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晶石個論
尖晶石個論
化學成分 | MgAl2O4 鎂鋁氧化物 | ||||
晶系 | 立方晶系 | ||||
結晶習性&表面特徵 | 八面體單晶。晶面很平彷若拋光,偶有三角形生長標誌或蝕痕。雙晶常很扁,像崩角的三角形。角頂常有內凹角。偶可見八面體、十二面體的聚形。 | ||||
解理&斷口 | 無解理 | ||||
硬度 | 8 | ||||
比重 | 3.58到3.61(維也納葉合成尖晶石約為3.65) | ||||
光澤 | 明亮玻璃光澤。有些晶體有光滑晶面並顯示明亮玻璃光澤(尤見於八面體晶體) | ||||
透明度 | 透明~不透明 | ||||
折射率 | 1.712到1.740。單折射 大多數寶石級尖晶石的折射率是1.718左右(大多數維爾鈉葉合成尖晶石的折射率是1.728左右) 含鐵高者,RI甚至為負讀數。 含鎂、鋅者,RI可達1.8, SG可達 4.6。 含鉻者, RI常為1.74 | ||||
光性 | 各向同性 | ||||
色散 | 中等 | ||||
顏色&品種 | 尖晶石為他色性,顏色範圍很廣。從近無色~各種色調的橙色、粉紅、紅色以及從淡藍~深藍、深藍綠和黑色。 無色~近無色:化學成分純的尖晶石是無色的。大多數看似無色的尖晶石實際上都帶很淡的粉紅或丁香紫色調。 紅~粉紅:鉻致色。 淡藍~深藍:當存在Fe2+時,尖晶石可呈藍色。體色隨鐵含量增加從藍色趨近黑色。含鈷者,體色也呈藍色,但CCF下呈紅色。 綠色:含鎂、鋅者,體色偏綠色。 變色:含釩者,可有變色效應(藍/紅) 有時出現顯4射和6射星光的尖晶石 | ||||
吸收光譜 | 1紅色尖晶石可顯示鉻譜、紅區有發射線(不易讀出)、藍區無線。 2. 藍~淺紫色:呈鐵譜(二價鐵致色) 3.深藍:由鈷致色的天然藍色尖晶石極少見。顯示弱的鈷譜。 | ||||
發光 | 鉻致色的紅色尖晶石:在螢光下呈紅色 鈷致色的藍色(天然或合成)尖晶石:SWUV下呈白色、LWUV下呈紅色 鐵致色的藍色天然尖晶石:長短波紫外螢光下可呈各種顏色至惰性。 無色合成尖晶石(仿鑽石):SWUV下呈白堊狀或藍/綠色、LWUV下呈惰性。簇鑲無色合成尖晶石的戒指在UV下的螢光一致性高。簇鑲鑽石的戒指之螢光反應則非常不均一。 | ||||
多色性 | 無 | ||||
光學效應 | 1.偏光鏡下常見ADR效應 2.偶呈4射、6射星光效應(尤見於斯里蘭卡) 3.變色效應。尤見於斯里蘭卡與非洲產之尖晶石。 | ||||
內含物 | 許多天然尖晶石含有微小的可能屬於其他尖晶石型礦物的八面體。 也可見到鋯石暈,特別是在產於斯里蘭卡的尖晶石。 鐵染的裂縫常見 | ||||
產出 | 常以八面體單晶產出。也以水蝕卵石產出,上常有磨蝕的八面體面。 | ||||
產地 | 多數寶石級尖晶石與剛玉一道產於斯里蘭卡和緬甸的沖積砂礦中。 寶石級尖晶石也產於阿富汗、澳大利亞、巴西、尼日利亞和美國 | ||||
合成 | 主要合成法 | 焰熔法 | 助熔劑法 | ||
RI | 約1.72,高於天然 合成變色品種可到1.73 | 與天然相近 | |||
SG | 約3.52~3.66略高於天然 | 與天然相近 | |||
UV螢光 | SW下常呈不同顏色的白堊狀螢光,SW螢光常強於LW螢光。 | ||||
內部特徵 | 長串珠形氣泡、彎曲弧線、未熔粉末(有時呈細針狀) | 深色助熔劑粉末,單獨或以指紋狀分佈、鉑金片 | |||
相似寶石/仿品 | RI | SG | 光譜 | 包裹體 | 其他特徵 |
剛玉 | 1.76~1.77 | 3.9~4.0 | 紅寶:鉻譜 藍寶:鐵譜 | 60度交角針狀物 | 偏光鏡下四明四暗、多色性 |
石榴石 | 1.74以上 | >尖晶石 | 特徵鐵窗譜 | 針狀、圓形晶體 | ADR、UV呈惰性 |
綠柱石 | 1.718 | 2.72 | | 雨狀體、二相體 | 偏光鏡下四明四暗 |
鋯石 | 1.984~1.810 | 3.9~4.7 | 稀土譜 | 重影 | 偏光鏡下四明四暗 |
玻璃 | 1.4~1.7 | 2.2~6.3 變化範圍大 | | 氣泡、流紋 | ADR、表面磨損較多 |
上一篇:坦桑石(丹泉石)簡介
下一篇:常見的寶石受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