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5 12:25:00小火柴
文藝復興靠商人
文藝復興靠商人
企業家和文化藝術,淵源深遠。歷史上的商人與富有階級,從來就不該,也不甘於只扮演財大氣粗的「出金之人」。他們領導生活美學、開明思想,他們曾是、也應該是引領進步的力量。
天下雜誌 295期 2004/3/15
文/編輯部
十五、六世紀西方社會浩瀚的文藝復興,若沒有經營羊毛業及金融業的梅狄奇家族,以其富可敵國的經濟實力做為藝術背後的推動力量,文藝復興運動就無法結出動人的果實。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當國民所得已進展到一萬三千多美元之際,也需要台灣有見識的商人出錢出力,支持藝術家進行創造,將台灣推上更精緻、更有品味的社會。
事實上,台灣許多企業已開始這樣的腳步。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長榮海運集團總裁張榮發、世華銀行等,早已長期在台灣收藏了張大千及許多本土畫家的作品,也蒐集來自海外的名畫,並贊助藝術家與音樂家。
美學推廣家蔣勳也期許,全球走透透的台灣商人,能夠推波助瀾,推動台灣現階段的文藝復興。他認為,商人應該是開明的象徵,企業要勇敢挺身,選擇自己的文化。「希望我們的企業,有一天能有足夠自信,今天買的畫,五百年以後會成為國家美術館的收藏品。」
他也期許,企業能善盡匯聚資源的能力,除了出錢,更要有耐心,在下一階段開發新的文化資源,為社會發掘新的米開朗基羅,新的畢卡索,新的雲門。
台灣的商業階級要如何跟文化發生關係?台灣新一代的文藝復興,要從哪裡萌芽?握有資源的企業,又要從哪裡注入文化關懷,把台灣推上更有品味、更有氣質、更有無限龐大創新能量的道路?
天下雜誌 295期 2004/3/15
圖檔: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1475 - 1564),文藝復興時期三巨頭之首,圖中的平面構圖及扭曲的形態宣告了巴洛克時期的到來..
企業家和文化藝術,淵源深遠。歷史上的商人與富有階級,從來就不該,也不甘於只扮演財大氣粗的「出金之人」。他們領導生活美學、開明思想,他們曾是、也應該是引領進步的力量。
天下雜誌 295期 2004/3/15
文/編輯部
十五、六世紀西方社會浩瀚的文藝復興,若沒有經營羊毛業及金融業的梅狄奇家族,以其富可敵國的經濟實力做為藝術背後的推動力量,文藝復興運動就無法結出動人的果實。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當國民所得已進展到一萬三千多美元之際,也需要台灣有見識的商人出錢出力,支持藝術家進行創造,將台灣推上更精緻、更有品味的社會。
事實上,台灣許多企業已開始這樣的腳步。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長榮海運集團總裁張榮發、世華銀行等,早已長期在台灣收藏了張大千及許多本土畫家的作品,也蒐集來自海外的名畫,並贊助藝術家與音樂家。
美學推廣家蔣勳也期許,全球走透透的台灣商人,能夠推波助瀾,推動台灣現階段的文藝復興。他認為,商人應該是開明的象徵,企業要勇敢挺身,選擇自己的文化。「希望我們的企業,有一天能有足夠自信,今天買的畫,五百年以後會成為國家美術館的收藏品。」
他也期許,企業能善盡匯聚資源的能力,除了出錢,更要有耐心,在下一階段開發新的文化資源,為社會發掘新的米開朗基羅,新的畢卡索,新的雲門。
台灣的商業階級要如何跟文化發生關係?台灣新一代的文藝復興,要從哪裡萌芽?握有資源的企業,又要從哪裡注入文化關懷,把台灣推上更有品味、更有氣質、更有無限龐大創新能量的道路?
天下雜誌 295期 2004/3/15
圖檔: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1475 - 1564),文藝復興時期三巨頭之首,圖中的平面構圖及扭曲的形態宣告了巴洛克時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