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月 問
今夜迎月,明日中秋,為文以誌 :
四十年前(1969年),人類首次登陸月球,但在距今千年前的唐、宋,大部分人對那高高在上的月亮,仍是一無所知而有諸多猜想。古往今來,我國的文人墨客,見月亮的永恆運作(東起西落)及其形狀的不時轉變(朔虧望盈),再加上由來已久的美麗傳說,總會惹起遐思而進行創作,對月兒吟詠不絕,藉以抒發情懷。對月懷人與望月思親的作品,比比皆是,好像蘇軾明月幾時有的問天,李白花間一壺酒的邀月和張九齡海上生明月的相思等等佳作,皆傳誦千載,歷久彌新。
但八百年前的南宋詞人辛棄疾,他既不是對月懷人,也不是借月愁思,而是以馳騁的想像,配合散文式的句子,效屈原《天問》體裁,寫了一闕《月問》,調寄《木蘭花慢》,另闢蹊徑地對月兒發出一連串關切的慰問。
《木蘭花慢》 – 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瀚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繫,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闕新穎的問月詞,一開始即點題發問 : 「今夜的月亮,到遙遠的甚麼地方去呢 ?」由憐生愛,對月兒的去向,關懷甚殷。其後,隨即帶起下文七個令人感到疑惑的問題。
『是否在他方的另一處人間,明月會於東邊再出現? 月兒是否在那無邊無際的廣闊天外,被持續不斷的大風送走了? 皓月並無根蒂,是誰用繩索把它固定於高空? 又是誰人把嫦娥留困在月宮,而不嫁出去呢? 據說月亮運行要經海底,卻又無從稽考,這更使人感到憂愁了。因為月亮要經過海底,我怕月宮裏的玉宇瓊樓,被鯨魚撞毀。月宮中的蝦蟆(蟾蜍)懂游泳不奇,但為何玉兔也曉水性呢? 假如牠們都能安然無事,但為甚麼月亮自己卻從一輪圓月,逐漸變成一鉤彎月呢?』
整闕詞前後片各九句,皆圍繞著月亮的東起西落、月兒的盈圓虧缺和月之美麗傳說為題,巧妙地組織起來,再發揮浪漫想像,以新穎手法,用疑問語和猜想句,對月兒寄予關切慰問。全篇既富浪漫色彩,又能啟發讀者思想,在幾百年前,實為不可多得之成功創作。
相關瀏覽 :《后羿與嫦娥》
http://mypaper.pchome.com.tw/cwah/post/1295361935
(2.1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