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4 20:24:45yiyi

低碳生活的魅力

欄名】專題報導:低碳生活的魅力

【主標】省電救地球

【引言】經濟部能源局曾估算過,當「每人每天省1度電」,全國每年約可節省84億度電,相當於2.3座林口火力發電廠年發電量,並可減少580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更相當於打造34座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作者】林振芳

溫室效應所引起氣候變化,已成為二○○七年國際間最熱門的話題,聯合國主導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簡稱 IPCC)數千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家,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做出最新研究評估報告,報告中說,目前的地表溫度比工業革命前平均上升了0.79度,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二八%,而且在未來,還將呈現更快速的增溫趨勢。

地球持續變暖的特徵是氣候變化,由此引發的南北極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和乾旱、暴雨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甚至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積極防治措施,在二一○○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目前增加l℃至3.5℃,海平面將上升十五至九十五公分。

地球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包括地球、海洋與人類的經濟、社會及全球氣候,將有深遠而不可知之影響,更可能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臺灣近年來年的強颱豪雨造成市區淹水、沿海海水倒灌不退、山區山洪暴發土石流等天災的親身經歷,也已印證劇烈的氣候變化對生命財產形成威脅的嚴重性。



【小標】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台灣過去十五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一倍,成長率高居全球之冠;個人

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球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澳洲,達到十一點九公噸,

是全球個人平均排放量的三倍。這些驚人的數據,起因於臺灣自有能源貧乏,有九八%必須仰賴進口,而產業的結構,又以以耗能的能源密集工業為主。

二○○六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256.4百萬公噸、占世界比例約○.九六%、居國際第二十二位(資料來源:IEA/OECD,2006),其中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占五十.七%、住商部門十八.二%、運輸部門十五.二%、能源部門六.六%、商業部門六.二%、農林漁牧一.二 ,而且近十年來全國最終能源消費成長率平均達五.六%,因此國人必須正視,溫室氣體減量,將成為未來臺灣經濟及整體國家永續發展的重大挑戰之一。

面對二氧化碳減量的趨勢,臺灣也不能只考慮到對社會、經濟與能源耗用面向的衝擊,而忽略它的目的是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氣候變遷對全體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因此,建構「低碳經濟發展社會」將成為趨勢,以及是決定國家和城市永續的指標,各行各業乃至個人在面對可能遭受嚴厲衝擊時,應需設法及早因應,以遏止二氧化碳排持續成長,立即可行方式就是儘速邁入低碳社會,全民走向低碳生活。



【小標】台灣人,準備好了嗎?

在臺灣的你我,已經準備好要躍入「低碳趨勢」的潮流了嗎?

有人在「低碳趨勢」指出,「低碳社會趨勢」不僅是「社會轉型的契機,也是未來臺灣經濟的趨勢」,因未來企業界必須搭配與國家的低碳能源政策、進行產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綠色生產的流程,才能讓產品拿到低碳或綠色環保的認證而可行銷全球。

「低碳社會」包括了「生活上選擇節能電子產品、低能耗交通工具,就連住宅、辦公場所與工廠的建築都需符合節能、環保、可再利用功能,國土規劃也要有氣候調節與土地復育的策略…」,未來才有機會以「低碳政策」和國外一較優劣。

隨著經濟成長、國民所得增加與生活品質提升,每個家庭基本家電種類增多,如電腦、除濕機、乾衣機、視聽電器及空調冷氣等,導致每到夏季尖峰用電就屢創新高。以家庭用電量區分來看:夏季月份冷氣占四一%、照明占一八%、冰箱音響電視等主要家電占四一%,非夏季月份冷氣占六%、照明占三五%、主要家電則占五九%。

依二○○四年台電公司及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指出,國內住宅部門家庭用戶約1,005萬戶,電力消費395.9億度,占全國總電力消耗2,061億度之一九.二%。以當年度臺灣地區2,269.8萬人計,每人年平均耗電量達1,744度電,如平均每度電約2.53元計,則占了不少家庭的日常開支。

如果將台灣人所耗用電量乘以1度電等於排放二氧化碳0.625公斤,則每人每年光家庭日常生活用電排放二氧化碳就達1,090公斤,更不用說加進學校、辦公室、上班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所分擔的排放量。





【小標】小事情與大氣候

我們是如此依賴能源,但對於能源的使用往往不是很在意,常常以為只要按下開關、插上插座,電隨開即來、隨插即有;加油站遍佈大小城鄉,汽機車可隨處加油馳騁街頭,只有電費單來時或看到加油收據,才心疼油電費又要多繳些,可曾想過:這些油電費並未真正反應化石燃料轉換為可使用能源的成本,像是空氣污染、環境破壞,甚至是我們的健康。

至於個人如何過低碳生活?千萬不要以為一個人或小團體的力量小,因為數據會證明,只要全民做小事就能改變大氣候!

電腦 例如個人電腦主機加顯示器,每小時耗電功率約370瓦(W),電腦如果維持待機狀態,耗電功率仍有35.6瓦(W),如果晚上睡覺時關掉電源十五個小時就能省下近76度電,ㄧ個月就能省下787元的電費,換算後每個月將可減少約108.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冷氣機 家裡冷氣機選購EER值越高的冷氣機就會越省電,通常EER值每提高0.1,就可省下約四%的冷氣機用電,還有溫度設定每提高1℃可省電六%,溫度以設定在26~28 ℃為宜,搭配電風扇,可使冷氣溫度更均勻分佈在室內,減輕冷氣壓縮機負荷和省電。

電燈 一盞60瓦的傳統白熾燈泡點一小時,就會排放出0.0375公斤的二氧化碳,選用有「節能標章」之電子省電型日光燈及省電燈管(泡),較傳統白熾燈省電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六○%以上。

冰箱 另外冰箱不要放在發熱器具旁邊(如烤箱、瓦斯爐),或太陽照得到的地方,因為當冰箱周圍溫度提高10℃時,冰箱耗電量就會增加一○~二○%,再者冰箱背面與牆壁要保持十公分以上的距離,以保持較佳的散熱效果,達到較好的運轉效率。

交通工具 另根據交通部估計,如果開車或騎車的通勤族每個月只要選擇一天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全國每年就能節省1.4億公升汽油,減少約31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就相當擁有780座大安森林公園。

經濟部能源局曾估算過,當「每人每天省1度電」,全國每年約可節省84億度電,相當於2.3座林口火力發電廠年發電量,並可減少580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更相當於打造34座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小標】店頭家請注意!

走過許多商業店家和百貨賣場,強烈的冷氣陣陣襲人而來,這樣任由冷氣外洩,等於加速消耗有限能源,不但增加經營成本,更違反節約能源的世界潮流。倘若我們能注意並改善這些細節,像是出入口玻璃門上方加裝氣簾,若以15坪的店面為例,加裝自動門可有效避免約七○~九○%冷氣外洩,店內冷氣只再要調高1℃,再加上開放空調的店面全數加裝自動門,就可節能五二%的空調耗電,每年夏季可約省一萬元電費。

經濟部能源局根據一項委外調查資料顯示發現,全台約有廿六萬家商店日日「敝開大門」做生意,任憑冷氣外洩,如果這些商店都做到冷氣調高1℃、冷氣不外洩,光是一個夏季就可以節省25億度電,可供澎湖使用七年半!

譬如在二○○五年,台北市環保局舉辦百貨業省能大挑戰活動,得到節能傑出獎的十七家百貨業者,共省下110.3萬度的電力,以台灣地區每發1度電產生0.625公斤二氧化碳推算,約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689公噸,相當於打造1.7座大安森林公園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像香港環保團體也呼籲香港商家,能夠在晚間十一點之後,關掉霓虹燈,並且建議特區政府,要立法管制廣告燈光的強度,以節省能源,並減少光害。而另一個環保組織「地球之友」也指出,香港的公共照明系統,還有很大的節約空間,一棟大樓如果管理得宜,每年可以省下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港幣的電費。



【小標】能源黑洞:上班族

台灣人勤奮工作是世界有名的,根據二○○二年IMD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研究指出,上班族平均一周工作四十八小時,一年上班時數更長達2,282個小時,工作時間名列當時世界第一。正因為工作占了大部分的人1/3的時間,上班族無形中也成了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能源黑洞,尤其是在都會區辦公大樓上班的龐大上班族群。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空調與照明仍是大樓用電的大宗,空調四一%、照明四○%,而其他設備則占了約一九%的用電量,因此,辦公室在不影響冷房的情況下,適度提高空調冰水機冰水出口溫度,每提高冰水出口溫度1℃,約可減少冰水主機耗電量二%。

春季冬季外氣溫度低時,辦公室應降低冷卻水塔冷卻水設定溫度,每降低冷卻水設定溫度1℃,可節省冰水主機耗電量二%。在下班前半小時關掉冰水主機,利用冰水循環泵繼續運轉即可。晚間若有少數單位加班,應關閉部份冰水主機,以節約能源。

影印機一不用時(尤其午休時間)可轉換到節電裝置上,可節省用電六○%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排放量。傳真機、個人電腦和電腦終端機一不要為了節省30~60秒熱機時間整天都開著,中午休息時可關掉以減少待機耗電。

採取責任區制,同仁最後一位離開辦公室時(尤其假日前),負責檢查並關閉各種電源,諸如電燈、電腦、影印機、電開飲機、空調開關等,以確保機關用電安全。另低樓層可走樓梯省電外還可消耗午餐的卡路里,兼做體內環保。







【小標】各級學校.目標電費零成長

以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數字,二○○五年全國的學校用電量高達30.6億度,占全國全年總消費電力用電量的一.四%,而且用電比重仍逐年攀升中,這代表什麼意思呢?表示大專院校為了因應改制為大學的需要,許多學校紛紛增設系所、擴建教學大樓與增加實驗設備,而為進一步提升教學品質與服務水準,更陸續大量增設教室及宿舍空調設備,近三年各級學校用電成長率為六.四%,遠超過同期全國用電量成長率四.六%。

以學校節能輔導案例統計顯示,若落實電力、照明、空調、事務設備等方面節能改善,平均約有一五~二○ %之節能潛力。加強各級學校節約能源推廣及教育宣導,教育部過去在節能、節水、減廢等環境保護的學校教育有相當成效,尤其推動垃圾減量更有傲人成果,近年來,把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當成減緩地球暖化的環境教育重要議題,將是未來三到六年的環境教育主軸。

各校擬定推動能源教育計畫、實施融入式教學、研究編訂能源教育教案、建置綠色學校網站、舉辦節能藝文競賽等,已實際提升學生能源素養,如此可落實全民節約能源共識。又如教育部透過「綠色學校夥伴網絡」,補助約兩千九百多所中小學,與「永續校園」六年來補助四百一十三所中小學等,兩大計畫相繼推動有成,以補助引導許多中小學研發太陽能路燈、風力發電設施、生態水池、有廢水處理回收功能的人工濕地、校園樹葉堆肥與垃圾堆肥,不僅節約能源,而且再生能源,這些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有效作法。因此教育部努力宣導節能運動,希望二○○八年的電費「零成長」,並逐漸將低用電量。



【小標】省電效益.最優先考量

我們居住在能源無法自己自足的台灣,浪費能源的情況更勝於西方國家,從居家裝潢迷戀要開大片落地窗,到辦公大樓興建時崇尚玻璃帷幕,殊不知「開大窗等於漏大財」,反而會讓室內冷氣或空調要開得更強!

家庭中常用的電器用品在選購及使用時也常犯許多迷思,例如重外觀不重效能,更常忘了要以省電效益做考量;學校、商用或廠辦等大型機關、場所,許多器材或設備保養維護欠佳,或是礙於經費放任其老舊,耗油耗電所流失的金錢,可能足以更新設備了,種種錯誤的觀念與迷思不勝枚舉。

因此,「節能減碳.救地球」要從個人、學校、企業、政府等等齊心凝聚共識,用行動來落實。個人對自己的節能行為必須負責,學校及老師、政府等則應廣為宣導省油省電的重要,例如隨手關燈、多步行、多共乘、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尤其在選購或更新電器用品時,以挑選節能的燈具、冷氣、電冰箱等為主要考量,舉省電燈泡為例,其耗用的能源只有十五年前的四分之一。

節約能源,非但不是割捨或犧牲,而是以更有智慧的方法使用最新技術,也依然能夠過著低碳又富足的生活。



*作者任職於綠色資源基金會



想要算一算自己每個月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網址http://60.249.203.70/index.html

讀者如需更深入地了解地球暖化問題,可以參考經濟部能源局、經濟部工業局、行政院環保署、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教育部、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網站,以及《節能省電救地球(新自然主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