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s Love_Japanese Movie
以下是日本電影「Boys Love」中的旁白,筆者認為這些前人的文化創作結晶,展現跨越時空的美感,特別記錄下來。(當然,華文中的唐詩、宋詞、現代詩...等等,也有許多描繪有關"愛"的膾炙人口語句,非本篇主題,就不在此贅述。)雖然電影劇情及演員的表現,稍欠火候,不過青澀的滋味,卻令人願意包容。
1、「相識 相知 相愛 別離,是多數人的感傷愛情故事。」柯爾律治
2、「愛存在於這個世上,有的 它一定存在,不發現是一種愛的表現,也是一種作法。」太宰治
3、「愛就是完全信任」雨果
4、「有相互理解悲傷的朋友,就能夠降低悲傷。」莎士比亞「這是小孩的作法」
5、「分隔二地之際,總是感受到另一人相伴在旁。」海明威
6、「愛情只有一個法則,那就是讓心愛的人幸福。」司湯達
7、「嫉妒是戀愛的姊妹,有如惡魔是天使的兄弟一樣。」波德來爾
8、「與其聽見心愛的人說實話,不如被騙還比較幸福。」拉羅什富科
9、「一起落淚時,才能瞭解到彼此有相愛。」埃米爾
10、「戀愛帶來的最大幸福,就是能握到心上人的手」司湯達
11、「戀愛是一種神聖的瘋狂。」文藝復興時期名言
12、「開始戀愛的時候,也是生命開始的時候。」斯特居里
13、「如果對方愛我,那麼對我而言,這將是一件多數可貴的是。」歌德
14、「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他,"因為他就是他 我就是我",除了這個答案外,我想不出更好的答案。」蒙田
1、柯爾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國詩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以〈老水手吟〉(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詩名家,其文評集《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見稱,書中對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cy)的區別尤其著名。一生作詩不綴,但中年時自稱棄詩從哲,精研以康德、謝林(Friedrich Schelling)為首的德國唯心論。他的「鴉片癮」、他的個人魅力、他與華茲華斯的微妙關係,使他成為西方文學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2、太宰治
(だざい おさむ,1909年6月19日—1948年6月13日),本名津島修治(つしま しゅうじ),日本小說家。
太宰治從學生時代起已希望成為作家,21歲時和銀座咖啡館女侍投海自殺未遂。1935年《晚年》一書中作品《逆行》列為第一屆芥川賞的候選作品。結婚後,寫出了《富嶽百景》及《斜陽》等作品,成為當代流行作家。1948年6月13日深夜與崇拜他的女讀者山崎富榮跳玉川上水自殺,得年39歲,留下了《人間失格》等作品。
3、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
4、威廉·莎士比亞
(英文: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或公曆1616年5月3日,華人社會亦常尊稱為莎翁),被許多人認為是英國文學史和戲劇史上最傑出的詩人和劇作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卓越的劇作家之一。
5、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
(英語: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6、馬利-亨利·貝爾
(Marie-Henri Beyle) (1783年1月23日,格勒諾布爾—1842年3月23日,巴黎),筆名「司湯達」(Stendhal,一譯「斯丹達爾」)更有名,是一位19世紀的法國作家。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 練的筆法而聞名。他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1830)和《帕爾馬修道院》(1839)
7、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最偉大詩人之一,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的奠基人,以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留名後世。
8、拉羅什富科
(François VI, duc de La Rochefoucauld,1613年9月15日─1680年3月17日),法國箴言作家。
生於巴黎一個貴族家庭,早年熱衷政治,但政途蹇連,終在投石黨運動中焦頭爛額,被迫退居鄉間,進入以塞維涅夫人、拉斐特夫人為代表的沙龍圈子(尤與後者過從密切),並潛心著作,直至逝世。
1662年,有人未經他的准許、校改而出版了《回憶錄》(Memoires),書中的敏感內容惹怒了不少人。
1665年出版《箴言集》(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簡稱Maximes),其內容質疑人類一切高貴行為背後的動機,開卷第一條即說:「男因勇氣而神勇,女因節操而守節,此未必然也。」
拉羅什富科一句有關愛情的箴言常被後世引用:「真愛猶如鬼魅:眾口相傳,然嘗目擊者,鮮矣。」(《箴言集》第76條)
9、埃米爾·左拉
(Émile Zola)(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9日),19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亦是法國自由主義政治運動的重要角色。
10、同 6
11、文藝復興
李奧納多·達·文西的人體比例,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把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特色
(文藝復興一詞就源於義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並結束了歐洲黑暗時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2、
13、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出生時名為約翰·沃爾夫岡·歌德,亦作Göthe([ˈgøːtə]),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作為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14、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以《嘗試集》(Essais)三卷留名後世。《嘗試集》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謙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
真詳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