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翡翠學》第七章、翡翠的評價和選購
根據本人檢驗過20多萬件翡翠玉的經驗,總結了一個陳氏價格體系:
翡翠玉價格=顏色*水頭*質地*雕工/1000
在這個價格體系中顏色,水頭,質地,雕工各是1~100。
上等品質的翡翠,色、透、勻、形。敲是一般人觀賞或評價玉石的方法。大部份購買玉鐲的消費者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那就是商家會當你的面敲玉鐲,聽聽看其聲音是否清脆不含濁,而以清脆悠揚有回音者為佳。這樣做即是想證明玉石的結晶緊密質地好且無裂紋。
1.愈嬌綠的愈具價值。
2.透明度:硬玉內部結晶組織緊密的質地較好,透明度也跟著高,我們所說的“玻璃種”就是這種透明度高的硬玉,如因玉石本身含鉻豐富則形成了冰種翡翠,價值不菲且難求。
3.色勻:除了顏色嬌綠,透明度高之外,還必須色調均勻才是上品。
4.瑕疵:要注意有無裂紋、斑點等,這些瑕疵都會影響硬玉的品質。
5.形狀:大多數的翡翠戒面是橢圓蛋麵形的,至於其它的形狀則有多種,形狀的好壞與美麗對玉石的價格也是有影響的。
簡單來說,一個高質量的翡翠,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1.質地要好:也就是說,“種”要好,因為翡翠的結構為多晶體結構,晶體結構的粗細和排列順序會影響到翡翠質量的好壞。
2.透光度要好:好的翡翠的透光度更加強,內部雜質少,淨度更加高。
3.顏色要豐富:翡翠一般分為三種,除了紅翡綠翠外,還有一種紫羅蘭的顏色。純綠的翡翠是極品,很難得,翠的純粹,“濃艷正陽”得當,方為上品。
4.做工要好: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要想有流傳收藏的價值,一個好的做工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國內的翡翠工藝來說,在做工上,還是比較欠缺。
第八章、珠寶的投資
(一)眼光敏銳的珠寶投資者
法籍華人成之凡女士對收藏、投資珠寶有著敏銳的眼光和豐富的經驗。
她在談到如何投資珠寶時,曾說過,投資珠寶、金銀首飾,要買有簽名的、名家設計的款式,這樣既可保值,又可以升值。
她手上戴的戒指,是一枚18K 金戒指,外形酷似捲起的蝸牛,內壁刻有製作年代、號碼及設計師的名字。此戒指是1950 年製作的。她50 年代剛到法國時,花了6000 法郎將其買下。可是現在,60000 法郎也難以買到了,已經成了古董。
因為這是手工製作的高檔首飾,式樣各不相同,具有藝術價值。而那些大眾化的首飾,則是機器製作的,千篇一律,其收藏、投資價值遠不及前者。
1970 年,成之凡女士逛巴黎市場,偶然發現了一種銀製發卡,製作年代是1900 年。當時法國有一股崇尚東方文化的思潮,發卡設計樣式象白菊花,是日本人所喜愛的,當時很便宜。成女士一看見這種發卡,就欣喜若狂,便一鼓作氣把巴黎小店出售的這種發卡統統買回去。
這一舉動當時使很多人感到非常奇怪。然而1973 年,巴黎城有人發現了這種發卡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掀起了銀製發卡購買熱。可是人們四處搜羅,巴黎市場已經沒有此貨了。原來,成女士憑著她敏銳的眼光,斷定這種銀製發卡很有投資前景,於是把全巴黎的銀製發卡都購買一空,如此一來,銀製發卡就成了高價出售的寶物。
(二)使珠寶店平民化的珠寶大王
英國人拉特納6 年前接管了他父親遺貿下來的珠寶店。那時的珠寶店是華麗而肅穆的殿堂,一般顧客望而卻步,因此生意清淡。
拉特納決心一改前輩的經營思想,把珠寶店辦成使下層群眾、普通顧客也能接受的廉價商店。在他的珠寶店裡甚至有便宜到99 便士的飾品,這在英國的珠寶店裡實屬罕見。
拉特納的這一做法遭到了絕大多數同行的非議,他們嘲笑拉特納把神聖的殿堂降到了雜貨舖的水平。然而這一新的經營思想卻受到了顧客的歡迎,也給拉特納帶來了滾滾財源。
如今,他已擁有600 多家珠寶店,他的公司不僅獨霸英國,而且打入了美國,成為世界上贏利最高的珠寶公司,資產總值達到5 億英鎊之多。
(三)巧造新聞,珠寶商獲暴利
1985 年,戴安娜與查爾斯王子舉行婚禮,成為轟動英國和全世界的新聞。戴安娜王妃容貌出眾,儀態楚楚動人,使絕大多數英國人傾倒、仰慕。
當時,倫敦有一位珠寶店老闆,他靈機一動,認為抓住公眾對盛典的專注心理,拍一組廣告劇,必定能使瀕臨倒閉的珠寶店擺脫危機。於是,他挖空心思地找到了一位酷似戴安娜王妃的模特兒,對她的服飾、髮型、神態、氣質各方面作了一番煞費苦心的模仿訓練。
一天晚上,這家珠寶店燈火輝煌,老闆衣冠楚楚,神采奕奕地站在店門口,似乎是在恭候要人光臨。
此舉頓時吸引了過路行人,他們駐足觀望。不一會兒,一輛高級臥車緩緩停在門口,“戴安娜王妃”從容地從車上走下,嫣然一笑,向聚攏來的行人點頭致意。崇拜戴安娜王妃的眾人都蜂擁而上,想一睹王妃的翩翩風采。有的青少年還為吻了“戴安娜王妃”的車而得意非凡。
事先接到珠寶商暗示有“佳賓”光臨的電視台記者,急忙打開攝像機。警察怕影響王妃活動而急忙維持秩序。
珠寶店老闆此時則笑容可掬地感謝“王妃”的光臨。彬彬有禮地接待“王妃”參觀,店員相繼向王妃介紹項鍊、耳環、鑽石、翡翠等各種貴重珠寶首飾。 “戴安娜王妃”面露讚許之色,滿意地挑選了幾件。
第二天,電視台便播放了這段新聞錄像,因受老闆的關照,被蒙在鼓裡的記者把它拍成“默片”,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解說詞。屏幕上出現的是熱烈非常的場面和珠寶店的地址。
電視錄像播放後,震動了全倫敦城,人們紛紛傳播這一新聞,崇拜戴安娜王妃的青年人更是愛屋及烏,絡繹不絕地跑到這家珠寶店來搶購“戴安娜王妃”稱讚過的各種珠寶首飾。原來門可羅雀的珠寶店一下於變得門庭著市、生意興隆起來,幾天的營業額遠遠超過開業多年的總和。
但這則新聞驚動了皇家發言人,他鄭重聲明:“經查日程安排,戴安娜王妃並沒有去過那家珠寶店。”發了財的珠寶店老闆卻振振有詞地說:“電視片中沒有一句話,我也沒有說貴賓就是戴安娜王妃,這在法律上不能構成欺君之罪,是圍觀的公眾想當然地把模特兒當作王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