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6 08:00:00不肖學徒

玅境長老

玅境長老

玅境法師


美國法雲寺禪學院創辦人境老和尚,東北黑龍江省龍江縣人。生於一九三○年正月,
於西元二○○三年四月十七日示寂。世壽七秩晉五,僧臘五十七載,戒臘五十六。


一、入道因緣、生平概述

入道因緣

師俗姓王,家人虔信佛教,好善布施;而其二叔亦出家,法號覺道。師常至二叔的

廟上隨眾作課,故接觸佛教之因緣甚早。

師八歲至十六歲於私塾研習《四書》、《古文觀止》等漢文課程,奠定堅實之中國

古文基礎,建立後來研讀漢文佛典的優勢。十六歲後轉讀正規中學,接受英數理化、

世界史地等現代課程的熏習。

佛學院參學時期   1946~1956

十八歲,在二叔引導下,就讀吉林市觀音古剎佛學院。是年十二月初八,依止惺如

老法師薙髮出家,法名妙智,號仁奇。一九四七年農曆三月,赴長春般若寺戒會,

依倓虛老法師受具足戒。其後,戰亂動盪中,佛學院停辦。一九四八年正月,師展

轉赴青島湛山寺佛學院依止倓老學習,心中充滿希望與歡喜,乃發願云:「願精通

三世佛法,對千部論師說之無愧!」是時,同學中有人亦名妙智,倓老乃為師更名,

以《法華》十妙中第一之「境玅」,取其義而反其字序,師從此即以「玅境」為名。

一九四九年時局再變,與同學數人南下至香港新界荃灣之華南學佛院就讀研究班,研

習《法華文句記》、《摩訶止觀》等,並在倓老指示下,抄錄蕅益大師《法華會義》

科,即今流通甚廣之《法華經冠科》。

師於此啟蒙階段以學習天台教義為主,又在倓老法師帶領下,開始有靜坐之體驗。

沉潛自修時期  1956~1985

一九五三年起,師住東林念佛堂,讀蕅益大師《楞伽疏》、永明大師《宗鏡錄》等

,既感坐禪功德殊勝,又深生欣願於聖道,乃於一九五六年往大嶼山獨住用功,日

誦《摩訶般若》,習《中觀論》、《大智度論》,深入中觀,抉擇真常,旁涉唯識

,於大乘三系頗有融會。

是年,受邀宣說《法華經》,為對外講經之始。此後十數年間,曾應邀講述《法華

文句記》、《楞嚴經》、《圓覺經》、《普門品》、《淨土十疑論》、《維摩詰所

說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起信論》、《彌陀要解》、《攝大乘論》等,

於所結法緣甚廣。

一九六九年任東林念佛堂住持。七三年為成立東林美國分院,飛往美國加州,於奧克

蘭成立法王寺。此時開始深入研習《瑜伽》、《攝大乘》等唯識經論,並背誦《維摩

詰經》。其間,師雖深居簡出,用於靜坐及閱讀,但仍應請宣講《攝大乘論》、《菩

提道次第略論.奢摩他章》、《佛陀的啟示》等,並赴加拿大宣講《金剛般若波羅蜜

經》,至香港講《舍利弗般若》、《菩提道菩薩戒論》等經論。

一九七七年,搬至那帕。二年內,每日以背誦一部《法華經》、拜法華懺及靜坐為定

課。時聞異香,得吉夢。經此用功之後,智慧更為深入,睡眠亦得減少。

此一時期,師韜光沉潛、養深積厚,在佛法中涵泳二十餘年。深入天台、中觀、唯

識,廣及大小乘教義,又不間斷止觀靜坐,如是依聞、思、修次第學習,思想逐漸

圓熟,確立中觀空義、抉擇如來藏理、肯定唯識中道,堅信「大乘決定是佛說」,

於漢傳大乘佛法之信解彌深彌篤,並建立以「大乘四念住」為中心之修學理念與次第。

弘法教化時期──前期弘化  1985~1994

八五年起,師逐漸走入人群,除主辦禪七、佛七及大悲懺法會外,即以說法接引眾

生為主。八六年受大覺蓮社之邀,先講授一部《金剛經》,後續講《維摩詰所說經》

,抉擇深要、辯才精湛,聞此法者無不得大利益,法喜充滿。

九○年二月,於鄰近三藩市之丹維爾近郊成立法雲寺。此後又往來於溫哥華、香港、

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紐西蘭等地講經弘法,不辭勞倦。

九三年夏安居,應台灣埔里正覺精舍之請,開講《妙法蓮華經》,三月未竟,後於

九四年夏續講圓滿。時會中盛況空前,座無虛席。師自述:「講完此經後,覺得靜

坐的境界和以前不一樣了。」肯定讀誦、思惟、正憶念及講經說法,能資助止觀行持。

弘法教化時期──後期辦學  1995~2003

為長期栽培領眾修行及講經說法之僧才,師於九五年起,籌備成立佛學院,並於十

月中舉辦禪四十九,得法喜者眾,其中多人因而留下修學,即為學院開辦後第一屆

主要學員。

九六年三月三日,法雲寺佛學院——美國第一所以漢傳佛教為中心之佛學院正式開

學。師此後全心致力於僧教育,提倡修四念處以趣求聖道,主張全面弘揚大乘佛法,

著重專精深入學習經論,強調由此建立佛法正知正見,並以此為修習止觀、調伏煩惱

之根本依據。

師安排學院課程,初擇《般若》、《俱舍》、《瑜伽師地論》之要文習「四念住」,

為學生日常熏習止觀之基礎;次講《攝大乘論》竟;後則開講《瑜伽師地論》,至

二○○二年止,六年間演五十卷訖。二○○一年學院假期間,受邀至加州講授《入

中論頌》未竟,返院後續講圓滿。

學院課程精而不雜,每學期但習一部經論,平日早晚靜坐,晚課則念佛、讚佛,

迴向極樂。其立意者,期望學眾深體聖教為止觀行持之依止,必要專精思惟、

反覆熟習,掌握道次第,開發聞思修三慧,方能深入第一義諦,發生伏斷煩惱

之力量。師常教誨學生,此生此土應努力學習佛法,精勤坐禪修四念住,上期

無生法忍,次希禪定三昧,若無生法忍未獲成就,亦因日修止觀習四念住故,

能令心不顛倒、臨終正念,彌陀聖眾來迎,得生西方依止諸佛菩薩修證聖道!

師具不忍聖教衰之悲心,常感慨少有人弘揚大乘止觀,願求聖道者希,正法

不彰,念念唯望更多人學習佛法。是以無論資歷年齡,凡有願向學者,皆可

隨時就學,因是求學者眾,舊院址漸形侷促。為此,師乃奔走尋求能資益禪

修之環境。二○○○年八月底,捨加州之利養豐厚、繁華便利,遷學院於偏

遠高寒的新墨西哥州山區,並改佛學院名禪學院。此後至二○○二年間,曾

舉辦三十五日禪,並試行九月習教,三月坐禪之課程。其間,為利於禪眾之

修觀行,師為講《維摩詰所說經》、《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雜阿含經

‧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等。

○二至○三年間,鑑於請問學習《般若經》者日眾,指示弟子們依嘉祥吉藏

大師之《大品經義疏》及師之手抄研究本,著手匯整編纂《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冠科》。又集弘法、講學、開示及問答,成《好自端嚴》、《入決定勝》

等書行世。

師之自行、弘化與講學,肯定中觀與唯識皆是能得聖道之殊勝法門,而晚年

於唯識、中觀義略有會通,嘗謂唯識之遍計所執空,與中觀之畢竟空義無有

差別。而唯識學派中,《瑜伽師地論》詮釋三乘聖道次第及修行道理圓滿精

詳,為有心於聖道者之所必學!


示寂

師於六十八歲開始辦學,年歲日增而事務漸繁,舉凡學院之教學、院務、經

濟皆須躬親其事,而學生、信眾凡有所求,無不慈悲隨順滿其所願。春秋二

季學院放香之際,師猶應台、港、美加各地之邀而巡迴說法、主持禪會。蘊

身危脆,世豈有常!師之腿疾,心臟、血壓等身疾漸見顯著。

○二年八月,師為幫助學眾深入《瑜伽師地論‧決擇分》以下之文義,重新開

講《攝大乘論》,期間便因身體不適偶有停課。師體念無常,九月,指示南

院成立董事會,使南(女眾部)、北(男眾部)二院院務、財務各自運作治

理,期學眾繼續如法住持道場,習教修禪。○三年三月五日,師血壓高昇不

降,對眾宣布停講《攝論》,止於「所知相章」。十七日,師之血壓未降而

仍堅持飛往台灣。勸留聲中,師曰:「我玅境做事是有分寸的。」四月初,

於台中法印學苑示眾時,自云:「我這一生沒有空過光陰,這是我最感到安

慰的!」四月十七日,於造訪苗栗法雲寺後,師澡浴清淨而遷化,示膿血身

之可棄,唯是無常、苦、空、無我,以身作最後之教示!七日後荼毘,得各

色舍利不可數,牙及牙床不壞。

往者長往,然其慧燈不滅而道範存。師畢生孜孜於尋求三藏真義,重般若而

弘止觀,戒行清淨,悲智兼濟,以此自行,以此化他,所說即是所行,實事

求是,不務浮誇,謙謹內歛,是以不放逸行而獲致佛法之功德也!

以上引自 http://fayun.org/index.php/founder



  

玅境長老舍利 01.jpg






玅境長老舍利 02.jpg






玅境長老舍利 03.jpg






玅境長老舍利 04.jpg






玅境長老舍利 05.jpg






玅境長老舍利 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