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104海洋˙《第二種生存》文案
又有一個例子,如今地球上祇能較為容易看到這個獨特場面,就在南非東開普敦的阿古拉斯沙州瀑布絕崖至德林一帶,看到蔚為奇觀的沙甸魚魚群,牠們都會趁着冬季游到德林繁殖下一代。
由於溫室效應,現在並不是每年都有大沙甸魚魚群,南非的冬季是每年六月份。“隨着季節的變化,洋流便會相應更換”冬季,會由南極洲帶來的冰冷溫度的水由南向北飄移到南非,沙甸魚難以在攝氏20度以上的水溫生存,牠們都會隨着洋流大規模游到南非的阿古拉斯沙州,一直游到瀑布絕崖,延綿二十五公里,通常沙甸魚魚群會分開八次至十次大規模魚群行動,游到終點德林,繁殖下一代,每次魚群至少有一億,多則五億,總計五十億。
聰明的海豚通過咔嗒聲與哨聲的聲納語言作為通訊,成群結隊追蹤沙甸魚魚群,有時會多達三千多隻海豚追逐覓食沙甸魚魚群,而東開普棲息着五十萬隻塘鵝,牠們是很專一的鳥類,通常是一夫一妻制養育子女,但有一半不到三個月大的小塘鵝會因為海豹獵殺、飢餓或者疾病而死亡,剩下來的不到六個月大的塘鵝,大概通常有二十多萬隻塘鵝會飛翔百幾英哩跟蹤海豚,尾隨有行蹤隱秘的而身長十米的布氏鯨魚,還有為數兩百隻鯊魚,形成壯觀的覓食場面,海豚把沙甸魚群隔開驅趕到海面,成千上萬隻塘鵝距離海面三十米俯衝入海,就像射箭一樣,可達到水深十米,搶奪沙甸魚,鯊魚也尾隨而至,各有各覓食,互不理睬,最後到布氏鯨大口一張,上萬隻沙甸魚成為牠果腹美食,遇到大的沙甸魚魚群,通常這種奇特的壯觀覓食場面會維持幾分鐘,海豚、塘鵝、鯊魚與布氏鯨魚各自吃飽又迅速各自離開現場,海面一際平靜。
這真是奇蹟
可是生物彼此對果腹之欲的滿足而互相殘害
是否也可以給我們一點省思的空間呢
飛腳怎麼想 2010-01-22 13:41:06
舉幾個例子,地球未被污染時,鯨魚是可以隔着海洋傳語的。
非洲馬達加斯加生長着數以萬計的猴麵包樹,等到雨季來臨前夕,一場暴風雨後,猴麵包樹莖幹儲存水份的功能啟動後,迅速在兩三分鐘內開遍花朵,那時附在植物上的蟬幼蟲數以億計生長着,並利用猴麵包樹花朵的蕊粉與汁液哺育存活,數以億計的蟬鳴叫着真是個壯觀場面,等到旱季來臨,不計其數的蟬又死去去,無數蟬的屍體掉下來又作為自然肥料,滋長猴麵包樹及附近植物的生長,循環不息繁衍下去。
可惜人類為了既得利益
互相傾軋勾心鬥角
想來很是慚愧
也許人類只有親近大自然或者失去大自然才懂得珍惜和反省
謝謝飛腳詳細知識的分享^^ 2010-01-22 13:36:30
首先牠們會考慮到族群生存有危機問題,最基本是找到食物充饑,然後才去想繁衍的問題。另外有些動物也有族群控制現象,即如陌生的雄性灰熊會殘殺母灰熊帶着的小灰熊,小灰熊往往需要爬上高高的樹上躲避,獅子族群也會這樣做。另外不同族群的猩猩會有同類相食的殘忍現象,不同放群的猩猩為了爭奪地盤及資源,甚至為爭奪雌性猩猩,牠們會展開戰爭,戰敗的一方會被勝方殘殺肢解而被吃掉,這些事例近10年才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