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玉 川 茶 歌
你聽過和陸羽之《茶經》齊名的《玉川茶歌》嗎? 那是自號玉川子的盧仝,為答謝其好友孟諫議,寄贈他名貴新茶而寫的一首古詩,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
全詩可分為四段,從孟諫議派人送來珍貴茶餅說起,到自煎獨飲的過程,當中連傾七碗,一解胸中鬱結而致有飄然欲仙的感覺,最後以盡訴民間疾苦作結。整首詩寫來揮灑自如,起、承、轉、合,配搭得天衣無縫,而結構與用詞、白描和修飾,皆落得恰到好處。其中的第三段,是全詩的重點,也是盧仝發揮詩情洋溢之處。
首段六句,寫盧仝午睡中被拍門聲驚醒,原來好友孟諫議遣人送上三百片圓圓茶餅,密封兼加印,表示新茶之珍貴和孟諫議的誠意,盧仝開啟封包後睹物宛如見友,可見兩人交情非淺。第二段十句,寫茶的採摘與焙製,是幾經採茶人的辛苦,方能在春天之前抽得出金色嫩蕊,加以烘焙。這說明孟諫議贈他的確是珍品,而像這樣精製和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是天子王侯們才可以享受的,為何如今竟然落在這「山野人家」手裏? 看來這是拜「在朝」的孟諫議所賜,一句「何事便到山人家」,既有自嘲之意,也暗諷在朝高官的奢華。以上兩段,全是樸實的敘述,簡單的白描字句,不但讀來平易近人,更予人一份親切感。
第三段共十五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開首四句寫獨個兒悠然自處,關柴門、困斗室、無俗客、自煎茶 … 這是簡單純樸的精神生活之理想環境,只有在這環境中,才能擺脫那世俗煩囂。盧仝作為一個避世詩人,當然具有那淡泊坦率的胸襟,他一生愛茶,茶對他來說,不僅純是口腹之慾,茶! 似乎亦為他開創一片廣闊天地,而就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關注世情冷暖的心,才得以有所寄托。
盧仝獨個兒煎茶、吃茶,驟看似是淡泊、坦然,在他眼裡的「碧雲引風」與「白花浮光」,只是煎茶過程中的一種享受,但其內心卻未能平靜,當讀完詩之下半部,才得見其內心熾熱的一面。其描述茶傾七碗的文字,就最能展現其內心之「意難平」。七碗相連,宛如滾珠走馬,氣韻自然流暢,由外而內又再從裏到外,氣勢愈走愈勁、愈進愈美。「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 當第三碗進入其內心深處,搜索枯腸下卻只有文字五千卷,真使一眾文人平添無限感慨。第四碗是七碗中的轉捩處,有諸內而形於外,平生不快事,盡發為輕汗! 心中積鬱,汨汨然狂瀉,寫來輕易,筆力卻沉重。第五、六碗後,冰肌清骨通仙靈,到最後的第七碗,飲茶所帶來的快感直達巔峰,一言以蔽之 … 吃不得也! 此時挾兩腋清風兮飄飄欲仙,真有東坡的「浩浩乎憑虛御風,飄飄乎遺世獨立」的感覺。
第四段十句,承接著第三段酣暢飽滿之氣勢,「在野」詩人為民請命。其轉折處可謂天衣無縫,因為盧仝號玉川子更自擬為謫仙客,他藉著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感覺,欲乘清風返回蓬萊仙山,去問一問那些位列仙班的高人(高官),是否只懂得「司下土和隔風雨」,而不知人間(民間)疾苦 ? 他們可知下界(民間)億萬蒼生的死活 ? 盧仝希望「在朝」的孟諫議去問一問,究竟蒼生何時才可以蘇息。
附錄 : 趙維新之七律《茶 道》
無法重翻陸羽經,盧仝偏嗜早成名,猿猴攀摘針針嫩,僮侶盈筐葉葉青;
活水古泉稱虎跑,小爐新火話清明,琴書課罷烹佳茗,我亦何妨七椀傾。
相關瀏覽 :《月問》
http://mypaper.pchome.com.tw/cwah/post/132004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