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37年的電腦展 最早的PC、第一片CD 都來過台北
浩鑫於台北國際電腦展中大秀造機工藝,推出3公升及1公升電腦以利商用智慧市場所用。 圖/報系資料照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走過37個年頭,一路見證了整個電腦產業的進展。
1981年,也是Computex的第一年,當時IBM發表了「5150」型號的個人電腦,隔年菲利浦生產了第一片CD,至今,這兩樣電腦電子設備都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改革。
「PC 5150」(如圖)世界第一部個人電腦距今已誕生20年,在這二十年內PC運算能力提升近200倍,甚有比皮夾稍大的口袋電腦問世。 圖/IBM提供● 200攤位成長到5000攤位
外貿協會秘書長葉明水當時還只是專員,也曾經辦理過電腦展業務。他回憶,「當時的電腦展只有兩百多個攤位,而且都只有台灣廠商參加」,定位上是出口廠商展覽。至今,已經成長成5000個攤位、國內外大廠商都齊聚的大展覽。
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1984年以公會理事長身份為電腦展英文命名為Computex, 1985年 中文展正式命名台北國際電腦展。 圖/報系資料照葉明水說,當時的目標就是要把電腦展做成國際化,於是貿協先邀請美國貿易中心(American Trade Center)參加。當時全球做電腦最厲害的除了IBM,就是AT&T。
AT&T參展後,成功增加台北電腦展知名度,後來逐漸有外國廠商如HP等來詢問加入,越來越多廠商,也讓電腦展進入另一個階段。
外貿協會於1987年和台北市電腦公會合辦的台北國際電腦展,吸引不少民眾前往參觀。 圖/報系資料照每一屆的展覽亮點,似乎就是電腦電子產業不同時代的「明星產品」。在1986年,台灣的UPS、模擬器、電話、計畫機在全球生產都是第一名。1991年,百家國內筆電廠商都參展,預告了台灣確立「筆電王國」的地位。
● 從歷屆電腦展看資訊科技趨勢
在1994年,展覽亮點又變成了Pentium PC、平台式掃瞄器、大尺寸監視器。那一年,也是第一次台灣資訊科技產業(IT)年度出口價值超過10億美元,躍升為全球第四大IT製造國。
「1990台北國際電腦展」展場一隅。 圖/報系資料照1998年, 電腦展亮點是低價電價與LCD模擬器,到了2000年,展覽亮點則開始延伸到個人電子用品,如PDA(個人數位助理)、MP3等。之後,台灣廠商又不斷在硬體規格上屢屢突破進步,2005年的展覽亮點是Intel、AMD的雙核心處理器,2007華碩的EeePC也成為展覽亮點。
1995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會場俯瞰照。 圖/報系資料照葉明水回憶,「有幾年數位相框真的是非常紅」,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用過數位相框,不過當時這種可以隨機播放照片的電子螢幕,引發了市場的熱烈歡迎。2007年貿協統計,來自28國44家外商共採購1.2億美元,最受買主青睞的第一名產品就是數位相框。
● 硬體起家慢慢朝軟體轉骨
葉明水說,台灣科技廠商擅長做硬體,早期展覽亮點似乎都是以硬體為主。近年才越來越著重「軟硬都要有」,因此軟體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在近年物聯網風氣下,智慧家居、智慧辦公等各種應用,更是讓廠商越來越著重軟體。
台北國際電腦展也曾經有一位「巨星級」的代言人,就是微軟創辦者Bill Gates,他曾與惠普科技前總裁Carly Fiorina在二零零零年的時候一起拍攝短片,為台北國際電腦展宣傳。至今,這段影片,仍可以在網路上找得到。
葉明水回憶,兩千年正是微軟與英特爾的時代,全球IT最有關鍵影響力的人就是Bill Gates。Bill Gates在兩千年來台灣參加WCIT台灣資通訊大會,外貿協會抓緊機會,邀請Bill Gates與Carly Fiorina拍攝影片,後來Bill Gates更陸續幫台灣拍了好幾部宣傳片。
葉明水說,Bill Gates當時與台灣廠商有緊密合作夥伴關係,一口答應拍攝短片。當時Bill Gates還讚美台灣,認為「沒有台灣,就沒有創新」。
葉明水指出,宣傳片出來後,「效果好得不得了」,台北國際電腦展從此知名度更上一層樓。他說,兩千年初,當貿協在海外宣傳台北國際電腦展時,還無法與美國的CES、德國的Cebit相比,可是在影片的推力與台灣在資通訊產業地位越來越吃重後,台北國際電腦展也慢慢就追上了。
人工智慧車聯網平台與VR電競(圖)等新產品是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展出重點。 記者胡經周/攝影2017-06-04 11:30 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