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0 15:29:17RICHIE

華嚴十玄門舉體顯示於《無量壽經》經題(上官老師學習班心得報告)













華嚴十玄門舉體顯示於《無量壽經》經題
(上官老師學習班心得報告)


    念老無限慈悲,茲步蓮池大師遺蹤,依十玄次第引證經文,以明本經實具十玄,確證本經正屬圓教,即是中本《華嚴》。良苦用心,無非令眾生對會集本起決定信心,由此真心發願求生淨土,一生成佛。恩師過去多次講解本經經題之深廣含義,今大慚愧弟子結合恩師講解,依十玄門,從本經經題粗略闡釋,證明夏老會集本舉體顯示《華嚴》事事無礙法界,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就體現在夏老會集本之融會貫通,體現在彌陀十念必生之大悲大願。僅從本經經題而言,已經證明《無量壽經》乃釋迦如來所說之第一經,十方三世諸佛度化眾生之第一經。

    一、佛說。
   
(一)本經所特指的佛。佛表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本經中的佛乃是一切諸佛經典中最尊第一,特指世尊、彌陀兩土導師,又指毘盧遮那法身佛,更涵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讀誦學習此經,如同與世尊、彌陀、毘盧遮那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話,蒙一切諸佛授記。

    (二)世尊、彌陀與毘盧遮那佛的關係。毘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是密宗至高無上的本尊。大日如來名稱出現在西元七世紀,善無畏三藏翻譯的《大日經》(又名《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裡,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萬物,能利養世間一切生物。大日之光為不生不滅,又譯大光明遍照。因為毘盧遮那佛法身如來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因為大日如來光明遍照一切眾生、一切世界,是故或名無量光佛。因此日本東密興教大師認為,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的化身。在密教中,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的妙觀察智。《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毘盧遮那一佛所現……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可見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密宗以大日如來為最高之佛格與根本總德。師父上人也曾開示,毘盧遮那佛為修持的最高境界。本經中世尊亦言,「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故能念阿彌陀佛,就是直指修持的最高境界。《八十華嚴》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故知毘盧遮那佛即是釋迦佛。

    (三)本經特指佛名舉體顯示華嚴十玄門之總門。毘盧遮那法身佛與釋迦佛是一不是二,毘盧遮那佛與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釋迦與彌陀是一不是二,更體現出本經顯密圓融、禪淨不二之境界。毘盧遮那佛以其與諸法遍在,故密號遍照金剛,此正是華嚴十玄門之總門,同時具足相應門。「一法成一切法,一法起一切法,一時具足,圓滿顯現」。古德云,「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所以念佛時就是圓滿顯示華嚴同時具足相應門,一聲阿彌陀佛遍一切時、一切處,一聲阿彌陀佛便成往生善根,最後一念真心阿彌陀佛,定生佛前,同時具足相應,又符合時間無礙之第九門十世隔法異成門。

    (四)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就是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密宗所有佛和菩薩皆自大日如來(即毘盧遮那佛)所出。《華嚴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表示諸法相即。本經所特指之如上三尊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讚彌陀圓滿功德海,因此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法身自性之毘盧遮那佛,就是念世尊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一句彌陀包含所有經咒,而彌陀報身大如虛空,就是極樂淨土大如虛空,亦即是你我凡夫之身大如虛空。凡夫之身即是極樂報土,所念彌陀名號就是一切諸佛圓滿自性本具功德,亦是凡夫自性本具功德,本來具足,則決定得生淨土。

    二、大乘。
   
(一)本經乃一生成佛之法,是一乘了義,又大暢如來本懷。諸佛如來的本懷,就是把自己的修持都宣說傳授給眾生,並直指最簡單易行、成就最高的修行方法。正如念老在《科註》中,把蓮池大師之所以判《彌陀經》為分圓,而又列舉小本中事事無礙法界十例的原因,解釋透徹至極,只是大師因時節因緣不同,而所作的善巧權宜之計。試想,若《彌陀經》真屬分圓,蓮池大師又何必列舉經文事事無礙法界之例?可見真正判教依據在此,只是當時不能直接明說《彌陀經》屬圓教。由此亦可見,蕅益大師欲剖心瀝血,勸大眾相信持名念佛的最殊勝利益,絕非大師一廂情願,此正是十方諸佛所同願。世尊四十九年,哪一部經最為暢快淋漓的講出一生成佛永不退轉的深密方法,那就是《無量壽經》。

    (二)一乘了義的究竟方法就是念佛。「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持名念佛方法顯示出,一句佛號圓滿具足一切法之功德,將無量劫修行的功德集中在這一個純淨念頭中,將一切諸佛所修功德匯集在這一句彌陀名號上,這就是十玄之主伴圓明具德門。又因為同時具足,故又符合同時具足相應門。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真正是明白持名念佛法門的究竟方便之處,最極妙而無以與之比乎。

    (三)毘盧遮那佛與本師釋迦佛都是修阿字密藏,持名念佛法而成佛的。毘盧遮那佛以阿字為密藏,阿字是萬法之本,是總持,從阿字生一切佛、一切法,沒有阿字就沒有本師釋迦所說的三藏十二部。法界全體圓滿就是一個阿字,毘盧遮那佛修此阿字密藏成佛,並傳授眾生,令一切大眾同證大日如來果德。本師釋迦佛念阿彌陀佛這一難信之法,而證無上佛道,因此亦傳授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乃至一切佛於一切佛土教化眾生,都是勸念阿彌陀佛。六祖能大師開悟時所說的關於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五句話就是說的阿字密藏,就是說彌陀聖號。既然法身大日如來和本師釋迦佛乃至一切佛都是念阿彌陀佛,凡夫何以不念佛成佛,而另尋他路?除此以外都是佛的方便說,一切真相都在阿字當中。

    三、無量壽。
   
無量壽代表阿彌陀佛名號,又名無量光、無量覺,代表一切都無量。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智慧德能相好,一切功德攝取於一句佛號,這就是十玄之廣狹自在無礙門。乃至一毛孔、一微塵都無量,光中化佛無數億,這就是十玄之微細相容安立門。無量光豎窮三際,諸佛光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這就是一切法即於佛光之一法,就是十玄之隱密顯了俱成門。彌陀住實報莊嚴土不動,而以化身度化一切有緣眾生,有情各各隨類解,這就是十玄之諸法相即自在門。一句名號度一切眾生,是故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一句名號就入華嚴玄海大日如來之華藏世界,而華藏海眾又以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導歸極樂世界,這就是師父上人在學習班第四十集中所講的萬法一源,就是萬善同歸極樂蓮池海會。

    四、莊嚴。
   
彼極樂世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國土莊嚴,老師與學生皆莊嚴功德,是圓滿的美好妙土,匯集一切諸佛剎土之美好為一體,一法具一切法為雜,諸法融為一體為純,這就是十玄之廣狹自在無礙門。又彼極樂世界菩薩莊嚴,十方世界諸佛及菩薩當往生者其數,但說窮劫不盡,無以計數。無量佛菩薩入極樂世界,而其本相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這就是十玄之一多相容不同門。復彼極樂世界同時具足一切諸佛剎土之莊嚴,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但當一心歸命稱念阿彌陀佛,即往生親近彼佛,同時具足阿彌陀佛智慧德能相好,這就是十玄之總門同時具足相應門。此即是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又是由心回轉,是十玄之主伴圓明具德門。法藏比丘攝取一切諸佛剎土之美好大成,而又去其糟粕,這就是教會我們在一切境緣中修行,恭慎保持,精勤求索,此正是十玄之托事顯法生解門。

    五、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覺是清虛之身、不壞之體,是真如,是不二法門,是真心、佛心,以一念清淨平等覺,與阿彌陀佛五劫修行所建極樂世界相應,念念相應就念念極樂世界,所謂「無量劫是一念,一念即無量劫」,超越時間,這就是十世隔法異成門。又一切眾生平等普遍成佛,只要放下執著、分別,持名,得到阿彌陀佛加持,帶業往生,乃至臨終十念懺悔念佛,或善或惡,為心所轉,這體現十玄之最後唯心回轉善成門,即主伴圓明具德門。得大自在,得大利益,就靠一句阿彌陀佛,因為平等成佛,生佛本無高下,賢愚不肖均平等成佛,從而體現出十玄之因陀羅網法界門。一一珠中各現一切珠影,而一珠中所現之一切珠影復現於其餘九百九十九珠中,千珠重重映現,無有窮盡。佛光普照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均見極樂妙土阿彌陀佛,沒有不得度者,平等中之平等,事事無礙之華嚴境界方能有此真實功德,今在極樂世界體現無餘。

    六、經。
   
一切法平等,無有高下,然時節因緣不同,眾生根性不同,所修方法亦不同,平等中之差別相。依據上面所略述,足以見得本經是如來所說度化眾生第一經,平等第一經,方便力用第一經,諸佛讚歎第一經,會集第一經,註解第一經。正如世尊所言,依本經修行者,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第一弟子所修必是第一得度妙法,故世尊殷切囑咐彌勒等諸大菩薩,於此廣大微妙法門,作大守護。

    弟子心智粗劣,費盡言語也只能做此略說,但已令自己從夏老所會集的經題中見到圓滿的華嚴十玄門,華嚴玄海之奧妙舉體顯示於本經經題。僅是經題就有如此圓滿功德,何況整部會集本。何人能如入華嚴玄海,何人能會集出入華嚴玄海真實之際的經題,非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古佛再來者不能為之。故應於此會集本生大信心,從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以報答諸佛菩薩真實智慧、無邊功德。以上是大慚愧弟子上官的學習報告,錯誤之處還請師父上人慈悲指正。

◎淨空老法師講評:

    上官同學今天的學習報告很有價值,這是以華嚴十玄解釋本經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說得非常好,非常難得,如果自己不能體會到,你就決定說不出來。能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而且很簡潔,符合中國文學裡頭所說的簡要詳明,符合這四個字這就是第一流的文章,很難得。我們現在學習會集本這個《科註》還沒有學到經題,這超前了,沒有學到經題。我們學習經教應該有這樣的態度。

    理事玄妙的宗旨都擺在我們眼前,為什麼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是關鍵的問題。能看見的人不多,少數人,大多數的人沒有看到,原因是什麼?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的心態,擺在面前也看不見,祖師大德說得再清楚、再明白,沒聽懂,這就是諸佛菩薩常常感嘆的眾生難度。古時候眾生比我們現在好度,原因在哪裡?他們神定氣和,他不像我們心浮氣躁,他心是定的,氣是和的,不躁,所以他們很容易接受。這就是所謂有緣人,跟諸佛菩薩、跟善知識有緣,不是別的緣,心平氣和就是緣。只要有這個緣,這個緣當然也有淺深廣狹不同,愈是深,愈是廣,這是大根性人。如果深不夠透徹,廣不達到圓滿,這個我們可以稱為大根性的人,這個大就是大乘的意思,能夠接受大乘教。

    於是我們就能想像得到,釋迦牟尼佛出世,在那個時代示現,成道之後,這個成道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怎麼得道的?修禪定得道的。不是出家,十九歲出家,參學十二年,出家為我們表法放下煩惱障。家是煩惱的淵源,十九歲明白了,決定把煩惱放下。他為我們示現的是今天所說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好學多聞,所以他去參學,印度所有宗教都去拜訪過,印度所有的學派,現在講哲學,他都參學過。參學了十二年,放棄了,為什麼?知道這個不能解決問題,放下所知障。二障,煩惱障放下了,所知障放下了,那是什麼?開悟的機會到了,緣成熟了。畢缽羅樹下入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以後畢缽羅樹就叫做菩提樹,我們現在稱菩提樹,在這樹下開悟。

    這是告訴我們,開悟的條件是要把煩惱障、所知障徹底放下,這是障礙。障什麼?就障礙你開悟。可是這個要對誰說?對根熟的眾生說。根沒熟呢?根沒熟要教,不能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叫一乘法,不是一乘根性這個對象不說一乘法,這就是天台家所講的會三歸一。佛先說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緣沒有成熟,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學,每個階段的理念方法不相同,最後根性成熟了,那就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二乘、三乘是佛的方便說,接引沒成熟的眾生。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心浮氣躁也不捨棄,他是心浮氣躁的根性,就教心浮氣躁的法給他,應他的機,他聽了生歡喜心。跟他講什麼?講人天法,這個他很容易接受,怎樣你學佛得到生活上的美滿、生活上的具足,給你講這些。讓你得到身心健康、家庭美滿,要不要?都要,給你講這些。這就是佛的應機施教,一個都不捨。這是如來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待無量無邊眾生善巧方便,普度眾生,一定把他引導,從一個完全迷惑顛倒,把他引導到清淨平等覺。然後告訴他一乘法,究竟一乘就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如來境界,最高的境界。在哪裡放下?眼從色放下,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色怎麼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看錯。面對色塵,是真誠、是平等、是正覺,這是真心,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無盡的慈悲、無盡的智慧、無盡的相好讓他感受,最後告訴他,這些智慧德能相好全是自性本具的,佛說我有,你也有,他也有,人人都有,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佛在《華嚴》上說十玄,別的經上沒說過。十玄說的是什麼?就是實相,真相。在哪裡?這經題上看到。如果你更深一步,你在經文裡頭看到;再深一步,經文裡頭每一段看到、每一句看到、每一個字看到。在萬事萬物一毛端上看到,一微塵上看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裡頭原來全具足十玄。佛法真妙!我們要契入十玄,用什麼方法?最妙的方法、無比殊勝的方法就是念佛。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你問他入這個法門沒有?他說的,我什麼都知道。我什麼都知道包不包括一毛端、一微塵裡面十玄妙義?什麼都知道包括這些,一句阿彌陀佛成就的,圓滿成就,妙不可言,老和尚為我們表法,為我們做示範。

    這個法門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個個有分,人人當機,問題就在信願行這三個字。你真相信,真願意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真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你就是。你要像海賢老和尚念上九十二年,你什麼都明白了。一個字不認識,一部經沒有看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經典你全通了,你沒有一樣不知道。這什麼?自性智慧現前了。怎麼現前的?煩惱輕,智慧長,就這個道理。一定要深深相信,一切法是自性本自具足,大乘教上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為什麼?一切法是心現識變的,明心見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好,這個報告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恭錄自2014.6.4《無量壽經科註》學習班第42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