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5 09:23:13萬寶路
進退失據的執政黨
文:老包
游揆與陳唐山一連串常識性發言,卻被統媒打成「失言」的政治風暴。這些沒來由的風暴,都肇因民進黨不團結,有人迎合統媒,拚命扯自己人後腿所致。
台灣人現在終於明白什麼叫「眾口鑠金」的可怕了。閣揆游錫堃幾番定位我國為「台灣」,對岸為「中國」的談話,以及強調台灣通過軍購預算的重要性,稱中國如以飛彈攻台,我也應有能力反擊中國......,這些談話均被解讀為「壞了大事,導致高層震怒」;加上外交部長陳唐山一番陳述連新加坡這種小國,都可以為了諂媚中國而羞辱台灣......,如此的談話,也被眾人一陣追打。總之,統派媒體已徹底操控新聞解釋權,本土派政治菁英的任何事實陳述,都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游錫堃與陳唐山的談話,會在媒體引起所謂的「政治風暴」,對社會大眾來說,實在看不懂,也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兩個人惹禍的相關談話,不僅僅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並非什麼不得了的政策訂定),更是簡單不過的政治「常識」。而談論政治常識,也能引火上身,這在二十年前的台灣或許很常見(如說反攻大陸是騙人的,立即會有牢獄之災),在今天就令人不解了,何況一個是閣揆,另一個是出身「第一名縣長」的部長。
舉例而言,游揆說對外要以「TAIWAN, ROC」的過渡性稱呼,以免台灣在國外的努力,統統被中國吸納,其意在凸顯台灣與中國的不同,一邊一國,這不是「常識」,是什麼?(加上ROC應是顧慮官員身分,在制憲正名之前的權宜說法)至於他說政府公文書稱對岸要改為「中國」,而不再以「大陸」或「中共」的不倫不類名詞打混,這更是務實的做法,不是常識是什麼?游揆說台灣有軍購的必要,因為對岸中國要武力犯台,台灣也必須有相當程度的反擊能力,「譬如說中國打台北一百顆飛彈,我們也可以回敬上海五十顆飛彈」,以五十顆回敬敵人的一百顆,是一種不得已的防衛動作,也是拒絕投降最起碼的國民意志,這難道不是常識嗎?
外交部長陳唐山則在一群地方人士,當面陳情應正名台灣時,表示他會盡力做,但台灣確有諸多外交困境待克服,他舉例說就連新加坡這種蕞爾小國(「如鼻屎般的小國」),也會趨炎赴勢去諂媚中國(「捧中國的蛋蛋」),藉羞辱台灣來表態。此話一出,立即遭長年歧視本土、聽不懂本土用語的統媒痛打,指他講「髒話」、講「粗話」云云。陳唐山陳述一個事實,談的也是常識,只不過使用了本土俚語(如同統派罵人拍馬屁、笨蛋),不被稱讚是傳神的形容,卻被群起批判「用語不當」,這不僅是一種媒體屠宰場作風(不論是非,只誘殺本土菁英),更是一種不自覺的外來政權餘緒的優越感作祟。
我們仔細觀察游揆與陳部長,接二連三發生的含冤莫白政治受難事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統媒之所以能夠把兩人引入媒體屠宰場凌虐,全因媒體成功挑撥了所謂「府院不同調」問題。試問,當一個行政首長陳述一件「常識」時,哪需要什麼「府院」要事先有默契的問題?偏偏當游揆每講出一個政治常識,總統府祕書長就會跳出來說,那是游揆自作主張,大嘴巴說的,「這個並沒有經過府院談話的定調」,以致統媒更有介入挑撥分化的空間,而使風波愈演愈烈。縱使在陳唐山事件上,該祕書長也沒缺席,仍加以批判「還是要與人為善比較好,尤其在與外國的互動往來上,更應捐棄個人的情緒發言」,算是典型的打自家人耳光給外人看,迎合統媒的意味十足,且多少有一種狐假虎威(背後有總統當靠山)的架式,同志都不敢跳出來奧援受冤屈的首長,難怪執政黨會無端陷入政治危機。
總統府祕書長喪失調和鼎鼐的位置功能,肇因統媒的致命吸引力,而本土派在統媒的操縱分化下,也漸步入權鬥分歧,命運共同體的感覺日益遲鈍。就此而言,年底的關鍵性國會改選,綠營實在不能樂觀──由各懷鬼胎的戰將所組成的團隊,要如何與外表分歧,但內在團結的中國派(統媒是他們能團結的黏著劑)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