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26 14:55:21黛比

[電影]情婦校長


The King's daughters變成「情婦校長」。這樣的中文片名,還真是男性中心的說法。不過,女主角的確成為男性輿論抨擊的對象。甚至,我覺得女導演也對她有所批評。

曼特儂夫人在路易十四的相助下,成立一所女子學校。這個學校招生的對象從一千人中挑選出的250個窮人家的女孩,招生的訴求是不必挨餓受凍,而且
未來將可進入宮廷,成為貴婦人。

曼特儂夫人一開始就對女孩說,她要她們獨立思考,因此將施以全方位的教育。包括哲學、歷史、神學等,法語,當然。這些女孩一來時,口中說的是各地方言,一身破爛,而且家中通常有父兄死於路易十四「輝煌」的戰役中。而安和路西,由於來自相同地區,加上特立獨行的安,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跑,安總是關心地在一旁,因此兩人成為莫逆之交,但是性格完全不同。

如果曼特儂夫人真的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女孩,那安必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一開始就問路西,如果校長真要培養她們「獨立自主」,那為何她又說不能想來就來?質疑是批判的前身,安一直有很好的質疑能力,和服從者路西,全然相反。

一次雙人戲劇表演中,曼特儂夫人打斷兩人的表演當眾匆匆離席。事後表示,演的不錯,但是內容瀆神。因為她們表演一齣某作家諷刺太陽王路易十四犧牲人民,以取得輝煌戰功的戲劇。

曼特儂夫人召來作家,要他寫一齣戲劇,因為他那齣戲情感太過強烈,影響學生的「人格」。作家反問要寫什麼。曼特儂夫人本來還說得很含蓄,後來乾脆直說要他寫一齣關於一個校長的故事,要歌功頌德,而且要把這個學校的故事傳達出去。她不知道,作家暗懷鬼胎,甚至在學生盛重首演當天,讓貴族蒞臨觀賞。

她沒想到,作家不但沒有歌功頌德,竟然還諷刺她。貴族們看出來,並在背後議論紛紛:她不但嘗試控制君王,還企圖控制人民,她想奪權!曼特儂夫人震驚地望著舞台,一句話都不說,甚至也不討好路易十四。倒是路易十四同情地望著她:「我很榮幸地成為妳控制的對象。」

表演結束後,貴族們,尤其是那些老貴族,紛紛向青春年華、含苞待放的少女們伸出魔掌。但是,受過如此教育的女孩,只覺得這群男人蠢不可言,更何況,她們不是受「如何成為一個好貴婦」訓練課程,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裡。甚至,一個年輕的貴族偷偷摸摸溜進此女校,碰到在外溜達的安,還要她轉告路西,他那天看道路西後,就想跟她說,他愛她。安鄙視地回問還有呢,那人只是重複他愛她,然後安當場哈哈大笑,揚長而去。又回去告訴路西,兩人都覺得此人莫名其妙地好笑。

曼特儂夫人創立這所學校的真正想法,在這齣戲劇結束後,終於顯露。她從路易十四的情婦,攀爬到皇后之位的過程,用盡心機,踐踏不少人。而今,她為眾矢之的,輿論不喜歡這樣的女人。在(男)君權和(男)神權之間,她選擇後者。

稍微回顧一下his-tory,雖然曼特儂夫人在片中說,歷史只是教他們如何卑微地存活,她根本不希望女孩們念歷史。此時是十七世紀,而(男)人權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後,才開始興起。而有規模的女權運動,一直要到二十世紀才有。

曼特儂夫人,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可憐的是,這些女孩並不知她的本意。她施以學校和宗教兩種控制機制,企圖將女孩塑造為她理想的人格。她甚至對女孩說,婚姻生活並非她們所想像的那般美好,即使她們嫁的好。因為男人總有五花八門的奇怪想法,就如片頭,她都要去學校了,路易十四非得上馬車,在她身上逞一時之慾,才放她走一樣。她知道,即使爬到這樣的高位,她依舊對枕邊人無法說不,因此,她不選擇信奉(男)君權,尤其是君王在她眼中,太過縱慾了。

然而,對當時的女性來說,神權之路也是死路一條。曼特儂夫人向神父求救,他卻凜然背棄她,並且暗中批評她曾做為情婦的過去,即使她貴為皇后,即使她將宗教帶入宮廷,提高天主教的力量。

再稍微瞭解一下天主教。這個宗教的保守性,遠超於其他宗教,但在歐洲縱橫幾個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歐洲各地有女人,在教堂旁,將拉丁文聖經,翻譯成各國語文,使各國人民可以親自讀聖經,而不必經由神職人員的口述。而人們讀了聖經之後,開始對天主教產生懷疑,因為裡面實在太多前後矛盾的地方,於是促進宗教革命,新教產生。天主教最可怕的是,對女人的箝制。198*年,此教教宗仍堅持避孕有罪,簡直迂腐至極。

這個神父在片中,雖然沒有道貌岸然、表裡不一的情形,但是在他心目中,神高於一切。曼特儂夫人要他對女孩施以嚴格的宗教教育,淨化她們,不讓她們徘徊在兩種宗教間。

而女人,尤其是低層女人,同時信奉兩種宗教,由來已久,各國都可找到案例。在國家以強大的力量,要人民信奉「國教」時,人民為避惡,必然從之。但另一方面,對她們而言,原來的宗教可能有更大的支持作用,好比保佑她們生產順利、婚姻美滿之類。這樣的崇拜,若被發現,輕至被批評,嚴重至可能被視為女巫、嚴刑拷打、奪取性命。尤其在上層階級,忠心信奉天主的眼中,這種行為真是大逆不道、褻瀆唯一的真神。

神父先怒斥女孩們追求「有趣、幸福」等的幻想,堅持只有信奉天主,過刻苦的生活,才能在內心得到「天堂般的快樂」。之後又引進一些男性神父,要他聽女孩們告解。女孩一說她害死一個男人,神父就睜眼怒瞪她,以至高的權力批評她背叛上帝、害死人命。女孩辯解,她並沒有不敬上帝。但在這批教士眼中,世間只有男人,沒有女人,因此只要對男人不利,就將女孩冠上「不敬上帝」之類的大帽子。

這樣的宗教教育,已經和曼特儂夫人最初之言背道而馳了。宗教只教人全然的相信、服從,而絕對不允許質疑、批判。任何宗教皆如此。甚至,學校也可能如此。所謂的「專業教育」,旨在灌輸特定意識型態,就算其中有培養批判能力,也不可以批判所受的教育。曼特儂夫人沒收女孩的書籍,理由是這些書籍有害無益,神父將之燒毀,連路西的日記都不放過。這樣的教育折磨路西,她身心俱疲,十分痛苦,深信自己滿身罪虐,甚至深夜在河邊對自己施以撘刑,用鞭子打得自己一身血。安想帶她離開,但曼特儂夫人拒絕,說她將會帶壞路西。安恨她的掌控,氣得想殺了曼特儂夫人。

思想互斥的情形在女性身上比在生理男身上還要普遍。因為,當女性的思想超越某個階層之後,她會發現,相信的,和所遭遇的,全然不同,因為這是給男人的世界,不是給女人的。路西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曼特儂夫人也不行。
對宗教走火入魔的曼特儂夫人,甚至讓女孩們成為修女。這個部分雖不像《修
女傳》那樣,讓我看得頭皮發麻,不過,依舊沈重無比。從此,交談遠離這些上帝配偶的生活,更別提獨立思考。貞潔、服從,就是她們生活的全部。路西在病死前,仍對上帝深信不疑。而安則偷馬逃離這個地方。

整部片看下來,我覺得女導演馬殊在批判曼特儂夫人的作法。但是,在我看來,她似乎找錯批判對象,更應該被批判的,是曼特儂夫人座位背後的那些人。不過,馬殊可能進行的是逆向操作,但我看不出,這樣會讓人重新思考曼特儂夫人的面臨的局勢。

女人對世界的貢獻這麼多,卻在權力上,幾千年來都分不到一杯羹。好不容易,分到半杯羹了,又被其他紅了眼的男人丟石頭,想把她拉下來。曼特儂夫人曾是情婦,所以即使當上皇后,還要被當作婊子?如果她淫蕩,那路易十四豈不更淫亂?有雙重標準的男人把十隻手指都指向她,如果有更多手指的話,也不會指向自己。就算曼特儂夫人的紀錄純潔無暇,那她就不會招致閒言閒語了嗎?人要做到無過失很難,不過,就算真的沒把柄,總可以栽贓吧?反正生理男控制女性的幾千年來,都已經發展出那麼多種機制了,再增加一種又何妨?


★這是2000年金馬影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