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1 10:43:52 舞墨山人

零與無限

零與無限
「與奇人異士相遇」一一王開府教授序

 

 

        什麼叫做「宗教」(Religion)?歷來眾說紛紜。西方學者韋伯 (Max Weber, 1864-1920) 認為一切宗教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信仰使靈魂得救。雖然一切宗教都有其終極關懷,而各種宗教一體適用的終極關懷,與其說是「救贖」,不如說是對「永恆理想」之希求。因為生命的不如理想,及其短暫不可依賴,所以人希求一種無限永恆的理想。在不同的宗教中,這「永恆理想」可以是上帝、神、天國、真主、梵、道、自然、仙界、淨土、如來法身、涅槃等等。

 

由於對「永恆理想」的希求,宗教也可以視為一種生死學,因為當信仰者能與永恆理想為一或同在時,便已超越了生死,而徹底解決了死亡的問題。由此可知,宗教至少要包括「信仰」「信仰者」及「永恆理想」三個要項。

 

要為宗教作較清晰的定義或界說,須區分它與其他知識或文化的不同。所有知識與文化都在說明、詮釋或彰顯人與世界,宗教也不例外。但宗教與其他知識與文化的不同,特別是它要解決生命的永恆問題。生命不只可以永恆不死,生命的永恆也必須是具足無限真善美的永恆,不是下地獄或永遠在六道中輪迴受苦。

 

綜合上述,或者可以對宗教做出如下的定義:

 

 

宗教是根據堅定的信念,採用特殊的方法,使生命成為真善美之永恆存有的努力或教導。

 

 

有了這樣廣義的宗教定義,東西方各宗教間的宗教交談,才有了共同的基礎,不致各說各話。

 

        人都有身、心,這是毋庸置疑的。除了身、心之外,宗教也都預設了超越身、心的「靈」。基督宗教的「靈」,一般指「神」。人一旦信仰了神,就獲得「屬靈」的生命。先秦典籍中「靈」多用形容詞或名詞,大都是與祭祀有關的事物或號,如《禮記.月令》:「以祠宗廟社稷之靈」或「衛靈公」等。其他重要的用法如:

 

 

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

 

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左傳.隱公)

 

神得一以靈。(老子)

 

大愚者,終身不靈。(莊子.天地)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莊子.德充符)

 

故其靈臺一而不桎。(莊子.達生)

 

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莊子.庚桑楚)

 

 

莊子「靈府」一詞,郭象注云:「靈府者,精神之宅。」,是指「心」。而對莊子的「靈臺」,郭象注云:「靈臺者,心也。」也是指心靈。因此,「靈」可視為「心」的本質或「本來面目」;也可視為超越「生滅心」的「自性」或「真心」。

 

現代人因為生活忙碌,貪求無厭,往往身心俱疲,有關身、心、靈的修養更顯重要。現代人在生活中總是閒不下來,累積了太多沒有清除的煩惱,像是冷氣機的濾網沾滿了塵埃,冷房的效果逐漸降低,甚至發生故障。這時該怎麼辦?有些人雖然很忙,卻氣定神閒,永遠精神奕奕,身心健安,創意十足。他們究竟有何妙方?

 

        在佛教修養中,筆者最喜愛〈心經〉的一段話: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般若」是照見身心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智慧。依此修養,自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們體驗到一切緣起的事物,本身都是空的;也明白因為「空」,所以可以緣起一切美好的事物,由此洞察「色空不二」的妙諦。這樣的慧解,讓我們既不執取色,也不執取空。不取色,是「不取」(不貪著);不取空,是「不捨」(不厭棄)。唐代溈山禪師說:「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五燈會元.卷十一) 心能不取不捨,則無所掛礙,沒有恐懼,離開一切妄想,達到身心的安住。這才真是「度一切苦厄」。

 

        空的智慧,筆者喻為「歸零」。一切由「零」開始,卻也須時時回到「零」。「零」不是一無所有,而是能安享一切所有的契機。老子說「歸根」「復命」;莊子說:「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 真善美的無限幸福人生,是「歸零」的妙用。譬如稱體重的磅秤,用久了彈簧疲乏,指針失準,這時就要用手把指針歸零,來恢復它的功能。人忙碌了一天,必須在夜裡好好休息,這也是歸零,休息好了,又是精神十足。孟子說的「夜氣」,就是歸零時的身心狀態。一年四季,經過忙碌的春、夏、秋三季,到歲末冬寒,正好休眠歸零。自然界如此,人事亦然。工作五天了,週末需要休假,也是歸零。每天有一段時間放空自己,如靜坐或者散步,是福慧並臻的妙方。身、心的適度休息,正好讓靈性滋長。

 

莊子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虛」不是空無所有,而是讓心歸零 (心齋),這時無限的真理 () 與幸福就會自己呈現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48)《易傳》也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繫辭上傳) 可謂至理名言。能夠時時歸零,不取不捨,活在當下,正是雲門禪師所說的「日日是好日。」(碧巖錄.卷一)

 

        身心靈的修行有無量的法門,條條大路通羅馬,萬變不離其宗,所謂「心誠則靈」。〈中庸〉說:「至誠如神」,又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 () 也。」心意真切的行者,自然會找到正確的道路,成就無限永恆的理想。鐘教授的新著《與奇人異士相遇》,訪問了許多身心靈修養有成就的人,提供前往永恆理想的各種路徑與證驗,功德無量。願讀者能隨自己的根器與因緣,找到適合自己的大道,福慧日增,自利利他,德業圓滿。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王開府  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