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2-27 21:21:19尚未設定

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余秋雨,時報出版社,957-13-3109-0
-文化苦旅,余秋雨,爾雅出版社,957-639-083-4
-山居筆記,余秋雨,爾雅出版社,957-639-183-0
-藝術創造工程,余秋雨,允晨文化,957-9027-03-x
-文化突圍—世紀末之爭的余秋雨,徐林正,生智出版社,957-818-220-1


終於,手上的筆,臨到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嘆」。

余秋雨是我長期以來非常仰慕的一位作家,從文化苦旅以降,包括山居筆記、霜冷長河、掩卷沉思、台灣演講、千年一嘆、甚至藝術創造工程,我無一不為之傾倒。不過,對於余之文體(或有人謂之「秋雨體」),我卻遲遲不能抓住他的魂魄、而只能醉倒在他的華美之中……

所以,「終於」在二十世紀即將完結的時刻,我想嘗試以我現在的筆力,來書寫我所看到的余秋雨。說到底,這有些所謂的「世紀末」情意結作祟:日子不就是日復一日,為什麼要特地為了七天後的時間作些什麼、進行些儀式類的動作來註記呢?不過我還是忍不住想這麼作。想強迫自己整理、面對余秋雨的所思所感,這和開個人站台、對而立之年的自己進行檢視的心情,並無二致。所以,我以「千年一嘆」,作為解讀余秋雨的第一站。


常見網友們對千年一嘆所下評語,不外乎「遠不及之前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大中國情意結過重」,我並不以為然。原因在於:千年一嘆的文體、寫作角度、旨趣,大不同於前幾本秋雨散文。閱讀千年一嘆,必須採取迥異於閱讀前作的心情來理解和觀察;我們不僅可以由此理解余秋雨所提出的歷史命題、文化現象,甚至可以近距離地觀察余秋雨這個人。

首先,注定了千年一嘆和前幾本秋雨散文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它是本日記體裁的遊記。

舉凡遊記,必以蒐奇獵異為主。因此常見遊記由記述異地風土人情、輔以去國懷鄉感思而成。對於讀者而言,如果千禧之旅目的僅僅為報導異國民情,那其實千禧之旅和大陸尋奇、繞著地球跑一類的電視節目,定位不會相去太遠。讀者也沒有必要每日收看電視轉播、或是一氣呵成地閱畢收手。讀者也許不能理解的是:何以需要大費周章地在這短時間內、舟車勞頓地由旅遊聖地(希臘、埃及)一路深入險境(以阿、兩伊、以至印度),而不能單單停留在開化之地、作作文明興衰的唏噓哀嘆;非得要置余秋雨於險地,才能辨其王霸、道及成敗?

原因在於,余秋雨卷首極言:千禧之旅是為了考察過往古文明的興盛、對照現代各文明的存在狀態;進而爬剔出中國在每個歷史路口所作抉擇的合理性、釐清中國通往下一道千年脊樑的棧道。這是全書貫穿異國旅行、最最重要的旨趣。因此,無論繁敗、不計險難,十大古文明均有其考察的正當性;也因此,這十大古國也才被羅列呈現在讀者眼前,跟中國歷史做一比對,而非僅僅為了蒐奇獵異。再往深一層看:當讀者閱畢全書、掩卷沉思的時候,更會發現:隨著累步行經十大古國,由單純的古蹟憑弔走過了貧困艱險、甚至是對人性價值的徹底顛覆,讀者也隨著余秋雨,在重大的道德是非、人生價值關口上作了選擇(後會述及)。這才了解:冥冥中,這趟古國巡禮的參訪順序,更應合了人生根本堅持的深淺程度。十大古國千禧之旅,誠非偶然。

那麼,不同於前作,這次那股濃濃地「大中國情結」,又由何而來?或有網友會說:文化苦旅也算遊記啊?和千年一嘆又有何不同??筆者認為:千年一嘆中,由於作者必須以自己作為感悟和價值判斷的主體,直接在每天的日記篇幅裡對異文明作回應,因此有幾個特徵形成。首先,既然要對各個古文明國家發為議論,當然要有一個對照的國家主體存在;隨著比對的國家越多、詩人心裡的「祖國」認知更形強烈,因此讀者由作者眼中看到的「中國」,形象自然會隨著行程告終而更趨鮮明。再者,在短短地三兩頁文章中,如果作者不能利用對假想讀者(應該是中國讀者)的共通語言及情感,來減省一些篇幅,直接訴求更高層次的命題,短篇的力道又從何而生呢?但反過來看,最具共同性的情感與記憶,不是又以國家,最具震撼力?

而之前的秋雨散文,每篇文章處理的僅有一個命題、一個符徵:例如蘇東坡何罪?例如天一閣何貴?十萬進士視茫髮蒼?這種探討脫離了個體經歷、甚至是國家彊界,直向中華文化的歷史深處尋求答案。因此秋雨散文的內容,可以向廣大中華文化圈的讀者邀請回應;作者則隱身在這被篩選過、精緻化的歷史文化命題裡。即使讀者對這文化現象不知,作者也有足夠的頁數可以娓娓道來。這種單一、獨立、非現代、範圍明確的命題推論方式,國家色彩自不濃厚;也當可以在泛華文圈裡,獲得更大的回應。不過寫到這,我不得不略略一提:余秋雨畢竟是中國人啊!何以這許多的網友(甚至可能是華人讀者?),反而不能接受他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欽慕與反省呢?只是因為:余秋雨之前看來,像是華人圈共同擁有的作家,但到了千年一嘆,他看起來只像個中國作家?是嗎??


其次,便是日記體和散文體,由於體裁不同,在文學成就上面屬性也不同的基本理解。

由千年一嘆出發,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余秋雨難得的文學特色。首先,當然是在短篇體裁當中,主、客雙方遇合展現出的文學高度。如前所述:短篇不比長篇,擁有數十頁的篇幅可以起承轉合、曲盡婉轉。在三兩頁中,余秋雨不僅要迅速地把讀者的眼光思緒拉到千年之前、萬里之外,更要挑動讀者本身的歷史情懷,和異域文明做琴瑟唱和;末了剛被寥寥數十行文字激昂奮越的情緒,又得在三五行內被撫平歸一。因此就算有祖國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情感,作者在短篇當中要能寫到餘韻繞樑、不絕於耳,難度較諸長篇猶有過之。大師林語堂有謂:「演講有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以藝術創作觀之,誠哉斯言。

舉「我一定復活」為例。世上有關參訪巴特農神殿的遊記不知幾凡,大多歌頌古雅典人的絕世智慧、或者慨歎人類自己的渺小。但是余秋雨在憑弔過巴特農歷史之後,短短一段散播傳單的小插曲,卻能用中國人對敦煌古物濃烈的感情、呼應雅典文化部長死後猶生對巴特農文物的堅持;短短兩頁,雅典人對古文化的熱愛、中國人(應當有)對敦煌遺缺的不甘,兩相迸發、隔空唱和,而終於以對西方強權的具體抗議--致布萊爾首相書作結。對讀者而言,這三頁情緒上的起伏,可不啻洗了一場三溫暖?比較「蘇東坡突圍」(山居筆記)的二十四頁中篇來說:烏台詩案讓讀者陪著蘇東坡受誣遭陷了十五頁、貶謫黃州潛沉了五頁,最後才「一道天光射向黃州」。長、短篇的寫作長處和難處,以及余秋雨的寫作功力,不正由此略見一二?

再者,便是在日記題材中,所顯示出余秋雨知識儲備的豐富性。日記不比散文,事前有足夠的時間、氣氛與材料可以積累醞釀;日記必須現炒現賣、新鮮熱辣,因此對寫作者本身的知識和感受力,都是非常直接的反應與考驗。由希臘起、中國肄,其間余秋雨曾經討論的題目,包括文化&文明史、戲劇、宗教、神話、社會、歷史、人類學等,這裡面包含的論述,實在遠超過一般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記流水帳;猶有甚者,這各方面的探討,都被余秋雨牢牢地牽引向「中國文化興衰」的大哉問作解答!!比如:「永恆的座標」談到希臘理型是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的結合,中國則太注重人際關係(人類);「閱讀大地」想佛教與印度教的消長,「尋找底線」由三教紛爭過渡到了最終的文明取向(宗教);「石築的易經」由金字塔對比到凱薩禁教與秦始皇對文明延續的衝擊(文明史);「閒散第一」觀察到希臘人長期奴役的痛苦沉澱成悠閒(社會);「一屋悲愴」由漢摩拉比法典起談到文明的潛在殘暴(政治);「金字塔下的歌劇」從阿依達談到了環境戲劇(戲劇)……。

在走過了這曠古十國、按摩過了不同社會這百色千像;余秋雨想帶領讀者們循索的答案,可慢慢地浮現出了輪廓來?而余秋雨心中念之懸之的文明命題,讀者可也看出了它的重要性、以及之於余秋雨的重要性??

另外一點有關日記體的特色,其實是讀者可以透過日記,對作者做一些小小的窺視。

在寫作散文時,題目經過作者層層篩選、論述被學理常情重重包裝、加上剝離了時間的急迫性,隱身於文章後的作者,讀者很難一窺究竟。每天定時定額的日記寫作,則迫使作者必須就有限生活經驗內搜尋可能的寫作題材,甚至,日記會要求作者盡可能「真實」;如此一來,文章對作者的指涉性便相當高了。

舉例而言:當余秋雨在同一個地點,待上較長的時間,他的注意力從古跡慢慢地轉移到了哪裡呢?又如:文章的寫法有狀物、敘事、抒情、議論,上焉者情理事態合而為一,當然也有分而敘之的例子。比如在「枯萎屬於正常」中,漫漫長路無事可考,為了應付每日連載的需求,余秋雨只好不得已提筆勉力狀繪沙漠堅石、平漠流雲,感覺上這裡單純的描寫便顯得吃力許多。但鏡頭一拉回「人生最後的智慧」寫國王胡笙,余的文筆立刻變得富含情感,筆觸穠纖合度。這樣一個對比,是不是讓我們悄悄碰觸到了余秋雨的末梢神經?以歷史文化、人文情感為特寫的秋雨散文,正可謂之「秋雨體」??

而余秋雨在這趟千禧之旅當中,最令我撼動的,其實是他面對真實、破除偽善的勇氣。

剛開始余秋雨記述希臘、埃及旅程的華美,並不令讀者有太多的意外。隨著日記翻到了以阿、兩伊,我們漸漸地覺得胸口緊了起來。生命在戰爭中不被當成是一回事、飲食起居也開始跟想像中的旅行走了樣;睿智英明的一代雄主可以在惡意下橫空殞落、海外散落的異鄉孤子訴說著難以理喻的奮鬥心酸。走到了印、巴,驚人的貧窮、對生命人權的徹底漠視、對美學的徹底破除、甚至在理想國內恆河邊對尊嚴的完全踐踏與放棄,「我拒絕說它美麗」……

文明由繁華走向衰落,可以殞落至此!被踐踏至此!這和之前秋雨散文討論的文明命題相比,其衝擊的程度又何其真實、何其巨大??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我們的想像?

然而我很高興的是:余秋雨帶頭感受了這文明墮落最直接的體驗、而後給予最嚴厲的譴責!他並不道學冬烘地勉為人性墮落掩飾,反而用巨橡之筆縮短了讀者對人性的觀察距離,同時又拉高了讀者對整體文明興衰的思維水平。余秋雨在許多價值關口上,便選擇清楚地表達他自己的立場。這樣的做法,必須承擔因立場鮮明而失去讀者支持的風險;但是對作者而言,卻是對讀者作進一步剖白的重要動作。也是作者對作者自己,誠實、負責、面對,的分水嶺。

如果讀者嘗自問:遊記大可以風花雪月、議論大可以蜻蜓點水,凡事何必太認真?太用力?

那我會建議:何不一讀,千年一嘆?讀一讀一個作者千里苦行,發而浩嘆的真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