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4 11:01:08小五

尋找心中的「博愛座」

 

 

在近日媒體報導「年輕人在搭乘捷運、臺鐵、公車巴士等公共運輸工具上的博愛座裝睡、聊天,對年長者視而不見、怒目相識,甚至動手毆人」的社會事件中,「博愛座」作為一個教育公民應讓位予老弱婦孺的社會符號,顯然是失敗的。

但是,當大家互相指責的同時,筆者想說的是,若大家反弓自省,你(妳)曾經仗義執言讓那些做博愛座的人讓位於老弱婦孺嗎?你(妳)總是會讓位給老弱婦孺嗎?其實,除了那些不讓博愛座的人可受公評外,坐在非博愛座的人難道就不能讓位嗎?

春秋戰國思想家孟子在訪問魏國時,對國君梁惠王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說,愛我的父兄或子弟,再把這個愛心推廣出去,愛別人的父兄或子弟。相信大家在求學過程中,都學習過這句話,但是,它看來好像只是個「理想」遙不可及,因此,在身強體壯的人們,面對老弱婦孺的同時,已無法產生聯想自己家中的老弱婦孺。當前社會趨勢,在追求自我和外在有形的物質娛樂外,似乎忘了內在無形的素養教育(人文、精神、品德)。

換個角度來看,12-18歲的少年人、20-30歲的青年人、以及30-40歲的壯年人,40-60的中年人等等,由於自身年齡、經驗與成熟度的限制,如果沒有自省能力,或透過模仿和教育的機會來學習同理心,自然無法想像自己同樣,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變慢脂肪容易囤積,老花眼不會因近視而不生,年輕時放縱的後遺症會顯現在老年器官機能老化時期,總有一天也會跟70-80歲的老人一樣,齒鬆髮白、步履蹣跚或行動不便,更甚者則為慢性病所苦。

從社會學觀點,家庭是構成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也是個人成長最適宜的環境,在文化傳統、價值觀的塑造與傳遞極具重要地位;其次,為學校教育,因此每個人在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的父母長者和學校的老師潛移默化的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家能養成看到老弱婦孺即讓位的習慣,則到處是博愛座,就不必拘泥於「博愛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