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12 09:08:20selena

《羅密歐與茱麗葉》

五月10日晚七點半
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金枝演社《羅密歐與茱麗葉》

從上週的《泰特斯》到這週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我們見識到莎士比亞的灑狗血功力,殺來殺去,愛來愛去,私奔、強暴,甚至賣藥,當中愛恨情仇可直逼當今八點檔台灣霹靂火。莎士比亞可不是什麼高級知識份子的專利品,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衝著觀眾而來,在沒有電視的時代,想必這唯一娛樂要好賣,劇情曲折、有血有淚有感情可不能免。

金枝演社一向以草根趣味號召群眾,從各個根源拼湊來的台灣風情就是胡撇仔戲的真味。這次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除了國台語雙聲帶,適當的把文本台灣化,最大的驚喜是多了布袋戲、漫畫的cosplay扮裝氛圍。

最明顯的是羅密歐由膚白眼大的女生反串、留著金色小辮子、戴假睫毛、身穿英國貴族格子裝、腳踩運動布鞋,比李奧納多還要奶油---不,這已經不只是小生程度的粉嫩可口,觀眾根本一眼就認出他的反串身份。因此他在舞台上的任何動作:生氣、喜悅、狂奔、殺人、接吻,都多了一種只有舞台才能容下的「演出」誇張氣氛。台上台下共同承認這種美形幻覺,本地觀眾直接可以聯想到的根源除了cosply之外,應該還有傳統戲曲,甚至日本寶塚劇團。

位高權重的會長戴著支架出場,一半臉白一半臉黑,說起台詞來,有如苦海女神龍和黑白郎君合體;法官有螢光黃頭髮、同色假睫毛、卻圍了個神壇前才有的盤龍刺繡當圍裙;還有茱麗葉的螢光粉紅假髮、草莓錢包、小紅點洋裝。服裝上的誇張調性,正好符合了全劇的快節奏、重感情。觀眾之所以可以接受在一週內的一見鍾情、兇殺和死亡,而不大笑出聲嫌其荒誕無聊,就是因為演員的扮裝調性,讓我們清楚將其隔離現實,認為這是戲,一齣不在任何一個時空,僅存在在幻想與劇場的故事。

所以觀眾可以原諒演技的生澀,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場扮裝秀。戲可以在手勢裡、一眨一眨的睫毛上,卻絕不真心誠意、生死相許。不過在扮裝秀裡,看到口條自然,走劇場有如走灶腳,而能以賣藥郎的姿態冷眼看劇情的吳朋奉,還是忍不住要叫聲好。他的兩個角色:羅密歐慘死的好友Mercutio,和唯一沒有扮裝,以修道士裝扮出現,賣死藥給羅密歐的賣藥郎,皆指引出死亡的方向。這一人分飾兩角的安排無意中點到莎士比亞的初衷,死亡,似乎是一切的答案。吳朋奉也因此叫人印象深刻,如同鬼魂或上天派來的使者,漂浮於全劇之上。

不過這次的扮裝秀,仍然有點到為止的遺憾,也許是懾於莎翁的繁複台詞和文化轉換,總覺得收束的多、狂放的少,難免給人意猶未盡之感。下次把莎士比亞搬到野台玩玩看如何?小劇場也許對於金枝演社而言,仍然還是太文質彬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