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06 20:26:56吃飽撐著

深澳坑砲台

鄉土教材 轉載自~~~
基隆市深澳國小

深澳坑砲台簡介

○古蹟等級與類別:深澳坑砲台尚未列入古蹟。

○位置於基隆市信義區天外天墓園左側,再步行約20分鐘。

○創建年代約在清朝光緒年間。

背景

基隆港因為位處北台灣要津,自從西方列強覬覦中國利權以來,這四百年內,在一次次與外國勢力的角力戰中,基隆始終立於重要地位而不墜,加上昔日盛產煤、金、銅等礦產,更是歐亞諸國意圖佔據之地。

西元1626年西班牙人、西元1642年荷蘭人、清朝道光廿年鴉片戰爭、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甚至中日甲午戰後日本人接收台灣之際,基隆港都首當其衝。為了守護家園,自清朝提督姚瑩、總督劉銘傳以來,乃至於後來佔領的日本人,無不積極於臨海險要之地興建砲台與要塞,以加強基隆港的軍事防務系統。幾百年來,這些硝煙已遠,徒存遺跡在現在。目前僅存二砂灣(海門天險)、大武

崙、槓子寮、白米甕、獅球嶺等古砲台,可以讓我們依著思緒,重回那一段段悲壯的歷史,緬懷先人的艱辛。

深澳坑砲台

深澳坑砲台位於基隆東北方,信義區的山上。也就是在深澳坑路南方山上

現在尚未列入古蹟。砲台創建年代約在清朝光緒年間(日據時期),1901至1924年間整建完成,確切年代未考證出來,日據時代為新式砲台之一,光復後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荒廢。這座砲台最大的特色是一個內陸砲台,而非一般海防砲台,所用的武器偏向山砲性質。主要是防禦來自瑞芳方向的敵軍,可以扼守基隆河谷地與河道週邊區域。

遺址佔地很廣,保存還算好,地勢很隱密,出入也非常不便。遺址包括一般營舍、指揮所、機槍碉堡、彈藥庫、砲盤區、蓄水池、廁所等等,一般營舍為砂岩築砌,營舍後方則有一整排洞窟營舍,共有五間之多,相當特別。以鐵水泥鑄門楣與天花板後覆土其上而成,門面則與其他砲台的洞窟營舍相同,只是以磚築造並敷上水泥,門窗也是圓拱頂的日式門窗。砲盤區共四座砲座,位於營舍後方,其中兩座設在置高點,子牆僅高約5尺,以石材築砌而成,亦設有儲彈孔以備臨時緊急取用,另有輸彈斜坡可以自彈藥庫運送砲彈上砲座。整個砲盤區居高臨下,氣勢雄渾。但當時所使用的砲應屬山砲或小型榴彈砲。

彈藥庫石牆厚約一公尺,配合鐵水泥砌成,入門處設置有橫向檔牆,可以避免流彈與火星波及的危險。廁所則為日式圓頂蒙古包的形狀,樣式與槓子寮砲台的廁所一樣,大小號分離,並設有洗手槽,相當先進。

深澳坑砲台是昔日港區右邊的內陸護衛,與大武崙砲台相同可扼守河道,捍衛海港後背的安全。砲台區內也是林木蓊鬱、綠意盎然,希望早一點列入古蹟,以撥專款維護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