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1 09:22:49daisy

別再笑英國公投了 作者楊渡

 

別再笑英國公投了  作者楊渡

前言:

    好久不見,大家好,抱歉又消失了。唉,真的是找不到喜歡的文章啦。這一篇文章標題看起來政治性十足,但是真的不是ㄡ。我說過,一篇文章要想吸引我的注意,最重要的其實是文章的內容,是否創新且具教育價值。換句話說,我在乎的是文章所彰顯出來的概念及想法,至於政不政治的,就不是我所在乎的。

    這一篇就具有這樣的意義ㄡ,歡迎欣賞並好好思考作者所提出的想法,我是覺得受益匪淺啦。文章已經過稍微改寫,還望作者海涵。

 

    英國脫歐公投之後,朋友圈常提起的話題是:連這個最老牌的民主國家都民粹成這樣,那年輕的美國和其他國家要如何?

    試問,公投的民主意義到底該如何實踐?

    公投作為直接民主的實踐,是公認最無疑義的。任何公共議題,若是民間爭議非常大,連議會都無法解決,各方利益衝突無法彌平,最後都只能訴諸全民民主的公投。反正公民自己決定,誰也怨不得誰。

    但了解公投的人都知道。這是製造政治「打劫」  (圍棋語)最好的地方。舉一些台灣的例子感覺比較貼近。

    30年前,台灣中部鹿港發生 「反杜邦運動」。杜邦是美國製造二氧化鈦的工廠,在美國環保做得不錯,但因為當時全世界發生許多化工廠毒氣外洩死亡事件,鹿港民眾因此非常反對杜邦去設廠。當時經濟部卻認為杜邦公司的環保做得不錯,投資設廠不會有問題,於是進行遊說。

    當時我與反杜邦領導者李棟樑有交情,遂勸他提出公投主張,並寫出台灣第一張公投訴求的文宣。

    然而環境議題的公投卻是一個陷阱。為什麼?首先,公投範圍如何界定?如果是鹿港人投票,那當然通不過。但如果以彰化、中部地區或全台灣為範圍投票,就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但那就代表,台灣人都同意杜邦設廠,鹿港人卻不同意。這該怎麼辦呢?如果鹿港人[a1] :只要不來鹿港,誰投票贊成的,就去他家設廠好了。這提議,基於「只要不要在我家後院就好」的人性慣性,自然也不會有人同意。

    所以說,這公投本身即暗藏難以收拾的後果。說白了,它不是為了解決問題,是要挑起爭端。是不是?

    另一個例子是核四廠。當時行政院長江宜樺也曾提出公投。但一如前述,如果全台灣過半數都投票同意建核四,但貢寮與周邊地區的許多人卻都反對,你能建在貢寮嗎?難道台灣其他地方的人都可以把貢寮人當犧牲品?同樣的,如果貢寮人說,你既然贊同建核四,那建到你家後院好了。你會同意嗎?難道要在公投單上加上 「不能在我家後院」這個前提?

    幸好當初核四公投沒辦,否則必將是許多風暴的開始。用圍棋的術語講,這是挑起劫爭,互相打劫.沒完沒了。

    這一次英國的公投就清楚示範了,一旦挑起劫爭,最後終將不知如何收拾。試想如果接下來,蘇格蘭選擇公投脫英,北愛爾蘭接著也選擇公投脫英,那英國豈不變成四分五裂?

    台北朋友圈對公投的反省,還有一條,那就是:英國人做了最壞的示範,讓男人很沒面子。脫歐公投的一方大力宣傳說,脫歐後原交給歐盟的錢,可以用來做醫療保險,老百姓就免費啦。等到脫歐公投一過,承諾立刻取消,而帶頭脫歐的兩個男人,「約翰遜」棄選保守黨黨魁與首相,獨立黨魁「法拉吉」不但宣布辭職,還說甚麼:「已經實現政治抱負,不玩了。」

    於是一場脫歐公投,最終變成群龍無首,沒人想出來收拾爛攤子,最後還是內政大臣梅伊和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利索德兩個女性出來收拾這個殘局。套句台北政壇的笑話是:英國男人真差勁,爽完了就落跑,生下來的孩子,還是得靠女人出來收拾。難怪 007的頂頭上司是女性。

    問題是:為什麼老牌民主國家如英國,還會出現渲種問題?公投制度該如何設計,才能避免出現類似這種民主困境?

    英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公投是一個檢驗公民素質的好方法,像瑞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瑞士,即使提出保障國民年收入這種政府送錢的公投,也通不過。因為公民們都很清楚,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還是要公民自己納稅,自己掏錢。

    所以關鍵就是:公民的素質。

    那麼台灣呢?台灣比較奇怪,我們是連公投的題目都沒出好過,更不必說答案卷了。例如以前提過的題目,什麼「入聯公投」、「返聯公投」、「反飛彈公投」等等。坦白說,這種題目其實都只是 「脫褲子放屁」,投了也是白投。

    所以別再笑英國了,我們還差得更遠呢。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