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13 00:41:53decode

【我思】統計結果

在消費者行為分析中,人口學變項當然是重要指標,它可以幫助調查執行者概略描繪出目標對象的輪廓,再據此發展出適當的行銷策略。至於調查結果準不準確,就要看資料來源及抽樣的功力了。曾經執行過數項調查的我,雖然對研究者本身對調查結果的影響力有些意見,不過這樣的分析方式還算是公正客觀。

前些天正好讀到某篇消費市場分析,主題是旅遊方式與人口族群的關係。引起我興趣並且細看的是標題 – 台灣自助旅行者的比例在去年整整提高了一倍!我饒有興味的準備看下去,因為我只有三次出國旅行的經驗,卻從第一次出國就訂了自由行的package,第三次則完全是自助旅行 (當然有旅伴啦,不然一個女孩子出門在外還是有很多不敢涉足卻又萬分好奇想一探究竟的地方)。無奈我失望的發現,我竟不在統計結果裡!

那是一種異常失落,好似失去了存在感的感覺。原來啊,我是在統計圖表的兩端,在某個程度的信心水準之下被略去、彷彿不存在的部份。自然,接下來所有的推論等等也都與我無關…

身處消費社會之中,我微微恐慌了起來。因為我的存在或者需要是這麼的微小不易被看見,那麼,誰來照顧我的行動呢?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看過的電影「John Q」,那個所有條件都不幸地無法與任何救濟條件配合的家庭。「嘿!嘿!我在這裡!」我有股這樣大聲喊的衝動。

或者我該感謝網際網路的出現,給了我大量的選擇 – 即使跟我有同樣需求的人,從某種角度看來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人。於是我對於透過網路從事消費行為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但大約是一年半前吧,我發現自己好像順理成章的被歸類為「男性」,並且收到大量色情及科技新玩意兒的廣告,以國外來的居多 (最近則是一半一半)。而這一年來,房貸、車貸、保險等廣告則有明顯成長。我同樣沉迷於網路的姐妹淘們,卻似乎不太被這類廣告所轟炸,倒是減肥秘方、瘦身產品等資訊來得不少。

很有趣 – 我經由這些投奔向我的資訊,來瞭解自己。

值得安慰的一點,昨天朋友給我看了篇「六年級女生」的相關統計,以及部份跟「六年級男生」的統計結果比較。光在收入一項,我己經落在前段班同學們的前5%了 – 也許這多少說明了某些價值觀,以及相對應的行為的差異吧 – 雖然我所有的同學及好友們跟我都屬同一族類,沒什麼好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