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悟性論
達摩祖師悟性論 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乃超三界。三界者:貪、瞋、癡是。
返貪、瞋、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瞋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貪瞋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瞋癡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而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云: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捨身不吝,名大布施。
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
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禪定力。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
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
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
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
故能離於此彼岸也。
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無禪定。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其迷悟耳。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
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
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
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
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
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
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瞋癡也。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癡為無色界,
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
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
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將)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將)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
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
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有生滅。
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
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
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
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
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
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
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
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迷時有罪,
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
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
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
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
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拆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
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
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
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
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
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
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
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
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
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
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
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穀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
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
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經云:若使國土不淨,
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諸佛世尊者,
即清淨覺悟心是(也)。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即盡日言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
即終日默而非道。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
默若著相,默即是繫縛。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繫縛,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
法無高下,若見高下,即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
則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
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
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
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
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
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佛未嘗生於心。亦如魚生於水,
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
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眾生與菩提,
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
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若捨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
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
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悟異境故,
有眾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
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
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
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
,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
既離迷悟,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
覺無為即法身現。常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
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
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
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
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
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眾生造業,業造眾生。
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
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不苦哉。
若以至理而論之,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哉?
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
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
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捨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
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
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
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
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變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
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胸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滅生渠)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自如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真如性)
森羅萬象併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普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摩祖師悟性論終)
諸好友分享
神ㄚ...有閒情也要有工作.....
下一篇:巴利佛典...吉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