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
〔1〕
「有句成語叫『衣錦還鄉』,這句話,擺到現代根本不適用,畢竟,混得好的,有誰要回鄉呢!」帶著三分酒意,朋友B對大叔這麼說。
〔2〕
不是沒嚐過衣錦還鄉的滋味。
1987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隔年,B的老爸辦理了提前退休,帶著媽媽跟大哥一起返鄉探親。
不但大手筆地宴請了全村的親戚好友(據說,連不認識的人也來了),給家裡整修了房子,添購三大件(電視、冰箱、洗衣機)五小件(手錶、烤箱、電風扇、自行車、熱水器),還捐了筆錢給學校。
當時,年紀還小的B,看著爸媽探親回來拍的照片,聽他們口沫橫飛地訴說著家鄉的點滴。
只覺得,大陸真的很落後,能生活在台灣挺不錯的。
〔3〕
轉眼間,來到1997年,B家跟大陸的親戚持續往來著。
雖然無法再像第一次返鄉時那樣風光與闊綽,但每次陪著B爸返鄉,總是被視為上賓與成功人士。即使,他們早就知道B爸只是一位退伍的中階軍人。
而從機場回到老家的交通工具也從搭大巴,變成打的,接著開始有親戚開著新購入的汽車來接送。
跟親戚們吃飯也不用主動買單,總是要去結帳時,發現他們已經把錢付了。
「這點小錢,讓我們來就行了,您們遠來是客。」親戚們笑著這麼說。
〔4〕
2000年,B研究所畢業,開始在創投公司上班。
當時,很流行到大陸當台幹,B也順著潮流,移居到上海工作。
剛去的那幾年,B還挺風光的,只有一有休假就會飛回台北,找朋友們吃飯、喝酒、唱歌、打屁。
話題總是繞著在上海工作的點滴(多數是說對岸有多落後、物價多低廉、假貨多誇張之類),到結帳時,B經常搶著去埋單。
「你現在薪水一個月多少錢?」某朋友問。
「跟在台灣時差不多。」B答。
「差不多?」某朋友很疑惑。
「對啊!」B得意地說:「之前在台灣工作月薪四萬多,現在也差不多,只是換成人民幣。」
「那豈不是漲了四倍多?」朋友大吃一驚。
「不是去大陸工作的人都這樣嗎?」B笑笑。
那一陣子,去大陸當台幹成為一種潮流。
總時不時就聽說哪位朋友去當台幹、台商了。
〔5〕
B隨著在上海工作的時間越長,回台灣的次數越少。
偶而回來,還是會找大叔聊天吃飯。
話題還是繞著在上海工作的點滴(說著大陸經濟的飛快進步,工作壓力遽增.....),說著說著,話題就會轉到台灣的停滯不前,一副恨鐵不成鋼的姿態。
因為在上海置產成家,加上薪水成長不如預期,B不再搶著埋單。
B的抱怨,大叔也不是不明白,只是身為一介平民,對很多事,根本無能為力。
從B的談話中,大叔隱約知道—B的工作受到很多挑戰,不單單是大陸經濟結構的改變,B賴以為生的工作專業,經過這些年早就被當地人學光,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超越。
公司老闆越來越不覺得自己有需要花費這麼高的薪資聘請台幹,用能幹又更接地氣的在地人(即使支付一樣或更多的薪水),對公司的發展更好。
〔6〕
2020,毫無疑問,是天翻地覆的一年。
新冠肺炎幾乎影響了地球上的每個人,在沒發生大型戰爭的情況下,全球因covid-19的死亡人數居然超過一百萬。
早在回來過舊曆年時,察覺形勢不妙的B就把老婆跟小孩先留在台灣。
自己一拖再拖,直到老闆發火下了最後通牒,才在親朋好友的幫忙下,湊齊了相當數量的外科口罩,提心吊膽地隻身回大陸工作。
但受到疫情的影響,公司的生意不如預期。
工作不順利,每天回到家又是孤單一人,老婆小孩在的時候,偶而覺得他們很吵,真不在身邊了,才發現房子安靜到不像話。
因為防疫的需求,B幾乎沒有回台探視家人的可能(畢竟回來一趟就得隔離14天,年假全數用罄不提,老闆也不會同意這樣的休假方式),只能透過視訊電話,見見老婆跟小孩說上幾句話。
再這樣待下去值得嗎?B問自己。
雖然因為B爸是隨政府撥遷來台的職業軍人,從小在個人基本資料的籍貫欄上都會填上「浙江」,但真要說起自己的故鄉,當然就是台灣。
即使在大陸工作生活得再久,就算內地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於故鄉的認同,B沒有改變。
更別提,他自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大陸的職涯也就這樣了。
與老婆取得共識後,他便著手出脫在上海的房屋及汽車,為返回故鄉做準備。
〔7〕
這個時候,房子好賣嗎?偶然在微信上閒聊,大叔問。
話說,前一陣子才剛談妥,比我預期的價格要好,我還因此小賺了一筆呢!B挺得意。
房子賣了後,接下來要住哪裡呢?
反正離交屋還有一段時間,先去租間小房子暫住就行了,我打算過幾個月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好,再遞辭呈。B說。
回來打算做什麼呢?
暫時沒特別的打算,畢竟台灣的就業市場也沒多好,還好這幾年在大陸,不管是工作或是投資都有賺到些錢,回家後,再邊走邊看吧!雖然最後是這樣,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當初沒有到大陸發展,依台灣不振的態勢,我肯定會少賺不少.....。說著說著,B又精明地計算了起來。
你這樣應該也可以算是衣錦還鄉了吧!聽完他的計算,大叔說。
衣錦還鄉?你別開玩笑了,要是混得好,有誰想回來呢?哈哈!B貼上了個苦笑的圖案。
不管怎麼樣,回家就好。
(圖說:這個秋天,只能看看過往拍的照片用回憶去旅行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