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4 13:10:00小虎

人不能孤獨存在

擁擠的人群中,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身影孤單寂寞,身邊像少了相知相惜的朋友,連與家人說話都有點困難,有時甚至不知說些什麼才好。一天繁忙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那狀似溫暖的小窩。吃了晚飯後,打開電視看一下新聞,緊跟著日劇韓劇上演,待10點後關了電視,翻閱了一下雜誌後,打開電腦上網收發e-mail,順便逛逛網站、打打BBS,不知不覺中時鐘已直指著12點,該是就寢的時候了。躺在床上想著今天發生的事情,想著過去也想著未來,轉眼間看錶已經一點了,思緒仍不由自主的延續著,內心不斷有聲音傳來,心裡著急著怎麼還睡不著?呆望著時間滴滴答答的過了,身子不斷的在床上翻轉著,企圖找尋可入夢鄉的最佳姿勢,腦中卻不斷湧現各樣的念頭,閃過一幕幕的影像,心裡生氣著自己怎麼還睡不著,恍惚中看看鬧鐘已近兩點,心裡嘀咕著怎樣才能入睡?……朦朧中漸漸入睡了,夢裡出現自己身著怪異的裝扮身處在荒地,四處無人,情急下拼命的吶喊、嘶吼、奔跑卻不見任何蹤跡,好不容易遠方出現了似曾相似的身影,開了口與之說話卻無回應,此時心裡害怕極了,感覺這世界離自己越來越遠、越來越遠……。突然夢醒了,天也亮了,卻著實嚇出一身冷汗,回了個神,望一下鬧鐘發現快遲到了,匆忙起身梳洗,心裡思慮著昨晚沒睡好今晚可得早一點睡,打理後拖著未醒的身軀出了門,心裡卻猶記著昨夜夢裡的驚魂,心想生活已經夠忙了,那能管那麼多,日子總是要過下去啊。

唉!繁忙的白天淹沒了夜晚的悸動。「忙」成為現代人掩飾問題的擋箭牌。我們生活中常常輕忽空虛、孤單、寂寞、人際溝通障礙對我們健康的影響。那這些問題真的可以輕忽嗎?

英國哲人培根在論述人與社會之關係時有著下面的一段話:

古人曾說:「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沒有比這句話更能說明真理與謬誤混合於一體的了。如果一個人脫離了社會,甘願遁入山林與野獸為侶,那麼他是絕對不可能成為神靈了。有些人所以寧願孤獨,是因為他在沒有友誼和仁愛的人群中生活。那種苦悶正如一句古代拉丁諺語所說:「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人們的面目淡如一張圖案,人們的言語則不過是一片噪音,使得人們寧可逃避也不願進入。」由此可以看出,人與人的友情對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是一片繁華的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其性格不屬於人而屬於獸《培根隨筆選》。

培根在此點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獨存在」。無怪呼阿德勒(A. Adler)如此倡議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的重要性,認為人的生活需參與社會群體之中。試想如果人長期處於孤單寂寞中、或與社會疏離、或缺乏社會支持、或人際溝通上產生問題會怎樣?我臆測這人易變為孤獨者,最後終將放逐於人群之外。
據此,本書作者詹姆斯‧J‧林區(James J. Lynch)在書中大聲疾呼的是孤單與人際溝通的問題將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特別是影響我們心臟的功能。林區在書中問到,你相信我們的心臟細胞也會說話嗎?林區認為心臟會說話只是你聽不見它的吶喊聲。林區根據臨床觀察指出人們在說話時血壓可能突然竄升,血壓可能比平常高出20-30%以上,有時甚至高出50%以上。如果你沒有注意到或仔細聆聽你心臟的吶喊聲,那它可真要「傷心」而「心碎」了。

在現行的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多採用恩格(G. Engel)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觀點來說明健康與疾病的觀點。此觀點認為個人的健康與疾病乃與個人的生物、心理及社會等三方面因素之交互作用有關。林區在本書中引用諸多流行病學調查及臨床研究資料說明疾病(例如,心臟血管疾病,甚至是過早死亡)除了與生物因素有關外,也與心理及社會因素息息相關。舉例而言,在一個有趣卻發人深省的流行病學調查中指出,比較美國內華達州與緊鄰的猶他州在心臟病罹患率和整體死亡率上皆有明顯的差距,結果顯示內華達州在兩者皆高出猶他州許多。這現象如何解釋呢?難道猶他州的空氣品質較好嗎?難道猶他州的居民較喜愛運動嗎?難道猶他州的居民收入較高嗎?難道猶他州境內的醫生較多嗎?這些問題顯然答案並非如此,甚至是反過來。但為何兩州在心臟病罹患率和整體死亡率上有明顯的差異呢?這答案你將可以在書中找到作者林區怎麼解釋或臆測此現象,藉此解釋與臆測你將容易瞭解林區在本書中所要強調的觀點為何。

依「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脈絡,在本書中可見到作者深入簡出的介紹健康與疾病之關係。例如本書討論心臟病患者在生物層次上有膽固醇過高、高血壓等問題;在心理層次上有孤單、寂寞、沮喪等現象;在社會層次上有人際溝通障礙、社會孤立、低教育程度等情形。據此,過去我們總認為預防心臟病最好的方法是控制血壓及飲食、固定運動、避免抽煙喝酒等,但本書除強調上述的重要性外,也提供新視野告訴你孤單和人際溝通障礙對健康影響甚巨。本書最後幾個章節,作者提出如何「與心對話」和「與生命對話」,以解決孤單和人際溝通上的問題。

回到你身上吧!當夜闌人靜時,躺在床上的你,心裡想的是什麼?想著明天真好,對明天充滿盼望與期待;還是想的是孩子的問題怎麼辦、想的是如何面對老闆同事、想的是都這把年紀了還沒結婚、想的是會不會自己心裡有問題、想的是怎麼沒有人瞭解我、想的是如何能獲得他人的認同、想的是怎麼沒什麼朋友。你是不是有股害怕、孤單、寂寞的感覺襲來,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好、自己是不是沒有人喜歡、是不是真的找不到另一半、擔心自己一事無成。這本書或許不能給你所有的答案,卻能給你許多啟發。如果你靜靜的咀嚼書中的滋味,待你些許日子的沈澱體會後,相信你將可以重新得力,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陳坤虎 二00二年二月於台北
Dennis Chan 2012-02-21 00:29:07

人只有絕對脫離孤獨才能生存嗎?孤獨是一種不可容忍的東西嗎?應該停止對孤獨的誤解吧,我相信有人是懂得享受孤獨,它只是一種狀態,而不是甚麼壞事

http://blog.yam.com/fairy1219/article/1734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