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三試茵陳蒿~中藥小故事
中藥小故事~
《 華佗三試茵陳蒿 》
2009.06.27
華佗三試茵陳蒿
傳說,有一個黃癆病人(黃疸),面色姜黃,
眼睛凹陷,極度消瘦,一步一哼地找到華佗
說:“先生,請你給我治治病吧。”
華佗見病人得的是黃癆病,皺著眉搖了搖頭
說:“眼下醫生們還沒有找到治療黃癆病的辦法,
我對這病也是無能為力呀!”
年後,華佗又碰見那人。
誰想這個病人不但沒死,反倒變得身體強壯,
滿面紅潤了。華佗大吃一驚,急忙問道:
“你這病是哪位醫生治好的?快告訴我,
讓我跟他學學去。”那人回答道:
“我沒請醫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華佗不信:“哪有這種事!你準是吃了什麼藥了
吧?”“藥也沒有吃過。”“這就怪了。”
“哦,因為春荒沒糧,我吃過些日子野草。
“這就對了!草就是藥,你吃了多少天?”
“一個多月。”“吃的什麼草啊?”
他們走到山坡上,那人指著一片綠茵茵的野草
說“就是這個”。華佗一看是青蒿,便採了一些,
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
華佗又問那人,吃的幾月的蒿,病人說是三月的。
華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發芽,
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
第二年春天,華佗又採了許多三月的青蒿,
給黃癆病人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
但過了三月青蒿又沒有功效了。
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把根、莖、葉
分類試驗發現,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
並取名“茵陳”。
華佗後來還編歌供後人借鑒:
“三月茵陳四月蒿,傳給後人切記牢。
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中醫認為,茵陳味苦、性平、微寒,入脾、
胃、膽經。具清熱利濕,解毒療瘡,退黃疸功效。
臨床常用於黃疸尿少、濕瘡瘙癢,
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的治療。
茵陳配梔子,清熱利濕退黃,治療濕熱黃疸;
茵陳配附子,溫陽利濕退黃,主治寒濕內阻之陰黃;
茵陳配大黃,治黃疸初起;茵陳配白蘚皮,治療皮膚
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黏液;
茵陳配車前子,清熱利濕,通利小便;
茵陳配厚樸、滑石,清濕熱,利膽、寬中下氣,
化濁氣消疸利尿瀉火。
《傷寒論》
以茵陳18克,梔子9克,大黃9克組成茵陳蒿湯,
茵陳為主藥,清熱利肝膽;
梔子清泄三焦濕熱;
大黃蕩滌腸胃瘀熱。
三藥均味苦性寒,清熱利濕,使濕從二便排泄,
故為清泄肝膽濕熱的常用方劑,
也是治療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的效方。
~用藥禁忌: 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
有病還是要去看醫生ㄛ
上一篇:中藥由來小故事~紫蘇
下一篇:古代的口香糖~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