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8 20:37:58333

台幣升值帶出資產行情 台肥、中石化畫出想像大餅

前言:

短短半年內,台幣在國際熱錢的拉抬下,升值幅度己逼近八%,帶動國內資產價值一夕之間水漲船高,擁有龐大土地的台肥,在外資買盤簇擁下,股價領先創新高,成為資金行情下資產股的急先鋒。

內文:

三月二日,充滿肅殺之氣的台北外匯市場,就在大家屏息盯著螢幕時,突然出現幾筆大單,硬生生將台幣推升突破三十一元關卡,握有美元部位的企業眼見苗頭不對,紛紛跟進停損拋出美元,頓時外匯市場殺聲隆隆,成交量再次攀上高峰。

眼看台幣走升氣勢磅礡,原本指數震盪走低的股票市場,突然湧現資金向資產股開拔進軍,而台肥在外資和炒作熱錢的推波助瀾下,一舉登上漲停價位四十二.一五元,創下五年來新高,外資當日更狂買了二萬四千張,總持股比率超過四成,比聯電的三成還高。

資產題材 台肥兼具不動產證券化概念

外資大幅布局台肥,是在今年一月十日、十一日,經濟部決定利用盤後交易拍賣二十萬張官股,原本預計拍賣時間為五天,但卻在兩天內被瑞銀證券等五家外資券商一掃而空,讓外資的持股比率從一九%,暴增到三五%左右,當時台肥股價還一時受到激勵,從三十二元上漲至三十五.六元,吸引散戶和投信基金的跟進,儘管市場謠傳這些外資的買盤可能來自國內,但大額資金進駐台肥是不爭的事實,人人心知肚明是為了土地資產而來。

如今台幣持續升值引發投資人對通膨的疑慮,資產股又是抗通膨的利器,具指標性的台肥自然受到外資和本土法人的青睞,尤其是台肥土地資產豐厚,更讓外資券商喊出五十元的目標價,由於目前台肥全台共擁有六百多筆、合計近二百公頃的土地,以帳面價值約三百億元換算,每股淨值高達三十二.八元(二○○四年第三季財報),是上市櫃資產股中最具實質開發潛力的公司。

在台肥的所有土地資產中,以南港經貿園區逾十二萬坪的南港廠土地最具「油水相」,在大台北地區板塊完整的土地愈來愈稀少,加上南港經貿園區原規畫的一、二館軟體園區已不敷使用,台北市政府正加快開發五.六萬坪的第三館用地,其中一.五萬坪用地將做為大型商場,因此台肥不但有大筆的開發利益,未來還可以進行資產證券化,搖身一變成為REITs(不動產證券化)概念股。

此外,台肥在基隆與中永和的停車場,基隆、汐止和苗栗的加油站,花蓮廠區開發海洋深層水投資計畫,均已陸續開發進帳。再者,由於都市計畫變更,台肥的新竹廠與高雄廠廠址必須要遷廠開發,其中高雄廠預備規畫為物流倉儲中心,土地開發題材源源不絕。

本業出色 台肥主產品守住一二%毛利

今年一月立法院通過土增稅永久調降,更為台肥原本驚豔的土地開發再吃下「大補丸」,以去年第三季財報來看,「土地增值稅準備」(帳列其他負債)餘額高達一百七十億元,估計約有五十五億元的回沖利益,除了負債比率將因此降低一一%以外,以目前九十八億元的股本計算,每股淨值還可望提升五.六元,難怪台肥一夕之間變成搶手貨。

而台肥在本業的表現亦不遑多讓,主要產品肥料在國內市占率高達七○%,雖然肥料報價受到政策影響深鉅,過去幾年原料價格飛漲難以轉嫁,但由於成本控制得宜,加上推出具高利潤的有機肥料,近一年來毛利率依然能維持在一二%上下,實屬不易。

以去年每股獲利兩元來看,台肥今年配發的現金股利可能上看二元,折算現金殖利率約四.七%,高於銀行定存,至於今年的業績展望,台肥總經理黃清晏表示,「能見度非常的高」,外資法人亦估計每股盈餘將超過三元,由於台肥股票籌碼有七成集中在經濟部、外資和本土法人手上,融資比率不到一五%,且台幣升值趨勢短期不易回頭,因此股價後勢值得留意。

土地雄厚 中石化每股淨值挹注十六元

除了台肥外,上周股價開始加溫的中石化,亦是一檔具潛力的資產股,其土地資產雄厚的程度和台肥一樣令人咋舌,根據統計,中石化分布在全台各地的土地資產共約一一六萬坪,總市值估計達三百億元,如果扣除成本不計,潛在利益也有二七○億元,以目前一六九億元的股本計算,對每股淨值貢獻約十六元左右。

中石化眾多土地資產中,過去最為證券市場關注的,就是其位於高雄前鎮區兩塊合計八.四萬坪的土地,由於該地屬高雄市政府規畫的「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計畫」,加上又有捷運橘線經過,因此一旦開發成大型購物中心或量販店,法人估計其潛在利益高達八十億元,折合每股獲利約四.七元,是一支標準具爆發性的個股。

至於位在台南市安南區六十一.五萬坪的閒置土地,因距離台南科技園區不遠,可望隨著廠商進駐而有開發的需求,尤其年底高鐵通車後,高鐵將成為聯繫竹科和南科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屆時全台灣一日生活圈正式成形,對科技公司南下設廠將更具吸引力,同時也將帶進人潮。

近幾年來拜中國景氣大幅成長之賜,台灣位在南部的傳統產業一一鹹魚翻生,獲利達一個資本額以上的公司比比皆是,而中石化在大陸龐大需求的支撐下,本業也開始轉虧為盈,以主要產品己內醯胺(CPL)來說,由於設廠成本較高,加上環保問題,過去五、六年來,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幾乎都沒有新廠能開出,然而中石化卻在九十年時投資設立CPL三廠,正巧搭上中國需求的列車。

供需吃緊情況讓中石化去年業績有了不同的面貌,根據公司一月底自結的數字,九十三年稅前盈利為十一億元,較前年同期成長一七○‧七三%,每股稅後純益為○‧五六元,其中光是第四季單季獲利就占八成(約○‧四七元),也因此中石化轉機的呼聲再次響起。

中國需求 中石化擺脫財務不佳的陰影

中石化過去最讓投資人擔心的,就是財務結構不佳、負債比率偏高,尤其九十二年間還一度與銀行、公司債等債權人商討展延債務等問題。不過隨著換約成功,以及本業轉虧為盈,單季利息費用卻逐漸從九十二年第一季的四‧二億元,降到去年第三季的一‧七億元,償債壓力有減輕的跡象,儘管中石化的負債比率仍高達六八%,但因來自營運的現金流量已連續三季轉正,預期財務結構應會逐季好轉。

此外,近來市場盛傳有心人士正在購入中石化股票,且股權已超過威京集團的持股,預期明年董監改選可能會上演股權爭霸戰,雖然公司當局予以否認,但也為中石化原來的資產股色彩,增添另一個想像空間。(2005.3.11,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