語氣來分辨好壞。一句平凡的話由重視的人口中說出意義就是不一樣,連嬰兒都會懂。
所以當這樣的渴望被愛被重視的情緒未被滿足的時候,孩子會找理由將父母的行為合理化,因為他們還不能夠理解為什麼。
通常的理由都是扁低自己的價值(同上例),可是很奇妙的是,孩子通常是不自覺扁低自己,只有在年齡和心智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會了解並且發出疑問。不過有些就這麼不自覺的認定,一直到將來遇見某些特定的事情問題才浮現出來。
有時候這樣的未滿足的情感也可能會反射在別的事物上面,例如像是用激烈的言行來反抗,過度遠離跟冷漠,也可能也會是過分的依賴。
不過在一些例子當中,提出疑問比沒有提出疑問的受傷機率更大。因為有些父母不懂得怎麼回答,只好草草了事,這樣卻會深深傷到孩子的自尊。
小孩的心思很細密也非常簡單,一個眼神可能都會讓孩子的情緒受傷。但是一個微笑和一個真心擁抱也能夠令他們輕易地原諒你。
再以一開頭的對話為例:
「爸,我今天國文考了85分耶!你覺得好不好?」10歲的文亦臉色泛紅地闖近父親的書房,帶著一臉興奮地神情揮舞著試卷,小小的臉蛋上寫滿期待。
「嗯哼,真的嗎?讓爸爸看看。」陳振翔微笑地接下兒子手的考試卷,瞄了分數與被畫x的地方幾眼便折起眉頭。
「文亦,告訴爸爸你為什麼這麼粗心大意?連煙跟菸得用法都分不出來?下次要小心。不過85分已經很棒了,雖然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但是我還是很高興。」陳振翔一說完便放下寫滿稚幼筆跡的紙,給站在身旁的兒子一個擁抱。
「可是爸爸,老師說我是全班最高分耶,她說這一次的考試是很難的。」文亦撒嬌地說道,紅撲撲的臉蛋像是蘋果。
「嗯,那我們等一下去便利商店,你可以挑一個喜歡的零食,不過你要先做完今天的功課才可以。」陳振翔拍拍兒子的頭,鼓勵他。
「爸-那我要巧克力冰淇淋喔。」文亦高興地跑出書房,往房間衝去。
雖然這只是一個例子,但是幾點明顯不一樣的地方是父親對兒子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小孩子要的不多,有時候一個微笑跟一個擁抱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
ps教孩子真是好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