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經濟:投資貧民窟的創新企業家
廁所經濟:投資貧民窟的創新企業家
引自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7389705?ocid=socialflow_facebook&fbclid=IwAR0IDv8FfS0rsXOMIu6fuiAXsAN2NzQTiiFRIKbCA0fkDcJyohJBFgXs_Yw回首1842年紐約曼哈頓臭名昭著、疾病叢生的貧民窟,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總結說,「這裏就像是個痲瘋病院廣場」。紐約的移民聚集區,以犯罪多發著稱的「五點地區」(Five Points)最終被拆毀,曾經衰敗不堪的街區後來成為紐約最高級的房產地段。
幾百年來,人們認為將這些貧民聚居區拆毀才是正事。各式各樣、破敗不堪的簡陋屋舍都要被夷為平地,並由更為體面的設施來替代,比如說公共建築。畢竟,誰會想住在貧民窟裏面呢?
當然,這樣整改方式存在一個大問題:貧民窟中原先的居民常常無處可去。在上述的「五點地區」,成千上萬的房屋被拆毀,為公園和法院騰出位置,但當時的美國政府對於如何安置這裏的原居民並沒有什麼規劃。
時間跳轉來到 2019 年,世界上的貧民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已經有大約十億人以這樣的方式生活,並且隨著氣候變化和大批民眾離開鄉村進入大城市的步伐加快,還會有更多的人會加入他們的行列。
儘管一些貧民窟仍然被拆除——肯尼亞最大貧民窟基貝拉(Kibera)的部分地區剛剛被推平,兩萬人因此無家可歸,但這種重建模式已經逐漸過時,另外一種理念已然興起,這種理念主張投資最貧窮的居民區,而不是將它們拆毀。
投資改造貧民窟的目的是逐步完善社區,直到它們與所在的城市水乳交融。執行手段包括規劃鋪路、泵送潔淨水源、建造更堅固的房子、允許人們擁有自己的土地——這些做法的終極目標在於,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權利和便利。
米特林(Diana Mitlin)是曼徹斯特大學研究全球都市主義的專家,她說:「我認為,人們常常將非正規的居住點描述為極不安全的地方。但是,這些地方其實都是一直存在的——有一些人們在那兒生活了四十年……人們已經認識到,你得幫助他們。」
這並不全是慈善事業。儘管貧民窟中的居民可能很窮,但是仍然可以成為有利潤的市場——畢竟他們佔到人口總數大約七分之一——而且在他們的轉型過程中,商業公司一直在扮演令人驚嘆的重要角色。
以毫不起眼的廁所為例,在改善貧民窟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貧民窟大多數都沒有完整的上下水道設施。在許多地區,維繫現代文明的線纜和管道根本不存在——因此,如何處理令人作嘔的人類「副產品」並沒有太多好的選擇。
米德哈(Mayank Midha)是加夫廁所(Garv Toilets)的創始人兼行政總裁,他說:「我在印度長大,據我觀察,公共廁所真的很短缺。」米德哈一直想為此做點兒什麼,而當他 2014 年供職於一間電訊公司時,他終於看到了一個機會。當時,他的目光停留在一處電器外罩上——它本質上是一個金屬盒子,位於一個通訊塔的底座,裏面放著一些電路設備——他突然意識到,這個金屬箱子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廁所。
而且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廁所。在當時的印度,少數僅有的廁所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和保養,所以常常很骯髒,而且常遭破壞。「我們意識到,如果能夠讓廁所自動化,並且實時跟蹤其使用和功能,那麼我們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如今,經過了數年的發展,他的公司已開發出加夫廁所。這些「堅不可摧」的廁所裝有傳感器和精密電子器件,為團隊提供持續反饋。如果有人如廁後不衝馬桶,他們會知道,如果有人不洗手,他們也會知道。
米德哈公司目前在全國擁有數百間廁所。現在他還要把它們帶到加納;在加納,大多數人都生活在貧民窟地區,這些地區髒亂的設施讓人們不想靠近。當地人戲稱他們使用的是「會飛的廁所」——把排洩物收集在一個塑料袋裏,然後把它們扔得越遠越好。
在世界上最為貧窮的社區尋求利潤有幾大優勢。首先,發達國家公眾援助並不完全可靠——2017 年,特朗普政府提議將國家的外援預算削減32%。英國政府最近也威脅要削減對發展中國家的開支,這意味著當地社區不得不依賴盈利企業提供的服務和解決方案。
另外一點則與其涉及到的龐大人口數相關。「全世界大約有40億人無法獲得基本衛生設施,所以這是一個龐大的需求,」米德哈說。「我認為,如果這完全靠捐贈金錢或者慈善機構,那麼它的擴展性就不會有那麼大。人們對於可持續的模式是有需求的,這種模式可以推廣到世界上的不同區域。」
加夫廁所一部分是由印度政府出資,還有一部分是由顧客付費使用,每次使用都要付費。廣告收入也能夠提供資金——廁所建於風景秀麗且有廣告牌的戶外區域——以及社區服務亭,這裏可以售賣東西,比如移動數據充值卡。
貧民窟社區居民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是獲取清潔飲用水的問題。提供這一寶貴的資源很棘手,原因是,和污水處理系統一樣,大多數房子也都沒有自來水。然而,全球的政府和企業都在努力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比較典型的做法是,你要讓管道系統延伸(到貧民窟),」米德哈說。「然而,因為你的投資很可能還沒法讓管道設備進入每家每戶,那麼你要做的就是:要麼讓人們來賣水站買水,要麼讓人們來供水站取水——預付費模式,人們用代金券買水。」
格蘭富(Grundfos)就是這樣的一間公司,它是一間丹麥的工程公司和管道製造商。它們在 2015 年與內羅畢市給水排水公司(Nairobi City Water & Sewerage Company)合作,在該市第二大貧民窟馬薩雷(Mathare)推出了「取水 ATM」。
以前,買水的唯一方式是通過拉手推車的人,這些人將水放在老舊的大扁平容器或者油桶中銷售。這很昂貴,而且沒人可以確保其安全性——常常是從破裂的水管中偷來的——而且居民們要走很遠才能取到水。事實上,提供有問題的水是一筆大生意,這筆生意在歷史上曾經被水資源幫派控制——各種不同的團伙肆意控制了誰可以賣水以及水的價格。
「取水 ATM」於是應運而生。它們就像銀行 ATM 和油站汽油泵的結合體,有軟管和數字儀表板。人們如果要使用的話,只需在該地區眾多機器上任選一部,然後刷一下「智能卡」就可以;這種卡片可以用手機充值,也可以到電話亭充值。接下來,水就會從水龍頭裏流出來。
最近湧入的商業投資不僅僅限於提供生活必需品。企業家正在有序銷售許多典型的公共服務,這些服務在任何住宅區中都預期會有的,比如電力和互聯網。
最後,由於醫療照顧和緊急救難服務在許多發展中地區也是非常少見——在肯尼亞,每6355人當中只有一名醫生——因此甚至有私人公司開始涉足這個領域,提供自助式醫療及緊急服務,包括火災警報服務——向街坊鄰居提供火災警報,以及家庭接生工具箱——減少婦女在家分娩的風險。
米德哈說,「我認為已經發生變化了。很明顯的是,城市需要勞動力,而那些人往往會在非正規的定居點生活。」在工資較低的地方,人們別無選擇——貧民窟是唯一能夠負擔的住處。但多虧了一批優秀的創新企業,他們的生活似乎能夠有一點點改善了。
請訪問 BBC Future 閲讀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