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8 23:44:49yiyi

流浪去哪裡都好!/楊茂秀

流浪去哪裡都好!

文/楊茂秀(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編按:

  流浪,給人什麼養分?流浪經驗,如何使人更完整?流浪是一個人勇氣、能力的經歷,不被性別、年齡與身分限制。我們必須捨得自己或孩子花時間去流浪,走出熟悉,然後成為一個新的人…… 



  蘇斯博士在牛津大學念博士的時候,研究古典詩學,課雖然好,難免無聊。上課時,只要書籍、筆記有空白的地方,他就塗鴉。他的同學,也是後來他的太太,看他如此,覺得可惜,所以第二年註冊前,就跟蘇斯說:「你真的還要再來牛津,一直塗鴉下去嗎?我想,你不如把註冊費拿去旅行,好好看看歐洲,把歐洲文化注入血液裡。」蘇斯果真去歐洲闖蕩了一年。



  回到美國,蘇斯雖然沒有得到博士學位,可是後來他的作品進入英語世界每一個閱讀的家庭,影響力不是任何一個博士能夠趕上的。蘇斯不死讀書,他把全身浸泡在文化裡,閱讀大地、閱讀人,人與自然就是他的圖書館。也因為這樣,成就了創作不需要靈感,幽默卻又絕不帶教訓的文化傳承者。



  我想,蘇斯博士的成就,跟那年流浪歐洲的決定非常有關係。「聖人無常師」,就是向一切、任何人學到想學的本事;這種本事得建基在自主學習上,從小就開始。如果去看《頑童流浪記》與《湯姆歷險記》,我們就能體悟其中道理。



流浪創造真體驗



  有一次演講,有個媽媽問我:「楊教授,請告訴我如何培養像你這樣幽默、自在的人?」當時,我有點開玩笑說:「我媽媽在我九歲就過世了。」她假裝生氣的說:「你是說,快樂的小孩,來自無父無母的家庭嗎?」為了讓她懷疑的心得到安慰,我說了親身經歷……



  小學五年級時,有段時間,家人不住在一起,我獨自在大哥農場的宿舍裡生活。有一天,鄰居黃媽媽大概由於好奇,來看我。她打開飯鍋,發現飯長黴了,有黃、有綠的,好可怕。她用筷子翻一翻,裡面有橄欖、花生米,還有豆腐。她說:「茂秀,這是餿掉的稀飯,你是腎虧嗎?」(在臺灣,吃橄欖稀飯,可能有治療腎虧作用吧!)我說:「哪有!我只是把沒吃掉的橄欖丟到鍋裡去煮。我想,鹹鹹、酸酸的,一定好吃。」她把鍋蓋蓋上,流著眼淚走出去。



  從那時候開始,我到村莊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會有人問:「茂秀,你吃飽了嗎?」那時起,我經常出入別人家的廚房與餐廳,不愁餓肚子。你看,我的母親、家人不在,社會關懷就來填補這個空隙。我也因此嘗遍了村中各家的菜色。



  大約國一的年紀,我們家人又住在一起了。有一天,我沒有告訴任何人,就獨自走到壽豐去找同學。然後,從壽豐到鳳林,從鳳林到光復、玉里、富里,我拜訪同學,去參觀和玩樂。過了一個禮拜或十天,才回家。回到家,家人也沒問我去哪裡,只是問:「吃飽了嗎?」



  回想起來,那次決定出遊與回家都是自主的。走到腳痛、流汗、飢餓,好像都不在記憶中。記憶中,只有我的發現:到過的家庭都熱切招待我,同學的父母把我當成他們的孩子看待。這讓我懂了「愛屋及烏」及「四海之內皆兄弟」這類書上的語句。



流浪讓學習自主



  小說或故事裡,把「流浪」總是說得很遙遠。可是,對家庭、小孩來說,其實,只要脫離一般日常管控,能夠自己作主去玩,就成了一種流浪。小時候,我常跟阿美族的鄰居,騎牛去野地玩一整天。當時,在南華村街上,如果坐下來,可以看見二三十隻牛背上都有小孩,清晨走向木瓜溪去。到了河邊野地,我們放了牛,就開始玩。去的時候,牛跟人都是餓的;黃昏時,牛吃草吃飽了,我們打野食也飽了;許多植物、鳥、蛇,都是那時候認識的。那裡沒有老師,卻有精采的學習。



  一個美國教育家主張把學校拿掉,他認為學校其實是知識與智慧的監獄。他的主張起於小時候被送進幼稚園的經驗:每天不是坐在地板聽老師說話,就是服從老師指示做各種學習的行為。有一天,他不小心尿褲子,老師要他回家換褲子。走出學校,回家沿途,他看到好多沒有上幼稚園的小孩,有人爬樹,有人追蝴蝶,有人玩沙,過得好快樂,也學到很多東西。從此,他上學第一件事,就是尿褲子,然後就可以回家。



流浪為人開窗



  現在是一個旅遊興盛的時代,我是說,真正了解人的生活可以像樹,定在一個點那樣好好的活;也可以像鳥、昆蟲,在一個區域好好的活;也可以像鯨魚、海豚或其他生物,沒有家,只有活動領域。過去人類社會發展出各種機構,從家庭、學校,到社會上的各種組織,那些都很好,很重要。可是,如果能夠將組織的牆,多挖幾個洞,多開幾扇窗,讓人出入,也許人會快樂一點。



  俄國共產主義的理論大師恩格斯的祖父,發現小恩格斯不喜歡從門出入,老是愛爬窗進出。如果你是恩格斯的祖父,會怎麼做?這位偉大思想家的祖父不但不阻止小孩爬窗,相反的,他在窗下擺張凳子,讓小孩更安全、更快樂的出入窗戶。



  流浪,也許是孩子的權利,是個人的權利,父母或社會其實有責任來提供流浪與破格的機會。人類文化裡,常有格子,格子裡有很多規矩,而流浪是一種破格、一種創造,它不只需要鼓勵,更要有溫馨的社會條件,流浪才得以突破時間跟空間限制,開放人們的心。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04/04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