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國債限危機及主權信評降級風波之後,傳統避險工具黃金的國際價格直逼每英兩2,000美元大關:乃有人狂熱高舉2012年必然突破2,500美元,甚至還有繼續向上的空間;但理性的論斷則認為,這是黃金泡沫爆裂的臨界時刻,不可以再追高了。
從黃金在全世界市場的存量與流量來看,目前供需數量並未見有過度失衡狀況,只是分配不夠均勻。全球既有的黃金儲存總量30,562.5公噸,最大的15個持金國家掌有84.9%或25,945.6公噸,歐盟27國合計持有10,792.6公噸,占35.3%,就單一國家計算,全球第一大持金國美國,計有8,965.6公噸占全球29.35%,幾近三分之一,第二大國是德國的3,749.9公噸,占12.3%,約八分之一,第三是全球中央銀行的國際貨幣基金(IMF),計有3,101.3公噸,占10.15%,台灣目前共持有466.8公噸,占全球1.53%,名列全球第13名,算得是世界黃金大國之一。目前最受世界矚目的大量購買黃金國家是印度與中國,兩者共持有349.1公噸,但還不到台灣的74.8%。
就黃金持有形態看,以珠寶飾物型態存在者最大宗占總流通量的52%,各國央行持作外匯資產者占18%,民間理財投資者占16%,科技產業用占12%,其他占2%。其中,珠寶飾物型態的黃金持有量,對整體黃金市場,一向只具「希望驅力」的夢幻價值,幾乎毫無「交易驅力」的真實市場動能,比較像是市場變遷的定海針,不是轉動市場起落的引擎。會在市場上造成風波浪惡的,是理財投資與央行的部分,兩者合計34%,其進出變動與投注交易移轉,是掀攪今天世界金市泡沫的主要製造機。
在流量變化上,自2005年來,全球黃金生產量,每年維持在2,518公噸的穩定水準,主要產金大國依序是南非、澳洲、俄羅斯及中國,倒是中南美洲與非洲又有新金礦發現,注入新生產動能。這些產量大體已足可充分滿足真實市場的新生需求。
另從黃金市場價格行為看,1968年金本位終結時,美元與黃金價格正式脫鉤之前,官定價格每一英兩36美元,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機,黃金成為重要避險工具之一,在第二次能源危機翌年,價位攀升到歷史最高點的每英兩850美元,短暫觸頂之後旋即回降到400美元之上下價位,持續長達27年之久,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發生,再度成為替代美元美債的避險工具,也成為當前追高炒作的重點標的。因為分析專家利用2010年固定幣值回溯推計1981年850美元的名目高峰價,應是2010年幣值的2,395美元,乃有人據以直斷這一波黃金浪潮至少可以衝抵每英兩2,500美元的新高點。
但是,參酌的全球GDP成長幅度、世界貿易加權平均的美元價格指數,以至道瓊工業指數等世界主要股市行情變動比率,今天國際黃金的真實價格,還是不應該超過每英兩450美元的水準,即使加計實物經濟市場之現實供給需求情勢,頂多超過750美元的高限價格。
這反映的是,今天每英兩直逼1,900美元的黃金價位,已具極度泡沫性,其能維持,無非是來自於世界股市、債市脫逃資金的移轉尋租,以及對美元美債價值的短期失寵效應。相信這種夢幻的虛擬危機感,不出三兩個月,世界黃金價格勢必要重回基本面。
從財富工具效益、市場數量與價格的理性看,無一不顯示,世界黃金泡沫不大可能持續。建議所有夢幻追高的投資人,務須保有高度的絕對驟降風險準備。
(作者是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