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2 01:43:44deborahowf

鐵皮屋矽利康

鐵皮屋矽利康

記者鍾釗榛/綜合報導

勞斯萊斯發佈首款電動車Spectre。(圖/Rolls-Royce提供)

▲勞斯萊斯發佈首款電動車Spectre。(圖/Rolls-Royce提供)

勞斯萊斯發佈首款電動車Spectre (閃靈)的一系列內外觀實車照,也象徵著勞斯萊斯也正式進入了純電移動的未來世界,站在最奢華頂峰的電動車之巔。

Spectre站在最奢華頂峰的電動車之巔。(圖/Rolls-Royce提供)

▲Spectre站在最奢華頂峰的電動車之巔。(圖/Rolls-Royce提供)

勞斯萊斯精神指標歡慶女神雕像在Spectre上經過重新設計,令車輛空氣動力學表現更佳,這一全新設計歷經830個小時建模和風洞測試,最終打造而成。鐵皮屋矽利康Spectre的風阻係數僅0.25cd,成為空氣動力學表現最佳的勞斯萊斯車型。

歡慶女神雕像在Spectre上經過重新設計。(圖/Rolls-Royce提供)

▲歡慶女神雕像在Spectre上經過重新設計。(圖/Rolls-Royce提供)

車身前部的艙蓋線條設計將視線引向車身側翼。車側底部的飄馳線靈感源於遊艇設計。Spectre沒有採用複雜的裝飾設計來誇大車身的運動感,其車身線條向底部收合,更為靈動,Spectre車身輪廓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斜背式設計,頗似歷史中令人難以忘懷的汽車和船艇。其流暢的車身上部輪廓沿著車頂線條向後到達後方的尾燈。Spectre的垂直尾燈耀如珠玉,其內置燈殼本身無著色,以便客戶在定製時可選擇無限色彩搭配。該尾燈設計精密、較小的尺寸使得車身線條由動感的車輛肩部向車輛尾部聚集,同時顯示出了車身獨特的錐形收束設計。

車側底部的飄馳線靈感源於遊艇設計。(圖/Rolls-Royce提供)

▲車側底部的飄馳線靈感源於遊艇設計。(圖/Rolls-Royce提供)

Spectre的內飾設計靈感源於雋永神秘的夜空,也是勞斯萊斯首款配備星光車門(Starlight Doors)的量產車型。該設計以4,796顆柔和光點營造出璀璨星空。其車門可定製Canadel木質鑲板作為背板,Canadel木質鑲板的命名源於法國南部的海灣,這裡曾是亨利·萊斯爵士和設計團隊的冬季工作地點。

Spectre是勞斯萊斯首款配備星光車門的量產車型。(圖/Rolls-Royce提供)

▲Spectre是勞斯萊斯首款配備星光車門的量產車型。(圖/Rolls-Royce提供)

而這一次Spectre的星光飾板(Illuminated Fascia)延續著空靈的夜空主題。星光飾板由勞斯萊斯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歷經超過10,000個工時研發而成。在星光飾板上,超過5,500顆星星圍繞著Spectre字標熠熠生輝。除了優雅的星光飾板,Spectre 還搭載了全面新設計的SPIRIT奢華數位架構,其沿襲經典的勞斯萊斯風格。SPIRIT架構可對汽車各項功能進行管理,並與勞斯萊斯專屬Whispers應用程式實現網際網路服務。

Spectre 搭載了全面新設計的SPIRIT奢華數位架構。(圖/Rolls-Royce提供)

▲Spectre 搭載了全面新設計的SPIRIT奢華數位架構。(圖/Rolls-Royce提供)

勞斯萊斯全鋁奢華架構是高度靈活的車輛空間體盤結構,其也是極具前瞻的車輛工程壯舉。基於該架構,勞斯萊斯首款純電動車型Spectre、現款的Phantom、Cullinan、Ghost均可實現靈活的空間塑造。該架構的這一升級拓展可謂勞斯萊斯2.0。為電動車型提供定製化奢華架構的能力是Spectre構思之初所考慮的基本因素。時至今日,唯有成熟、先進的電力驅動技術才可滿足勞斯萊斯對駕乘體驗的要求。在勞斯萊斯產品矩陣中引入搭載純電動力總成技術標誌著勞斯萊斯3.0和全新純電動時代的開始。

勞斯萊斯全鋁奢華架構是高度靈活的車輛空間體盤結構。(圖/Rolls-Royce提供)

▲勞斯萊斯全鋁奢華架構是高度靈活的車輛空間體盤結構。(圖/Rolls-Royce提供)

勞斯萊斯平面懸架系統將多個系統協調組合,其採用了最新的軟硬體,對駕駛者的指令和路況精準回應,為客戶帶來勞斯萊斯標誌性的魔毯般駕乘體驗。全新軟硬體設備,加上Spectre的中央微電腦控制器高速處理能力,令平面懸架系統可以連結防傾桿,使各個車輪可獨立運轉,避免車輛因起伏路面而造成的顛簸,同時減少了因路面品質差導致的高頻振動。

Spectre軟硬體仍在持續優化,目前已進入最終階段並將於2023年第二季完成。最終的動力、加速表現和續航里程資料仍在不斷完善中。根據初步資料,預計 Spectre 的純電續航里程將達到520公里,馬力為585匹,扭力為900牛頓米,0到100公里加速時間為4.5 秒。



本文來自: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9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