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8 15:46:47翠玨軒

向古代帝王學管理智慧

 

向古代帝王學管理智慧

中國千方百計地向西方學習管理的技巧,他們對事情的管理確實是比較細緻的,但說到領導力,西方應該多向中國學習;如果在管理的過程中,僅關注事物而不關注人性,那就本末倒置了;所謂人的自立,講的是一種關係,在組織裡面都有一定的規範,人必須學會在組織裡面有效地利用組織的規則來靈活自己的自立,來放大自己的自立。

一直有一個觀點,在西方的領導力著作裡面,有兩本書我特別喜歡,一本是《僕人:來自修道院的領導力準則》,另一本就是《耶穌:最偉大的CEO》。在西方流行的一種領導力哲學就是,他可能引用了一些基督教的原則,他強調“領導就是服務”的概念。但是,國內的很多人喜歡讀帝王的傳記。其實,我倒不願意把企業家和帝王聯繫起來,但是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希望從帝王的管理對王朝的影響這個角度來對中國企業家提供一些歷史上的幫助,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的共同點有個:

他們都要管理一個組織,都希望這個組織能夠基業長青、活得更久

企業家是一個創業者,開國帝王也是王朝的開創者,他們都要崛起,都要實理想都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組織

一個王朝最關鍵的核心能力,就是能否找到一個好的繼承者

一個王朝既要面臨周邊的形勢,更要面對不確定的老百姓

一個王朝最關鍵的核心能力,就是能否找到一個好的繼承者。假設秦始皇的繼承者是扶蘇會是怎麼樣?假設漢武帝的長子如果繼承了他的皇位,那麼西漢王朝是不是更輝煌。同樣,我們看一個民營企業家是不是成功,不僅要看他在位時是怎麼樣,而且要看他離開了以後,是不是後來的繼承者會做得更好,所以繼承者的選擇對企業的影響是很大的。帝王的核心能力是要找到一個好的繼承人,企業也是一樣,不管你有強大的技術也好、資金實力也好,如果你的繼承人沒選好,你花五十年的功夫建立起來的基業,他一朝就玩兒完了

一個王朝既要面臨周邊的形勢,更要面對不確定的老百姓。一個企業更是要活在競爭的環境中,要和各種人打交道,尤其是要和顧客打交道,顧客是支撐你的根本,如果你不能滿足顧客的要求,就像王朝如果不能在環境中處得很融合了,那這個王朝可能很快就被滅掉了,所以不能只注重內部管理,還要處理好外部環境。就像一個企業如果內部管理得很好,但是經營不到位,那就麻煩了。一個帝王可能看著很風光,他們的權力很大,可以置人生死,無論是唐太宗也好,還是漢武帝也好,在很多關鍵的場合,他還是知道妥協的,為了維護邊界的穩定,不能只靠打仗,還需要與環境妥協,要去適應環境,一個企業最強大的能力是去適應環境,如果不能適應環境,那就只能離開。

帝王思想在管理中的利弊

利有這幾點:

一個王朝首先要考慮的是怎樣才能讓王朝更持續,要持續那麼怎樣才能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以史為鑑,很多管理思想看似是新穎的,其實在歷史上都出現過

第一、一個王朝首先要考慮的是怎樣才能讓王朝更持續,要持續那麼怎樣才能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一個王朝要持續的話,首先要讓老百姓過得富庶,藏富於民,不要讓老百姓造反;一個企業也是一樣,老闆賺了很多錢,員工卻很窮,那員工就跑得更快了。這種帝王思想就是要考慮平衡,企業家要考慮與員工利益的平衡。
以前我在看歷史經典的時候一直都認為,企業家不僅要去學國學、讀經書,最好去系統地讀一下歷史,真正的要去讀《資治通鑑》、《春秋》,一個優秀的帝王、企業家都是懂得去平衡利益的人。
第二、我們都講以史為鑑,很多管理思想看似是新穎的,其實在歷史上都出現過,何況中華文明有幾千年的歷史,對於中國的管理最清楚的莫過於以前的帝王和丞相,我們有幾千年的管理經驗,難道會因為穿上了西裝,打上了領帶,用上了電腦,中國人就有本質的不同了嗎?我覺得中國人的本性還是沒有變。我覺得歷史上管理最到位的包括周王朝、、唐宋王朝,我不主張從短的王朝去學管理,維持了好幾代也就是個小王朝,就好比說一個企業經營了很久還是個小企業,這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呢?我覺得最值得學習的是一個龐大企業的管理,比如說周王朝、大漢王朝、大唐王朝、大宋王朝的管理,龐大王朝的管理對企業管理來說更有借鑒意義。

弊其實也很明顯,人們容易誤入歧途,中國的很多企業家都有一種帝王情懷,,當這種思想和企業管理結合在一起時,弊端就出來了,因為你既不能決定他的生死,也不能決定他的去留。我曾經就听過一個企業家說,他手下有兩個人,一個特像紀曉嵐,一個特像和珅,他已經把自己看成乾隆了嘛,萬一這個“紀曉嵐”哪天跑了就成了別人的“紀曉嵐”了,乾隆的紀曉嵐可是跑不掉的啊,所以用帝王的思想來管理也是有危險的。


“真正的中國管理高手是王朝的統治者,他們才是中國管理的主要實踐者,甚至是理論的原始創造者

“王朝延續不會是自然而然的,一定有著管理的根源

中國的歷史上,不像歐洲、美國那樣有很長的企業歷史,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企業歷史來看他們的管理。中國目前沒多少歷史很悠久的企業,像同仁堂、全聚德已經算比較長的了。一個王朝能持續幾百年,這個延續一定會有原因的,這往往是優秀的管理者造成的。

優秀管理者有兩類人:

一類是帝王本身

另一類就是帝王手下的丞相,但最後還是取決於帝王

(丞相再好,如果帝王不用你,你也不起作用)

這個管理的根源在哪裡呢?我覺得還是對人的管理,和對事情的管理。我認為,“人不能被管理,只能被領導”,所以,一般對待人要強調領導力,對事物強調管理。在帝王的管理過程中,對這兩方面的管理遺產,更主要的體現在對人的管理上。
中國千方百計地向西方學習管理的技巧,他們對事情的管理確實是比較細緻的,但說到領導力,西方應該多向中國學習。

中國從很早開始就對人有研究了,帝王在還沒當帝王之前就要知道人應該怎麼領導

中國在對世界管理學的貢獻上,更多的是對人的管理,比如說人性是什麼、人的行為應該怎麼去疏導,過去姜子牙說過“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這就是領導者的最高境界啊,企業家最高境界就是“不要說企業是自己的企業”,不然就一個人把活干完了。用“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來概括領導力是非常到位的。所以說,企業家對歷史上的經典思想還是要了解一些的。

以人為本是管理學上的題,管理的就是人

管理的核心是人性而不是事

在管理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對人的管理,不以人為本,那又以什麼為本呢?既然是對人的管理,首先就得研究人性,現在很多人都意識到了,管理學的祖宗不是經濟學。管理學的父母有兩個:第一是經驗,第二是心理學,其實心理學才是管理學的鼻祖。心理學實際上是對人行為的研究,管理學在本質上對人性有了研究之後,對人的動作就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而事物是人操作的結果,如果在管理的過程中,僅關注事物而不關注人性,那就本末倒置了。

管理的關鍵是合理而不是威權

管理實際上是沒有威權而言的,比如說,“皇帝”這個名詞是不帶來任何權威的,主要是看是誰,一個小皇帝實際上並沒有權威,權威來自於當皇帝的那個人,那這個權威是怎麼來的呢?當你做的管理合理的時候權威就有了,如果不合理,底下不都造反了嗎?一個企業也是這樣,一個老闆很厲害,大家都非常服他,為什麼呢?不是因為你是老闆大家就服你,關鍵要看這個老闆是誰,這個老闆做了什麼合理的行為。實際上這個跟中庸有關係,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就是合理。曾經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什麼是合理,其實合理就是:你能讓管理的過程正常進行,你能夠讓各個相關的利益方都滿意的這麼一個程度,這個度怎麼把握呢?我有個比喻,你要學游泳,一個很好的教練在岸上教你怎麼遊最好,你明白了,但是如果你不去遊,你學會了嗎?不是你不懂得這個理論,而是你必須到實踐中來捕捉這個關鍵點,這個點就是合理,這是要在實踐中來逐漸掌握的

商業本身就是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就分兩種,一種是感性的,一種是理性的。比如說,經濟學裡有理性預期,也有非理性預期,其實他都是對人的一種判斷,人不可能都是理性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集合,感性和理性是分不開的。在感性和理性中,怎樣去發揮合理的感性,控制不合理的感性,比如衝動、野蠻,這對理性也有所指導。在管理過程中,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就是硬幣的兩面,就像男女一樣,女人代表感性,男人代表理性,缺了哪一方都不行,感性能給人帶來情感的交流,理性能帶來行為的合理性、規範性。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感性和理性都運用得很到位的

如何理解個人和組織的關係

如何理解個人在組織中的角色

個人和組織的關係永遠是一對矛盾的關係。人到了成人的時候,就要完全受到組織的約束了。一般來講,組織是多元的,組織是人生存的基礎,實際上

組織是實現個人目的的一種工具

個人永遠要受到組織的約束

人在組織中的自立是有限度的

人的自立是取決於組織互動的

一個組織的互動性越強,人選擇的空間越大,人的自立性越強

人是通過組織來實現目的的,所以可能就需為此捨棄一些自由,因為又想利用組織又不受到組織的約束,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違反了組織的規定,就要受到處罰,所以要學會有秩序地在組織里活動,要在不損害組織利益的基礎上來活動。所謂人的自立,講的是一種關係,在組織裡面都有一定的規範,人必須學會在組織裡面有效地利用組織的規則來靈活自己的自立,來放大自己的自立。


上一篇:《增廣賢文》

下一篇:哲學家的名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