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6 20:13:53RICHIE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自了法師2014.11.15 學習班心得報告)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釋自了法師《無量壽經科註》學習班心得報告)

 

 

    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自了冒昧報告的題目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念老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為淨宗第一義諦。十二祖徹悟大師曰:「《觀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下面摘錄印光大師若干段相關法語,因稍深奧難懂,祈請師父上人講解。

    一、印光大師開示念佛

    (一)眾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眾生。其心性本體,平等一如,無二無別。其苦樂受用,天地懸殊者,由稱性順修,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不易宣說。欲不費詞,姑以喻明。諸佛致極修德,徹證性德。譬如大圓寶鏡,其體是銅。知有光明,日事揩磨。施功不已,塵盡光發。高臺卓豎,有形斯映。大而天地,小而塵毛。森羅萬象,炳然齊現。正當萬象齊現之時,而復空洞虛豁,了無一物。諸佛之心,亦復如是。斷盡煩惱惑業,圓彰智慧德相。盡來際以安住寂光,常享法樂。度九界以出離生死,同證涅槃。眾生全迷性德,毫無修德。譬如寶鏡蒙塵,不但毫無光明,即銅體亦被鏽遮,而不復現,眾生之心,亦復如是。若知即此銅體不現之廢鏡,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從茲不肯廢棄,日事揩磨。初則略露銅質,次則漸發光明。倘能極力盡磨,一旦塵垢淨盡,自然遇形斯映,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鏡本自具。非從外來,非從磨得。然不磨,則亦無由而得也。眾生背塵合覺,返妄歸真,亦復如是。漸斷煩惑,漸增智慧。迨至功圓行滿,則斷無可斷,證無可證。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與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了無異致。然雖如此,但復本有,別無新得。若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則盡未來際,常受生死輪迴之苦,永無復本還元之日矣。

    吾輩既為佛子,當行佛行。縱不能豁破無明,頓復性體,以直趣妙覺果海。豈可不圓發三心,篤傍淨業,以期斷煩惑於此身,託心識於蓮邦,為彌陀之弟子,作大士之良朋,安住寂滅,游泳佛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乎?倘不自奮勉.高推聖境.自處凡愚。畏半生修持之勤勞.甘永劫沈淪之酸楚。迷衣珠而弗珍,登寶山而空歸。以具無量功德智慧神通相好之妙真如性,枉受無量生死輪迴煩惱業果之幻妄極苦。豈非喪心病狂,惡升樂墜。生作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三世諸佛,稱為「可憐愍者」。凡我同倫,各宜努力。

    (二)念佛之心為佛因,則近之即得往生西方,遠之畢竟圓成佛道。

    (三)佛之心如出礦之金,吾人之心如在礦之金。雖有金之體性,了無金之功能。是以自心是佛,更須要認真念佛,求生西方。

    (四)證佛果者,亦不過徹底究竟證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親得全體受用而已,實未加一絲毫於其初也。

    (五)佛憫眾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愛惜眾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

    (六)須知由其心即是佛,故佛教人念佛。若心完全與佛不相符合,如冰不可入爐烹煉。唯其心之本體,與佛無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之佛心。

    (七)此之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佛以究竟證故,常享常樂我淨之法樂。眾生以徹底迷故,恆受生死輪迴之妄苦。譬如大圓寶鏡,經劫蒙塵,雖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發現而得受用。

    (八)當思我與如來,同一心性。彼何以惑業淨盡,福慧圓滿,安住寂光,常享法樂乎?我何以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輪迴六道,莫由出離乎?心性是一,苦樂天淵。苦猶以佛性功德,獨讓如來親得受用者,尚得名為大丈夫哉?

    (九)能知自心原是佛心,則知佛光即是心光。而此心光,寂照圓融。寂而常照,故為「無量光」。照而常寂,故為「無量壽」。無量光壽之理體,固一切人之所同具。無量光壽之實證,須待往生西方,面見彌陀,蒙佛授記,圓滿菩提以後,方能徹得。此《華嚴》歸宗,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之深旨也。

    (十)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圓融。離念離情,不生不滅。謂之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謂之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聖凡俱莫能名。類明鏡之了無一物,而復胡來漢現。猶太虛之遠離諸相,不妨日照雲屯。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亦眾生所迷之常住真心。

    (十一)煩惱是妄,何可云不能斷乎?所言不能斷者,乃係真性。真性在未證前,隨惡緣則成煩惱,而仍不變。隨善緣淨緣而成菩提,亦不變。譬如真金打做馬桶夜壺,雖日盛糞,而金性仍然不變。打做佛像菩薩像,雖極其貴重,而金性仍然不變。世間人各具佛性,而常造惡業,如以金做馬桶夜壺,太不知自重了。若知此義,誰肯常作馬桶夜壺之下作東西乎?然人爭著做馬桶夜壺。百千萬億中,或有不肯作馬桶夜壺,一意要作佛像菩薩像,連天帝大王之像亦不肯作者,蓋甚少甚少也!

    (十二)有血性漢子,決不肯令本具之真如佛性,背悟淨緣,隨迷染緣,長劫輪回於六道之中,而莫之能出也。

 

(十三)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庶可不孤負即心本具之佛性,及即生了脫之大法也!

    祖師的文字,法味濃濃,讓人讀了一遍,還想再讀第二遍、再讀第三遍……忍不住反復閱讀,這是大師的攝受力。展開《文鈔》,靜靜看幾個小時,那是什麼?那是法界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對你直接的加持、給你殊勝的灌頂。然後呢?照著去做,儘管不能一下子做到,但是我們朝這個方向努力,最後決定念佛成佛。

    二、蓮池大師普勸念佛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里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凈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三、善導大師讚嘆念佛

    《觀經》最後釋迦牟尼佛讚嘆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芬陀利華就是大白蓮花,所謂「千葉白蓮」,非常殊勝、尊貴、稀有。《涅槃經》讚嘆釋迦牟尼佛稱為「大芬陀利」,而釋迦牟尼佛把這種尊貴的比喻用在念佛人身上。善導大師解釋說:「若念佛者,即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大師用五種讚譽來說明念佛人,我們聽了信心倍增,沒有比真正念佛求往生更殊勝的了。

    報告至此,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阿彌陀佛。


◎淨空老法師開示

    自了師這一篇報告,完全是祖師的開示,是念佛最重要的開示,要常讀,常常放在心上。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常常被外面環境干擾,這些開示如果記在心上,會起作用。祖師的這些開示,都是幫助我們看破實相,實相看破了,我們在境緣當中心得自在,不會受它干擾。不受干擾功夫才能得力,由於功夫得力,就能法喜充滿。

    這裡頭有幫助看破的,有幫助放下的。首先舉的是《觀經》上的,《觀經》上這兩句話,是淨宗念佛成佛的理論依據。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為什麼能成佛?這就說了,是心是佛。這個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但是我們現在迷了,迷了怎麼辦?還要用這個心去作佛。用什麼方法?念佛。理明了,你心裡面常常想佛就是佛、想菩薩就是菩薩、想羅漢就是羅漢。

    現在人想什麼?頭一個是想錢,貪無止境,除了錢之外什麼都不知道,這是餓鬼道,是心做餓鬼,他不知道。瞋恚心重、傲慢心重、嫉妒心重,那是地獄道。愚痴、懷疑、沒有智慧,畜生道。三惡道的業因習氣我們要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千千萬萬要留意,這三種惡念不能有。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如果這些習氣還常在,那對我們是嚴重障礙。要把它捨掉,真能捨掉,首先知道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金剛經》是最好教我們識別真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土,實報土也不是真的。說它作一真法界。那是跟十法界比較,十法界有生滅的現象,它沒有生滅,雖沒有生滅,它有隱現,有時現、有時隱,就是沒有了。它有隱現,現不能說它有,隱不能說它無,這才是它的真相。完全是自性本具,本具什麼?本具全宇宙。全宇宙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沒見到。我們只看全宇宙裡頭的一個小點,太渺小了,想一想地球在整個太空裡頭非常渺小。但是我們的心量變現出來的,是圓滿的宇宙,佛經上講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在其中;是我們自己心現的,是我們自己識變的。心現識變,轉識成智之後,只有心現沒有識變,那就是實報土。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實報土沒有了,融入常寂光了。常寂光遇到緣,它就現,它又能現,這個是自性。

    祖師大德明心見性之後,為我們透了一點信息,我們有智慧、有福報,聽到這個教誨、這種開示,沒有懷疑,完全接受,作為我們自己修行觀照的基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才徹底放下。然後提起這一句佛號,為什麼?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圓滿的成就在極樂世界。先取極樂世界,然後在極樂世界究竟圓滿成就,這就對了。

    自了法師對於《印光大師文鈔》下了很深的功夫,這是他在這一生修行之所以得力之處。我們一般人比不上他,功夫不夠深,他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對了。今天他所提出來的這些,確實幫助我們放下、幫助我們看破。祖師的文字有一定的深度。愈讀愈歡喜,愈讀愈能夠體悟,遍遍都有悟處。難得從祖師那麼豐富著作裡頭,拈這幾篇來供養我們大眾,我們大眾歡喜讚嘆,感謝他。

 (文摘恭錄自2014.11.15《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101集)

按:本篇承蓮友Ruo Shui師姐發心協助聽打文稿,特予致謝。阿彌陀佛!

   

 

 

 

 

 

 

 

 

 

 

 

 

 

 

 

 

 

 

 

 

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深信切願    持佛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