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03 13:42:00小火柴
認識你的腦 誰擁有真相?
‧認識你的腦 誰擁有真相?
偏見究竟怎麼產生?一件事為何不同人會有不同觀點?大腦神經機制可以解釋。
天下雜誌 文/洪蘭
為什麼人跟人之間溝通會有困難?為什麼我們會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這跟我們大腦的作用很有關係。
你們在圖一看到什麼?一些零散的碎塊?還是一個人騎著馬?一旦你看到一個人騎馬後,以後我隨時拿給你看,你也都看到這個圖像。基本上我們看事情就是這樣,這就是為什麼驗票、槍擊事件一定要馬上解決,因為人不是理性的動物。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不馬上釐清,一旦雪球滾了,大家形成了既定印象,就都用這個去解釋事情,以後再告訴他事實的真相已經沒有用,因為已經形成偏見,沒辦法解釋了。
另外,我們對事情的解釋,也跟我們的背景知識有關。你們看圖二,如果直的看,你們一定會唸十二、十三、十四。但如果橫著看,你們一定會唸成A、B、C,也就是你的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東西。這也就解釋為什麼會有羅生門,同樣的東西,兩個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一個看到十三,一個看到B,這就是羅生門。
什麼叫偏見,就是很活化的大腦神經迴路。本來一條神經會有很多分岔,可是後天的經驗會把沒用到的削減掉,例如常走a到c點,這條就會變大馬路,a到b點不常走,就變成小路。
偏見就是已經形成大條的神經迴路。這就是神經的最基本機制:用進廢退。偏見的形成,有神經機制在裡面,所以很難消除。像我們搬新家後,晚上一不小心就會走回舊家。舊的迴路形成,除非新的迴路取代才會消失,但這非常困難。在動物身上,他們會讓舊的神經死掉,讓新的重新長出來。像金絲雀學會一首歌後再學另一首新歌,舊歌會一直來干擾,就會讓負責唱歌的神經核死亡,春天再重新長出新的。
我們說先入為主,當第一條神經迴路形成後,就很難弄。社會最普遍的偏見就是性別、種族、年齡。在實驗上性別偏見消不掉,但種族可用更高一層的認同消弭。可是現在我們上面那層的國家或文化認同沒了,下面這層就很容易被挑起衝突。
族群問題在每個國家都會很小心的處理,因為它非常敏感,像個未引爆的炸彈。所以國家都會致力建立超越族群的共同認同。台灣是一個非常少有的例子,當族群已經逐漸融合,政客卻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故意點燃,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用同理心消弭偏見
族群分裂就像鏡子破裂,雖然我們說破鏡重圓,但鏡子圓了,裂痕卻消不掉,一碰到震盪,裂痕最先分開。
偏見一定要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裡慢慢加以改變。
消除種族偏見除了靠自身的經驗外,也可以靠大量的閱讀。我兒子在美國學校讀書時,老師每學期一定會要求一學期讀兩本關於種族、宗教的書,我因此看到兒子的改變。
八年級老師給他的書是《梅崗城的故事》、《奴隸船》、《人鼠之間》,《人鼠之間》是描寫一位智障青年的故事,兒子看完後衝擊很大,認為沒有人願意當智障。如果上天已經對他不公平,後天我們再助紂為虐,那就更不公平了。剛好那時有喜憨兒的處所被人潑油漆的新聞,兒子看了覺得很不公平,那時他們要辦園遊會,有五千元可買糕點,就跟同學坐公車去跟喜憨兒買。如果是以前,我想他就會直接到學校隔壁有名的麵包店買了。從兒子身上我發現,通過同理心的閱讀,會讓一個孩子改變,因為他從書中體驗到別人痛苦的經驗。
同理心的閱讀,讓我們有機會從他人的觀點看事情,就不會那麼偏見。閱讀愈廣,看事情的角度愈多,也就比較容易客觀。這也是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周慧菁整理)
偏見究竟怎麼產生?一件事為何不同人會有不同觀點?大腦神經機制可以解釋。
天下雜誌 文/洪蘭
為什麼人跟人之間溝通會有困難?為什麼我們會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這跟我們大腦的作用很有關係。
你們在圖一看到什麼?一些零散的碎塊?還是一個人騎著馬?一旦你看到一個人騎馬後,以後我隨時拿給你看,你也都看到這個圖像。基本上我們看事情就是這樣,這就是為什麼驗票、槍擊事件一定要馬上解決,因為人不是理性的動物。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不馬上釐清,一旦雪球滾了,大家形成了既定印象,就都用這個去解釋事情,以後再告訴他事實的真相已經沒有用,因為已經形成偏見,沒辦法解釋了。
另外,我們對事情的解釋,也跟我們的背景知識有關。你們看圖二,如果直的看,你們一定會唸十二、十三、十四。但如果橫著看,你們一定會唸成A、B、C,也就是你的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東西。這也就解釋為什麼會有羅生門,同樣的東西,兩個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一個看到十三,一個看到B,這就是羅生門。
什麼叫偏見,就是很活化的大腦神經迴路。本來一條神經會有很多分岔,可是後天的經驗會把沒用到的削減掉,例如常走a到c點,這條就會變大馬路,a到b點不常走,就變成小路。
偏見就是已經形成大條的神經迴路。這就是神經的最基本機制:用進廢退。偏見的形成,有神經機制在裡面,所以很難消除。像我們搬新家後,晚上一不小心就會走回舊家。舊的迴路形成,除非新的迴路取代才會消失,但這非常困難。在動物身上,他們會讓舊的神經死掉,讓新的重新長出來。像金絲雀學會一首歌後再學另一首新歌,舊歌會一直來干擾,就會讓負責唱歌的神經核死亡,春天再重新長出新的。
我們說先入為主,當第一條神經迴路形成後,就很難弄。社會最普遍的偏見就是性別、種族、年齡。在實驗上性別偏見消不掉,但種族可用更高一層的認同消弭。可是現在我們上面那層的國家或文化認同沒了,下面這層就很容易被挑起衝突。
族群問題在每個國家都會很小心的處理,因為它非常敏感,像個未引爆的炸彈。所以國家都會致力建立超越族群的共同認同。台灣是一個非常少有的例子,當族群已經逐漸融合,政客卻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故意點燃,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用同理心消弭偏見
族群分裂就像鏡子破裂,雖然我們說破鏡重圓,但鏡子圓了,裂痕卻消不掉,一碰到震盪,裂痕最先分開。
偏見一定要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裡慢慢加以改變。
消除種族偏見除了靠自身的經驗外,也可以靠大量的閱讀。我兒子在美國學校讀書時,老師每學期一定會要求一學期讀兩本關於種族、宗教的書,我因此看到兒子的改變。
八年級老師給他的書是《梅崗城的故事》、《奴隸船》、《人鼠之間》,《人鼠之間》是描寫一位智障青年的故事,兒子看完後衝擊很大,認為沒有人願意當智障。如果上天已經對他不公平,後天我們再助紂為虐,那就更不公平了。剛好那時有喜憨兒的處所被人潑油漆的新聞,兒子看了覺得很不公平,那時他們要辦園遊會,有五千元可買糕點,就跟同學坐公車去跟喜憨兒買。如果是以前,我想他就會直接到學校隔壁有名的麵包店買了。從兒子身上我發現,通過同理心的閱讀,會讓一個孩子改變,因為他從書中體驗到別人痛苦的經驗。
同理心的閱讀,讓我們有機會從他人的觀點看事情,就不會那麼偏見。閱讀愈廣,看事情的角度愈多,也就比較容易客觀。這也是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周慧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