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5 13:45:30春回來了

我們結婚吧!

朋友問我妳怎麼能確定這就是妳這一生想託付的人呢?
我反問妳真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妳今生想交託的嗎?
我發現大部分的人尋尋覓覓,
但事實上並不知道自己在尋覓什麼樣的人,
也許有些人會為自己設想所謂的「擇偶條件」,
然而這些條件往往是自己在面對親近的人都缺乏的特質,
試想若自己都不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對象,
如何要求別人溫柔體貼呢?
所以預備自己先成為一個有「愛人能力」的人更是一件重要的事,
但究竟什麼是愛人的能力呢?
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給了我們一個完整而明白的註解: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忌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愛是永不止息…

這看似陳腔濫調的定義,
其實就是最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
可惜這世界的價值觀並不鼓勵我們追尋這樣的真理,
我們追求那容易腐朽的外在光鮮亮麗更勝於內在的平靜安適,
我們誤以為有了外在物質化的滿足就可以讓內在的不安全感降低,
我們錯認「愛的本質」而造成對愛情的錯誤期待,
於是更多的欲求不滿,終究導致對愛的苛求。

朋友問我什麼是結婚的條件?
我想當你願意學習接納時應該就可以準備結婚了吧!
在理想的狀態下,
通常選擇結婚的人多半是為了成就愛情,
讓兩個人長久的廝守在一起,
但通常這個「廝守」很快的就會讓人反而走向「疏離」,
為什麼呢?難道結婚真是戀愛的墳墓嗎?
聖經說:「一人追趕千人,二人追趕萬人」,
可見結婚應該是讓兩個人的力量等比的加大,
可以互相合作,而不是互相爭競批判。

想想今日的社會文化鼓勵的往往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概念,
我當然不是指女性自主追求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是指在經營一段關係時的自我中心,
我們並不鼓勵自己去克服因為背景不同所產生的適應困難,
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讓我們變得十分批判,
對方的弱點在你的眼中往往變得巨大而難以忍受。
我們的自我中心阻擋我們去建立「友伴關係」-Companionship,
所謂的友伴關係是因著這樣的結合叫彼此可以「完全完整」,
使這樣的合一產生一種無可取代也不能單獨存在的東西。
但普羅大眾的想法卻是倡導我們一半一半的五五分帳,
接納本身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行為的表現,
給予是因為對方可愛的價值,
所以,存私房錢之必要、強調獨自空間之必要、擁有各自生活之必要…
這些「必要」其實不就是自我中心的寫照嗎?
再加上我們根本無法客觀的去衡量對方是否善盡「職責和義務」,
人的本性只會讓我們注意到對方的缺陷,
進而將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加諸在對方的身上,
形成一種永無休止的惡性循環。

但聖經裡對婚姻的描寫卻完全不是這樣,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
「離開」表示一種獨立,
不再依賴父母,(當然這是需要時間預備及與原生家庭溝通協調的)
也代表著一種優先順序的調整,
表示從今以後應該以伴侶的需要為優先考量,
因為這個人將是與妳連合一生的對象,
而「連合」代表一種接納與委身的承諾,
也就是相信這個人就是你這一生中最完美的預備,
這就是婚姻不可侵犯的神聖性。
但由於彼此的不同和相異,
再加上人性自私的弱點,
我們用「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離」來為破裂的婚姻找藉口,
這其實是非常可悲的,
因為我們錯失的是去經營婚姻中可能的美好,
取而代之的則是恨意、逃避、苦毒與失望。
所以婚姻絕對不只是一件浪漫的決定而已,
而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工程,
需要經由檢視預備來幫助我們建築起這座堅貞不滅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