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7 22:02:02yiyi

說故事的人/文‧採訪/黃瀚瑩

說故事的人

唐麗芳創立「雲林故事人」協會,以故事為犁,希望自己播撒的種子成長茁壯,成為智慧綠洲

文‧採訪/黃瀚瑩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到世界,故事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透過故事人這座橋樑,把人與人之間的過去、現在、未來緊緊相繫。」這是「雲林故事人」協會網站上的一句話,更是創辦人唐麗芳的理想與堅持。近十年來,「雲林故事人」協會志工的腳步踏遍鄉鎮圖書館、偏遠地區中小學,這群快樂的農夫以故事為犁,默默耕耘,希望播撒的種子持續成長茁壯,有朝一日形成智慧綠洲。

唐麗芳出生於雲林農家,從小跟著大人播種、除草、收穫,體驗身為農夫的個中辛苦,而在阿嬤的一則則老故事中,更學會許多人生道理。年幼因家境清苦,她無法就讀心目中的理想學校,父親則說:「女孩子終究要嫁人,書讀再多也沒用。你想要讀書,就得自己想辦法。」刻苦的生活並沒有讓喜歡學習的唐麗芳氣餒,反而造就出堅強的性格與擇善固執的特質。唐麗芳靠著自己的努力赴美深造,在國外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期間,她對當時從事的預防醫學研究,對人類日後的貢獻產生質疑,覺得這份研究工作像在「補破網」,治標卻不治本。經過一番思索,最後唐麗芳認為「教育」才是最根本的預防,在教育過程中,若能學習如何思考及擁有健康的身心,即可減少許多身心靈的病痛。一九九七年,唐麗芳決定與家人返台,實現出國前許下的願望,就是「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履行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應有的責任」。

唐麗芳喜歡說故事給女兒聽,孩子到幼稚園轉述感動她的故事,讓其他小朋友非常羨慕,希望也能聽到「唐老師」說故事。唐麗芳的「故事人」生涯就此開始,孩子上了小學,她也自告奮勇,利用早自習時間到學校說故事,隔壁班的孩子耳聞有故事可聽,忍不住也跑過來。唐麗芳在這群孩子的眼神中看到了快樂,發現故事能引發孩子思考,甚至提昇他們對學習的自主性,就像一顆好吃又神奇的糖果。唐麗芳忍不住想:「若更多孩子的爸媽也來學校說故事,就有更多孩子可以享受聽故事的快樂,不是很棒嗎?」

「想要什麼樣的文化,就得自己動手營造,」唐麗芳說,「喚山山不來,我去。」一九九八年,唐麗芳與一群關心教育的媽媽們成立「樂耕讀書會」,共同討論、關心自己和家人的成長。唐麗芳與讀書會的夥伴還到外縣市聽演講,參觀繪本館,參訪後兩人討論:「不是很多人能像我們一樣,搭火車到台北、台中上課,如果我們能把老師邀請到雲林,就有更多人可以學習。」這個想法就在讀書會中漾開,回響非常熱烈,有人拿出私房錢,有人協助散播訊息。讀書會的夥伴拿著簡陋的計畫書,在雲林街頭募款,意外募得了較原本目標更多的錢,辦理了第一場培訓課程。邀請專家到雲林演講,借用小學的傳真機接受報名,預定兩百人卻有近五百人報名。這也讓唐麗芳無意中發現地方的家長、老師對文化環境的渴望與需求。

培訓完畢的志工迫不及待地到文化局圖書館與社區書店,自告奮勇希望能舉辦說故事活動,雖然借到場地,卻沒有任何資源,宣傳、製作海報……凡事都得靠自己。結果活動當天,參加的人數卻少得可憐。有些志工難免灰心,但唐麗芳反問大家:「為什麼我們要說故事?不是為了獲得別人肯定,而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雲林故事人」的夥伴們「自力更生」,找資源、提計畫,舉辦更多志工培訓課程,至今已有數百位父母、老師接受過培訓。「雲林故事人」協會不只說故事,也邀請大家一起寫出自己的故事,無論老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作家,完成自製的繪本,說自己的故事。

唐麗芳相信,說故事就像在送禮,在她的心中,一則則故事好比仙女的魔杖,能揮灑出神奇的魔法。據說許多國家的原住民,族人常在晚上圍著營火而坐,部落長老透過敘說故事的方式,把故事中承載的古老智慧傳承給下一代,進而讓年輕人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將來可以做什麼。此外,許多國家也以說故事協助身心受害(如遭逢家暴或戰爭)的孩子走出陰影。

「同樣一個故事,讓三十個小朋友聽,可能有十種以上不同的感想,」唐麗芳說。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她總是鼓勵孩子勇於討論、表達,希望孩子透過思索去整合自己所知,進而想像「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思考不一定會得到答案,但卻能發現方向,」唐麗芳說。她也認為,一個好的故事,除了能協助聽故事的人得到許多隱喻的啟示外,說故事的人與聽眾互動的過程中,也能回溯、分享、整合自己的經歷,進而學會如何尊重別人,如同馬克吐溫所言:「如果沒有故事,人們就不會思考。」

為了個人的獨立自主性及協會運作的經費困難,唐麗芳每年都會回到美國的醫院「打工」數個月,「雲林故事人」協會的辦公室至今仍是她家中的一張書桌,也沒有多餘的經費聘請專員處理會務。唐麗芳與協會的夥伴們雖然辛苦,但覺得很快樂。同時,他們也希望這份發自內心的愛,能從自己的家庭、學校、社區出發,還可以擴散到國家,甚至世界上的每個角落。他們深信:「桃花源不在遙遠的天邊,而是在你我腳下的這塊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