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風
在東吳大學遇見楊風!!!
別誤會
看下去你就懂了.......
--------------------------------
又一個星期了
喜歡星期五, 沒有為甚麼
也許可以到東吳大學聽曼娟老師的課
還有看東吳大學的好山好水
也許這是我喜歡星期五的原因吧.......
呵呵
到東吳那麼多次也從來沒走進他們的書店
踏入書店走到底
沒想到竟然看見令我驚訝的書!!
找了好久, 哈! 真是不期而遇欸
感謝老天爺~~
我個性詭異,
不喜歡輕鬆的從網路購書或者從甚麼書都有的誠品買書
喜歡那種眾裡尋"書"千百度的感覺
沒想到那"書"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本書不可以隨便看
要找個時間然後買一些手工餅乾和咖啡
然後播放音樂
然後安靜的看完
我在秋天來到台灣
一個充滿詩意的季節
而這本書叫做《那年的秋天》
光聽名字就很吸引人
恨不得蹺課一天然後一口氣把他看完
楊風啊~~~
您怎麼不出一本散文
好讓我可以用片段時間停停走走的看完
出一本好看的小說
我看小說的時間可是不可以切斷的啊
一旦開始就不可以停下........
也罷...........反正我不是沒有因為為了看書而蹺課的
那年的秋天.......春天.....夏天.....冬天...........
那年的秋天我在幹嘛.......忘了....總比記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楊風簡介:
詩人楊風,台中縣清水人,1943年出生,是哲學家,也是佛學家。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講授《三論宗哲學》、《天台宗哲學》、《中國禪宗史》、《印度哲學史》、《禪史與禪思》、《禪思與禪詩》等課程。著有《佛教思想新論》、《當代佛教思想展望》、《當代學人談佛教》、《禪史與禪思》、《禪思與禪詩》、《佛教思想發展史》、《印度哲學史》、《龍樹與中觀哲學》、《惠能》、《吉藏》、《水月小札》、《六祖壇經-中國歷代經典寶庫21x021》、《天女散花》、《生活禪-心的經典》等佛學著作。近年來,更專研台灣同性戀佛教徒與佛教生態學。其所著《愛與信仰》,是華人世界第一部研究台灣同性戀佛教徒的專書。
晚年,楊風突然詩興大發,寫詩寫個不停,也致力於小說的寫作,均有相當成就。楊風寫詩,出道非常早,是笠詩社同仁,亦是台灣現代詩人協會會員。擔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教授,全力撰寫哲學及佛學方面的學術著作,其所得豐碩成果,自不在話下,這期間,其寫詩工作雖稍減,但仍不停止創作。
楊風,最值得稱道且可貴的地方,是其非常坦誠,與當年法國傅科一樣,勇敢出櫃,還其本來面目,這不是禪宗所欲追求鵠的嗎?楊風本人主修佛教,其身體力行,行人所不敢之勇氣,觀今當代之學者,誠不可多得。
傅科享年五十八歲(1926-1984),楊風今年六十三歲(1943-),在世較諸傅科為長。兩人同為哲學家及教授。但楊風比他頭銜多,又多加詩人及小說家封號。稱楊風是詩人哲學家、詩人小說家,或哲學家詩人、小說家詩人,均無不可。
晚年,楊風走入詩美學,發揮與生俱來之藝術精神及審美興趣,這與傅科一樣,晚年亦走進審美主義的行伍,提倡生存美學。哲學與詩的對峙,史上迭有爭議,自柏拉圖起,就有好幾波的動盪。但在楊風的身上,或趙教授天儀、傅科的身上,均不致有裂解的現象,都能調和得很好,趙教授天儀在他的《美學與批評》一書中所錄《詩與哲學》一文末,有兩句話:
哲學家而兼詩人是危險的!
詩人而兼哲學家是危險的嗎?
這樣的驚歎句及問句,或許可適用於一般哲學家、詩人,但不適用於楊風、趙教授天儀、傅科的身上,可改為:
哲學家而兼詩人是不危險的。
詩人而兼哲學家也是不危險的。
後現代主義,無論倫理學、宗教學,大多傾向以美學或藝術為基礎行之。蓋無後者,倫理或宗教之實踐,易流為偽行。美學或藝術,乃人追求對自己的關係,對自己能和諧、平衡,才能影響他人、社會、國家,及於全世界、宇宙的安定。
資料來源:
楊風是何許人也
看妳的簡介才知曉
原來如此
幸會性會
這樣的相遇很讓人傾心唷
相信妳永遠忘不了
秋天,又多了一個故事
這本書慢慢看把情緒延續到秋天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aiirr55/3/1250130988/20050812132910
推薦楊風的第一本詩集《白櫻樹下》
某天它在某個書架角落召喚妳時
希望你會把它擁入懷裡
性會為幸會之誤
請別誤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