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種種行為,經常被解釋為自石器時代出現在非洲大草原上,歷經演化過程千錘百鍊之後,所造就的固定模式。但是最近有一項研究指出,人們對這輩子可能再也碰不到面的陌生人,仍能表示善意並公平以待,其實是文化薰陶的功勞,而不是基因的影響。
編譯 ∣ 高英哲
這項在三月十八日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針對來自全世界各種社會裡,一共兩千一百人,進行三種行為測驗,結果顯示人們在市場裡進行交易,或是有宗教信仰時,大多會稟持天生的平等心,公平對待所有人。大體來說,他們會依循各自的社會習俗,在非正式的社交場合中,促使大家都能以誠相待,結果可使社會更加茁壯,也隨之愈形複雜化。
就生理上來說,今天的人類跟二十萬年前的老祖宗,根本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不過他們的「文化 DNA 」可就不一樣了。主持這項研究的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演化心理學家亨利奇(Joe Henrich)表示,基因沒辦法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那些社會效應,你得要在當地成長,才會學習到那一套做法。
人們會對陌生人抱持善意,這件事相當令人難以捉摸,因為在人類絕大多數的歷史中,人們通常是對陌生人抱持疑慮,進而暴力相向。在兩百五十萬年前到二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人類大多分成一小群一小群地生活,這些小團體彼此間經常產生衝突。有人對當時的人類死亡率進行分析,估計每七人中就有一人會死在衝突事件裡。
但是後來事情逐漸有了轉變,以家庭為骨幹的小團體開始集結在一起,形成一同打獵、採集的部落,到了農業時代再進一步形成城邦,最後變成國家。人類學家說,只有人們願意待人如親,把昔日僅限於親族的善意,也拿來對待陌生人,這樣的社會演變才有可能發生。
視人如親:演化的美麗錯誤?
有些學者認為,這種社會轉變是起因於原始人性裡產生了些許美麗的錯誤,導致人們「不小心」把陌生人當成親人對待。另一派學者則認為這是石器時代的思維殘留下來的效應,也就是說在我們內心深處,會認為碰到的每個人必然是家族成員的一份子,很難想像自己會碰到一個這輩子就見這麼一次面的人。
不過亨利奇的研究團隊可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個人對陌生人抱持的善意,可讓社會活化茁壯,藉此在跟其他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的社會競爭時佔得上風。習於公平對待彼此的社會,人際溝通的效率更高,動員人力進行戰爭時也比較迅速,整體而言獲得的利益,比那些自私小氣社會裡的蠅頭小利,要來得划算多了。
就這樣的看法而言,促使大家公平互惠的社會習俗,以及像是市場或宗教活動之類非正式的社交場合,都是演化這條路上必然會發生的現象。幸好這些現象通常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加順利,不過也許正是因為它們有這樣的功用,才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亨利奇說,一旦有了造就這些現象的文化演化過程,自然也就會產生推動這些現象的手段。人們會產生鼓勵公平相待,並且懲罰那些犯規者的互動模式。
鼓勵分享
為了研究箇中細節,亨利奇的研究團隊蒐羅了狩獵社會、採集社會、捕魚社會、放牧社會、粗耕社會、支薪社會,總共十五個不同類型的社會型態裡,一共兩千一百位受試者,然後讓他們玩三種版本的遊戲,藉此測量他們天生的平等心。
第一個測驗叫「獨裁者遊戲」,受試者得到一日所得,然後他要分錢給第二個人,分多分少完全隨他的意。兩個人都是匿名的,所以單純就自利的角度來看,沒有理由要分任何錢給第二個人。
第二個測驗叫「最後通牒遊戲」,第二個人事先決定給多少錢他會接受,給多少他則會拒絕,但是如果他拒絕的話,兩個人半毛錢都拿不到。自利主義會讓第二個人接受任何金額,即使錢少得可憐也拿。
第三個測驗叫「外力懲罰遊戲」,有第三個人可以拿到一筆錢,這筆錢他可以自己留著,也可以在第一個人對第二個人不公平時,拿出來懲罰他。自利主義會讓第三個人留下這筆錢,根本不會用來懲罰任何人。
實驗結果歸納出來的趨勢很明確:生活在愈大型的社會中,參與愈多市場交易與宗教活動的人,愈是願意分享東西,也愈是願意懲罰那些自私的傢伙。在這項研究中,社會市場化的程度是以每人攝取的熱量中,透過市場交易取得的百分比來衡量,結果顯示人們參與市場交易的程度,與人們是否比較願意公平對待陌生人,有非常高度的相關。信仰世界主要宗教的人數比例,對人們公平對待他人的效應,則沒有參與市場活動那麼明顯(顯然下地獄的恐嚇,比不上生意不佳的警訊來得實際),不過也同樣有相當可觀的關連性。
公平並非理所當然
而在缺乏社會習俗與非正式社交場合的小型社會,人們對公平的概念就顯得非常狹隘。亨利奇說,生活在小型社會的人們是有一點公平概念,但對於生活圈以外的人可不適用;對他們來說,公平並不是天經地義的,即使是,也沒辦法讓你發展出一個運作良好的大型文化。
亨利奇指出,早在農業問世前幾十萬年,人類的文化就開始講究公平性,從而促進形成穩定的大型社會結構,然後更進一步加速文化往公平的方向演化。這裡頭可能也有生物學上的因素存在,讓人類發展出語言與認知能力,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文化的關係。亨利奇說他們當然不能一筆抹煞文化與基因之間,有所互動的可能性,但是在所有三種測驗裡所看到的現象,光是用文化演化的角度,就足以解釋得清清楚楚了,並不需要基因來插花。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霍芙(Karla Hoff),在《科學》雜誌這篇研究報導旁邊的評述中寫道,經濟學認為個體偏好與生俱來且穩定如一,這項研究結果卻對這個標準假設提出疑慮。她說我們當然沒辦法向我們的祖先求證,他們在採集食物時對待彼此究竟有多麼講究公平,不過這份研究確實讓我們對此多了一點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