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1 08:00:00不肖學徒

社論-- 高等教育的惡性循環

社論-- 高等教育的惡性循環

加拿大魁北克學生示威,抗議大學學費暴漲七成五。魁北克政府表示,今年預算赤字高達二十四億美元,必須減少教育補貼。這個理由與英國類似,前年起,英國大學生屢次示威,抗議調漲學費。


歐洲爆發債務危機,各國競相縮減財政支出,大砍教育支出,調漲大學學費,大學生紛紛上街抗議。全球大學由於政府補助減少,莫不朝向市場化。大學除學費收入,必須透過募款、產學合作方式維持校務運作。

瑞士政府去年決定,教育局不再受內政部管轄,而歸入經濟部。學界擔心,學術發展將受制於經濟政策,將注意力集中在「有用」、有「錢途」的方向。美國也有務實傾向,希望利用大學提升勞動力,建立「產學研究基地」,發展經濟。

自金融風暴以來,經濟的春天遲遲不來,各國年輕人失業率都居高不下,美國為一成四;歐洲一些國家則超過四成,希臘為四成三,西班牙為四成八。相較之下,德國只有百分之六點九,這固然得益於德國經濟政策成功,但也與德國一向注重「產學合一」有關。

目前教育專家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把高等教育視為投資,讓學生日後找到好工作;另一派支持教育補貼,強調所有的社會都能因為民眾教育良好而受惠。

這兩派的差別並無不同,主要差異在於「市場經濟」與「社會福利制度」。歐洲各國多是福利國家,大學學費普遍不高。除了英國外,歐陸國家多數公立大學更維持免學費制度。如今各國政府為了削減赤字,大砍教育支出,要學生自掏腰包多繳學費,自然引來不滿。

去年台灣教育預算首度超越國防經費,成為總預算支出最多的項目。但據規定,教育預算不應低於連續三年稅收平均的百分之二十一點五。但這個條文有陷阱,採取「歲入」而不是歲出的下限,這幾年歲入下降,使大學預算長期偏低。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表示,香港七百萬人口、八所大學,台灣人口約三倍,卻有一百六十八所大學,高等教育資源過度稀薄;這種情形與歐美被迫削減教育經費,結果是一樣的。

和英國相比,台灣的國立大學學費低,每學期約兩萬到三萬;私立約要兩倍半以上,也迭遭批評。大學浮濫,良莠不齊,加上教育資源過度稀釋,對整體高等教育都不利,如果不先解決這個問題,即使教育預算超越國防經費,仍無法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大學生學不到真本事,畢業就失業,教育更形浪費。

「呆伯特」系列漫畫作者亞當姆斯月前發表「如何獲得真正的教育」一文,指出,有些大學生未來會是教授、科學家、思想家和工程師,但為什麼要讓資質稍遜的學生也擠進這個階層?「教會他們有用的技能,不是更有意義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表示,念大學第一要務是學習謀生技能,現在大學畢業生比以前多,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學位已不那麼值錢,要看的不只是知識,而是思考的進步、跟別人一起做事的精神等。

台灣原有高職、專科教育,與德國職校的「產學合一」制度相仿,培養產業的中堅幹部。如今幾乎都升格大學,稀釋高教資源,又流失中間人才,與經濟形成惡性循環。

上一篇:華麗的背後

下一篇:可愛感人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