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3 16:17:32

教育孩子學會感恩

2004年底,南京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一封署名為「一位辛酸的父親」的信。一位父親在信中控訴兒子對父母除了索取還是索取,從不體諒父母不說,為了多要錢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更有時下網上熱炒的浙江某高校研究生嫌家窮欲解除父子關係,放狂言要踩死老父等讓人心酸事件。有一個調查統計更是讓父母傷心:江蘇常州700戶家庭教育現狀調查:「最不喜歡的人父母占54.4%」。湖南人民廣播電台《我心中的爸爸媽媽》500份稿件中,表示對父母不滿的達到90%。上海90%的青少年對自己的父母不滿,70%的學生認為家長不瞭解自己,34%不喜歡自己的家。上海調查:對子女教育感到困惑的占86.4%,非常困惑、苦惱的占15%。北京市教科所對1242戶家庭調查,70%的孩子在家庭沒有得到較好的教育。據此,很多人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當代大學生是缺少感恩的一代。

現代大學生感恩之心仍在

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父母?筆者覺得關鍵在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從這個角度講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個好父母是一門學問,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學習一輩子的一門學問。

據《現代快報》報道,每年迎接完大一的新生,重慶工商大學就會給大一新生們上一堂生動的「算賬課」。這堂算賬課就是讓每位入學的新生,算一算自己每天的花費,同時也瞭解一下父母為這些花費所付出的艱辛。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每位大學生粗粗一算:一年要花費家裡1萬多元錢,有的高達兩萬元至3萬元。一些此前大手大腳一副無所謂的學生得知父母掙錢的艱辛,「算賬」之後禁不住失聲痛哭,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來自重慶工商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報道讓我們看到當代大學生真誠的淚水以及心靈深處一種美好感情的徹然甦醒。而這一切向我們展示出的是,當代大學生並不是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它讓我們看到,我們所缺少的是一種感恩教育。大學生仍只是一些大娃娃,他們並不能天生就真正弄明白一切事理,哪怕是「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樣樸素的情愫。而在當前,我們的教育卻基本上忽略了對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學校更注重的是對學生的政治理論教育和文化教育。

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同樣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松下幸之助在他的自傳中說道,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感恩,絕不是對父母之恩簡單的回報,它更是大學生的一種責任意識、自立及自尊意識,更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不僅僅是一種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個基本要素。從這個角度說,讓當代大學生真正擁有一顆感恩之心,同樣是大學教育的一個根本使命。當代大學生絕不是缺乏感恩的一代。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別把他們「教」成了不懂得感恩的一群人。我們不需要一代雖有知識但全無感情的大學生,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只能是歸咎於教育的失敗。一堂「算賬課」讓大學生們知道了父母的艱辛,懂得了感恩。但我們更願意說,這堂「算賬課」更是上給我們的大學教育的。

家教、學校和社會難辭其咎

南大哲學系科學哲學教研室主任蕭玲博導從三個層面分析了辛酸父親來信背後隱藏的中國教育問題。首先,為人父母者要從信件的一些細節中悟出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孩子。中國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太愛包辦,正是他們毫無原則的溺愛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且獨立意識很差的孩子。

其次,父母教育這一環脫節後,中小學教育也沒能跟上,因為他們在高考指揮棒的魔力下成為惟分數論的忠實執行者,這使孩子們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高校則又以科研成果和論文發表的數量作為衡量尺度,德育老師不但數量少,還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育人變得微不足道了,大學生幾乎進入了情感疏導的荒漠了。第三,東西方在育子觀念的差異或許也是辛酸父親悲劇的原因之一,中國的學校和社會又沒有給大學生提供養活自己足夠便利的機會,如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這就使得中國的大學生獨立意識普遍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