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 )》觀後感
《街頭日記》改編自美國加州威爾森高中203班學生的真實故事。
電影描寫一名剛畢業的菜鳥教師(Miss 古),懷抱滿腔的教育熱誠,進入美國伍德羅·威爾遜高中教授英語,如何讓一群被教育體系及自我放棄的邊緣青少年(包含不同族裔),找回自信與互信的人生觀,開啟不一樣人生方向的故事。
古老師首先面對的是,一群(班)百分之80的學生居住在貧民窟,且是單親或問題家庭的青少年(高一生),他們的父母或祖先來自不同的國家(亞裔、非洲裔、黑人及中南美人等),為求生存,彼此合作,建立犯罪組織或幫派,蕭規曹隨,大部分青少年們為了生活與認同,或混幫派,或犯下殺人越貨販賣毒品的非法勾當,過著街頭喋血宛若戰爭的日子,「未來」對他們來說,似乎遙不可及。因為,他們隨時可能喪命在槍林彈雨中,步上已死的親朋好友後塵。其次面對的是,學校的資深教師,有的抱著明則保身事不關己的態度,有的,則是死守規範非我族類的優越感,這些人早已捨棄「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抗拒改變是人類逃避事物的方法之一,部分握有學校資源的資深教師,堅決反對古老師尊重、鼓勵及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與態度,並予以百般阻攔,卻無功而返。
「要別人尊重你(妳),你(妳)必須先學會尊重別人。」古老師嚴肅地回答,一位態度不佳且失去理性學生的指責,她以身作則兼差賺錢買課外讀物,給學生學習閱讀,提升英語讀寫的能力透過,成績進步則給予校外教學的獎勵,讓他們增長見識、打開眼界,並贈送日記簿,讓學生透過撰寫日記與自己進行對話,檢視自己的人生,並坦然面對,生活固然殘缺,只要懷抱希望堅持下去,終有成功的一天,可以脫離或改善現有的生活環境。
筆者想要指出的是,任何社會組織的成員,必然來自四面八方,雖然未必同文同種,但是,唯有建立共同的道德與價值觀,在互信的基礎中建立團結互利的團體組織。
「做『對(正確)』的事情,就算生命遭受威脅也不會背叛良心」這是二戰猶太大屠殺的受害者安妮(「安妮的日記」作者)在荷蘭逃亡期間,藏匿保護安妮家人長達25個月的荷蘭女子蜜普.吉斯所說的話。
筆者深切的期盼,台灣島內的人民,能捐棄成見,洞悉政治人物的意識型態語彙與背後動機,確定並認同人性基本的道德與正義等價值觀,凡事就事物本質進行討論與對話,讓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麗寶島。
參考資料:
1.街頭日記 Freedom Writers
發行日期:2007-09
類型:勵志、劇情
導演:Richard LaGravenese
伊美黛史丹頓 Imelda Staunton
派翠克丹契 Patrick Dempsey
發行公司:派拉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