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7 14:10:50敗家雙季刊主編兼倒茶
[人物] 美國導演新希望——P.T. Anderson(上)
欣賞電影常常會遇到的一些像這樣的事情,例如你或許會聽說過劉別謙,John Cassavetes,F.W. Murnau,Satyajit Ray或是Jean Renoir這些人的名字,但是他們那些傳說中的作品,卻也是傳說中地難找到。對於當代導演的作品,比較常出現的另外的一個情形就是,你或許已經看過『Hard Eight』(aka Sydney),『不羈夜』(Boogie Nights),『心靈角落』(Magnolia)和『愛情雞尾酒』(Punch-Drunk Love),但是卻不太知道誰是P.T. Anderson。
Paul Thomas Anderson,喜歡人家叫他P.T. Anderson,最近常常只剩下P.T.A.了。大概是目前為止,他那一代表現最好,也最被大家期待的美國導演了。自『不羈夜』贏得廣大的好評後,『心靈角落』更一舉得到了柏林的金熊,而『愛情雞尾酒』讓他在坎城得到令人稱羨的最佳導演。他的作品對孤寂美國人的愛與救贖,有極深刻精準的刻畫,但電影並不因此沈悶反而極富有活力,由於他的電影個人私密性質很高(註解一),而他對任何關於自己的事情都守口如瓶,所以從不解釋他的電影,有人長篇大論的說明他電影裡面種種可能的暗喻和意義,也有人覺得他是故作姿態耍小聰明(像是Kevin Smith)。不論如何,從他電影的洗鍊程度看來,你很難相信他今年也才不過34歲而已。也因為這樣Emir Kusturica,Andrei Zvyagintsev,Fernando Meirelles等人也都對他讚譽有加(註解二)。
他認為其實自己嚴格說來應該算是一個作家,變成導演只是為了想呈獻自己的劇本罷了。他的劇本一定是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而寫,可能攏長而絕無妥協的餘地,但是導電影的方法,他就會考慮貼近觀眾的想法和需求,盡可能的讓它有趣。他總是先塑造好人物,再由這些人物之間的交錯關係,去發展他的故事,這樣一來,手法上自然會受到Robert Altman的影響。在他四部作品裡,有三部的故事都發生在加州成人電影工業的大本營San FernandoVillage,也是他長大的地方,那裡之於他的意義就好像紐約之於Martin Scorsese一樣。他不否認Altman和Scorsese的確影響了他,同時也認為楚浮,尤其是『Shooting the Piano Player』也對他啟迪良多。不過,他說真正對他有根本上影響的——雖然有點難以瞭解,卻是Jonathan Demme(註解三)。
雖然P.T. Anderson每一部電影的水準都非常優秀,但目前還沒有那種所謂的開天闢地之作,在整個影史上的地位也還難以斷定,不過大家請不要忘記了,他才不過拍了四部電影,僅僅只有34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是存在於美國好萊塢的體系內。若真的要說他電影最特殊的地方,我想應該是在於『音樂』這種素材的使用(註解四)。首先,如果他要使用某首歌的的話,他總是會很完整的放在影片裡,這和大多數的導演都不太一樣。或許因為時間的緣故,你會忘記故事的轉折或是重要時刻,但是對於他所使用的曲子像是『Try』,『Save Me』和『He Needs Me』,你大概很難忘記,或許在有這些故事之前,除了人物之外,另一個已經想好的就是音樂吧?說的誇張一點,他音樂的使用,從平面的影像拉出了一個維度,賦予了電影立體感的生命。
從許多線索看來,他的父親Ernie Anderson對他影響很大,包括了從小刻意培養他對電影的興趣,而且絕對是他電影裡父執輩人物的原型。Ernie以一個cult片的人物『Ghoulardi』(這也是P.T.A.後來電影公司的名稱)小有名氣,在克里夫蘭主持一個關於B級恐怖片的節目。在『不羈夜』飾演『The Colonel』的怪怪演員Robert Ridgley,也是他老爸當年的好友之一。與Martin Scorsese,Jim Jarmusch和Spike Lee這一代學院派的導演不同,P.T. Anderson是在美國的『錄影帶紀元』長大的小孩,乘父親的工作之便,他從5歲救開始看電影,在7歲那年,他便在筆記本上寫下了『My name is Paul Anderson. I want to be a writer, producer, director, special effects man. I know how to do everything and I know everything. Please hire me』。在13到15歲之間他最喜歡的是楚浮和高達的作品,尤其楚浮的『Shooting the Piano Player』對他後來真的拍片有很大的影響。而18到21歲時,他半開玩笑的說對電影終於有了更好的品味,而醉心於Jean Renoir,Henri-George Clouzot和Max Ophuls等人(註解五)。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他電影的鑑賞能力是如此早慧而多元,許多人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動作片,歌舞片,喜劇片,B級恐怖片甚至是情色片(softcore),都是他電影的重要養分來源之一(註解六)。
雖然在求學過程常有和人打架以及成績不好的問題,但是從小便被這些好電影滋養長大的他,17歲那年便嘗試拍了一部短片『The Dirk Diggler Story』,也是後來『不羈夜』的原型。也因為這樣他得以進入赫赫有名的NYU電影系,不過,在他聽到一位教授說沒興趣指導那些想拍『魔鬼終結者2』那一類電影的學生,再加上他發現他在那裡實也在學不到什麼東西,短短兩天之後,他便決定應該要實際去拍攝,所以退學不念了,並用所拿回來的7000塊再加上和他父親借了他一筆錢,他一邊當電視和廣告的製作助理,一邊開始拍攝另一部短片『Cigarette and Coffee』(註解七)。之後他便靠著這部電影,入選了當年的日舞影展,也開始了他的作家—導演生涯。
那部短片在日舞影展大受歡迎,而且在『Cigarette and Coffee』裡,五個劇中的人物,彼此有著複雜的交纏,已經有了他日後電影的雛形。就這樣,他參加了日舞影展舉辦的電影研討會,認識了他日後長期合作的重要演員和好朋友John C. Reilly,更得到了日舞基金會的幫助,拍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Sydney』。不過,他的第一部電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
註解一:前兩部電影總是有一個父執輩的人物很照顧主角,這應該是影射他和他父親,他第一部短片,就是用他父親將房子抵押所得的錢拍的。他父親在『心靈角落』拍攝前過世,最後那場近10分鐘的獨白戲,向他父親致敬的意味濃厚。而『愛情雞尾酒』則部分是他和Fiona Apple的戀愛日記。不過,這些都只是合理的推測,他本人總是盡量避免討論這些事情。
註解二:Emir Kusturica為南斯拉夫的導演,是各大影展的常勝軍,較有名的作品為『地下社會』和『流浪者之歌』。Andrei Zvyagintsev則是去年剛出爐的金獅獎得主『歸鄉』的導演,請見拙作『大家都叫安得烈』。Fernando Meirelles是因為『無法無天』(City of God)而一舉成名的巴西導演。
註解三:Jonathan Demme曾經是很好的導演,『沈默的羔羊』和『費城』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不過近年來有點滑下坡的趨勢。若真的要我猜他對PTA的影響,可能是他常常能拍出票房和質感兼備的電影吧?
註解四:P.T. Anderson的朋友們大多是兩種人,一個是演員,另一種則是歌手。他和幫他電影作音樂的Michael Penn,Jon Brion(也是『Eternal Sunshine of Spotless Mind』的配樂)和Aimee Mann,都交情甚佳。他自己的女朋友Fiona Apple,也是一名頗被看好的歌手。他也幫他們拍MTV來回報。
註解五:大概很少能有人在驚悚電影的強度,和法國導演Henri-George Clouzot一較高下吧,看他的電影總是令人難以全身緊繃難以喘息,他的經典之一『Les Diaboliques』後來也被好萊塢翻拍成『驚世第六感』,並由美麗的伊沙貝艾珍妮主演,另外還有『The Wages of Feara』和『The Raven』等許多著名的經典作品。Max Ophuls則是到好萊塢發展的德國導演,在台灣可以輕鬆的找到頗不錯的『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
註解六:有興趣的,請到http://www.ptanderson.com/articlesandinterviews/neon.htm看看P.T. Anderson所選心目中的十大電影,從那份名單,你可以發現他喜好非常廣泛,不過幾本上偏好喜劇。值得一得的是,劉別謙的『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也和『Singin’ in the Rain』並列第四,那麼,誰又是劉別謙呢?請見小弟之前關於他一系列的文章。
註解七:沒錯,基本上Jim Jarmusch最近的新作由於內容和結構相似,就把順序到過來,也取名為『Coffee and Cigarette』,他還特別感謝PTA偍共這個片名給他。
Paul Thomas Anderson,喜歡人家叫他P.T. Anderson,最近常常只剩下P.T.A.了。大概是目前為止,他那一代表現最好,也最被大家期待的美國導演了。自『不羈夜』贏得廣大的好評後,『心靈角落』更一舉得到了柏林的金熊,而『愛情雞尾酒』讓他在坎城得到令人稱羨的最佳導演。他的作品對孤寂美國人的愛與救贖,有極深刻精準的刻畫,但電影並不因此沈悶反而極富有活力,由於他的電影個人私密性質很高(註解一),而他對任何關於自己的事情都守口如瓶,所以從不解釋他的電影,有人長篇大論的說明他電影裡面種種可能的暗喻和意義,也有人覺得他是故作姿態耍小聰明(像是Kevin Smith)。不論如何,從他電影的洗鍊程度看來,你很難相信他今年也才不過34歲而已。也因為這樣Emir Kusturica,Andrei Zvyagintsev,Fernando Meirelles等人也都對他讚譽有加(註解二)。
他認為其實自己嚴格說來應該算是一個作家,變成導演只是為了想呈獻自己的劇本罷了。他的劇本一定是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而寫,可能攏長而絕無妥協的餘地,但是導電影的方法,他就會考慮貼近觀眾的想法和需求,盡可能的讓它有趣。他總是先塑造好人物,再由這些人物之間的交錯關係,去發展他的故事,這樣一來,手法上自然會受到Robert Altman的影響。在他四部作品裡,有三部的故事都發生在加州成人電影工業的大本營San FernandoVillage,也是他長大的地方,那裡之於他的意義就好像紐約之於Martin Scorsese一樣。他不否認Altman和Scorsese的確影響了他,同時也認為楚浮,尤其是『Shooting the Piano Player』也對他啟迪良多。不過,他說真正對他有根本上影響的——雖然有點難以瞭解,卻是Jonathan Demme(註解三)。
雖然P.T. Anderson每一部電影的水準都非常優秀,但目前還沒有那種所謂的開天闢地之作,在整個影史上的地位也還難以斷定,不過大家請不要忘記了,他才不過拍了四部電影,僅僅只有34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是存在於美國好萊塢的體系內。若真的要說他電影最特殊的地方,我想應該是在於『音樂』這種素材的使用(註解四)。首先,如果他要使用某首歌的的話,他總是會很完整的放在影片裡,這和大多數的導演都不太一樣。或許因為時間的緣故,你會忘記故事的轉折或是重要時刻,但是對於他所使用的曲子像是『Try』,『Save Me』和『He Needs Me』,你大概很難忘記,或許在有這些故事之前,除了人物之外,另一個已經想好的就是音樂吧?說的誇張一點,他音樂的使用,從平面的影像拉出了一個維度,賦予了電影立體感的生命。
從許多線索看來,他的父親Ernie Anderson對他影響很大,包括了從小刻意培養他對電影的興趣,而且絕對是他電影裡父執輩人物的原型。Ernie以一個cult片的人物『Ghoulardi』(這也是P.T.A.後來電影公司的名稱)小有名氣,在克里夫蘭主持一個關於B級恐怖片的節目。在『不羈夜』飾演『The Colonel』的怪怪演員Robert Ridgley,也是他老爸當年的好友之一。與Martin Scorsese,Jim Jarmusch和Spike Lee這一代學院派的導演不同,P.T. Anderson是在美國的『錄影帶紀元』長大的小孩,乘父親的工作之便,他從5歲救開始看電影,在7歲那年,他便在筆記本上寫下了『My name is Paul Anderson. I want to be a writer, producer, director, special effects man. I know how to do everything and I know everything. Please hire me』。在13到15歲之間他最喜歡的是楚浮和高達的作品,尤其楚浮的『Shooting the Piano Player』對他後來真的拍片有很大的影響。而18到21歲時,他半開玩笑的說對電影終於有了更好的品味,而醉心於Jean Renoir,Henri-George Clouzot和Max Ophuls等人(註解五)。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他電影的鑑賞能力是如此早慧而多元,許多人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動作片,歌舞片,喜劇片,B級恐怖片甚至是情色片(softcore),都是他電影的重要養分來源之一(註解六)。
雖然在求學過程常有和人打架以及成績不好的問題,但是從小便被這些好電影滋養長大的他,17歲那年便嘗試拍了一部短片『The Dirk Diggler Story』,也是後來『不羈夜』的原型。也因為這樣他得以進入赫赫有名的NYU電影系,不過,在他聽到一位教授說沒興趣指導那些想拍『魔鬼終結者2』那一類電影的學生,再加上他發現他在那裡實也在學不到什麼東西,短短兩天之後,他便決定應該要實際去拍攝,所以退學不念了,並用所拿回來的7000塊再加上和他父親借了他一筆錢,他一邊當電視和廣告的製作助理,一邊開始拍攝另一部短片『Cigarette and Coffee』(註解七)。之後他便靠著這部電影,入選了當年的日舞影展,也開始了他的作家—導演生涯。
那部短片在日舞影展大受歡迎,而且在『Cigarette and Coffee』裡,五個劇中的人物,彼此有著複雜的交纏,已經有了他日後電影的雛形。就這樣,他參加了日舞影展舉辦的電影研討會,認識了他日後長期合作的重要演員和好朋友John C. Reilly,更得到了日舞基金會的幫助,拍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Sydney』。不過,他的第一部電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
註解一:前兩部電影總是有一個父執輩的人物很照顧主角,這應該是影射他和他父親,他第一部短片,就是用他父親將房子抵押所得的錢拍的。他父親在『心靈角落』拍攝前過世,最後那場近10分鐘的獨白戲,向他父親致敬的意味濃厚。而『愛情雞尾酒』則部分是他和Fiona Apple的戀愛日記。不過,這些都只是合理的推測,他本人總是盡量避免討論這些事情。
註解二:Emir Kusturica為南斯拉夫的導演,是各大影展的常勝軍,較有名的作品為『地下社會』和『流浪者之歌』。Andrei Zvyagintsev則是去年剛出爐的金獅獎得主『歸鄉』的導演,請見拙作『大家都叫安得烈』。Fernando Meirelles是因為『無法無天』(City of God)而一舉成名的巴西導演。
註解三:Jonathan Demme曾經是很好的導演,『沈默的羔羊』和『費城』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不過近年來有點滑下坡的趨勢。若真的要我猜他對PTA的影響,可能是他常常能拍出票房和質感兼備的電影吧?
註解四:P.T. Anderson的朋友們大多是兩種人,一個是演員,另一種則是歌手。他和幫他電影作音樂的Michael Penn,Jon Brion(也是『Eternal Sunshine of Spotless Mind』的配樂)和Aimee Mann,都交情甚佳。他自己的女朋友Fiona Apple,也是一名頗被看好的歌手。他也幫他們拍MTV來回報。
註解五:大概很少能有人在驚悚電影的強度,和法國導演Henri-George Clouzot一較高下吧,看他的電影總是令人難以全身緊繃難以喘息,他的經典之一『Les Diaboliques』後來也被好萊塢翻拍成『驚世第六感』,並由美麗的伊沙貝艾珍妮主演,另外還有『The Wages of Feara』和『The Raven』等許多著名的經典作品。Max Ophuls則是到好萊塢發展的德國導演,在台灣可以輕鬆的找到頗不錯的『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
註解六:有興趣的,請到http://www.ptanderson.com/articlesandinterviews/neon.htm看看P.T. Anderson所選心目中的十大電影,從那份名單,你可以發現他喜好非常廣泛,不過幾本上偏好喜劇。值得一得的是,劉別謙的『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也和『Singin’ in the Rain』並列第四,那麼,誰又是劉別謙呢?請見小弟之前關於他一系列的文章。
註解七:沒錯,基本上Jim Jarmusch最近的新作由於內容和結構相似,就把順序到過來,也取名為『Coffee and Cigarette』,他還特別感謝PTA偍共這個片名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