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8 18:50:59Rex Wu

貝聿銘的100年:用盡一生,只為呈現最極致的設計

貝聿銘的100年:
用盡一生,只為呈現最極致的設計


 

貝聿銘Ieoh Ming Pei,

美籍華人建築師,出生於1917年,

祖籍蘇州,生於廣州。

作為中國建築界的先驅者,

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以其東方的智慧、

寬容樂觀的人生態度、卓越的建築設計功力、

獨具慧眼的現代建築理念,

橫跨東西城市,歷時半個世紀,

創立了眾多影響世界的建築名作。 

 

 

貝老所設計的建築特色鮮明,

界內人士普遍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光線特點

光是建築的色彩,“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巴黎盧浮宮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線引入死氣沉沉的博物館,讓過去的歷史曬曬今天的太陽。“光很重要。沒有了光的變幻,形態便失去了生氣,空間便顯得無力。”光是貝聿銘在開始一項建築時首先考慮的問題。

 

玻璃與鋼材

由於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並且玻璃透明不至於遮擋減損原建築物的立面,不僅符合貝氏對陽光的追求,更能夠從視覺上以及空間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築群不會被削弱,並且能使設計者的建築思想得到充分錶現,加上光線和人的運動,整個空間被賦予了活力。



混凝土

貝氏注重於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徵與視覺表現力, 在建築設計中將結構與裝飾融為一體, 忠實於材料的質感表現力, 從而將對混凝土的應用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術館內庭的螺旋梯,我們完全可以將之視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幾何

貝聿銘在發展現代主義建築的幾何構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貝以他豐富多彩的建築作品, 向人們表明, 現代主義仍是有活力的, 它決不是一種機械主義, 而是同樣可以呈現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

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

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

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下面小編梳理了貝老的幾個作品,

與大家重溫經典。

 

【一】

玻璃金字塔

盧浮宮

 

這是“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

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八十年代初,

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藝術寶庫盧浮宮,

當得知被選中的是貝聿銘的金字塔方案時,

整個法國都快罵炸了,

為什麼,一個中國人,

居然要在法國造一座金字塔…

盧浮宮可是代表著法國的過去與未來的。

 

 

同時貝聿銘的金字塔還成為了法國政治拉鋸戰的支點,

因為反對者中有一位是密特朗的競爭對手

---當時的巴黎市長希拉克,

為了讓自己的設計被採用,

貝聿銘果斷斷跑去找希拉克,

他向希拉克保證,

要給盧浮宮動手術,

使它和巴黎市重新統一成一體…

在經歷了輿論和社會各方面的種種壓力之後,

力排萬難,最後他成功了,

說到底好的設計總是能得到認可的。

 

組成這座金字塔的玻璃淨重105噸,

但作為支撐物的金屬支架就僅有95噸

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這座金字塔並不只是一座體現貝聿銘獨特美學的典範,

也是結合了現代科學精細計算的傑作。


 

【二】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卡塔爾多哈

 

這又是一個貝老的嘔心瀝血之作,

時年91歲高齡的貝老,

為了表現伊斯蘭建築的本質,

在中東考察了好幾個月,

到過埃及,去過突尼斯,

研讀穆罕默德...

 

這座博物館在2008年順利開館,

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

貝老的目標是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說的,捕捉住“伊斯蘭建築的精髓”。

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

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

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

而再看建築的細部,

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

又為這座龐然大物增添幾分柔和,

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氣。

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

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

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

 

【三】

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 

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描繪了一片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世外田園,讓世人對桃花源般的世外生活產生了無盡的嚮往。

然而在現實當中就有一片這樣的地方,

貝老所設計的美秀美術館,

正是一處對“世外桃源”最好的闡述。

貝老第一次到這個地方時,

就很感動地表白:“這就是桃花源。”

 

美秀美術館遠離都市之外,

處於深山之中,

一座山,一個谷,

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

若隱若現、似有似無,

向我們展示了一副充滿意境之美的山水畫。

 

貝老以桃花源為原型,

精心策劃設計了這棟美術館。

整個美術館的參訪過程,

好比是世外桃源的發現之旅,

峰迴路轉,引人入勝,

唯美景緻處處動人,

讓人留以回味。

 


▲美術館平面圖。

《桃花源記》節選: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复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局部鳥瞰圖。整個美術館掩映在群山環抱的綠色當中,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鳥瞰圖。

 

▲入口處的接待中心,這是參觀美秀美術館的第一站。

繼續向前走,便是隧道口前的櫻花大道,正合了《桃花源記》當中所描述的意境:“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复前行,欲窮其林。”

▲走過櫻花林,便到達了隧道口。

 

▲ 隧道不大,特意設計成S狀,讓人看不到盡端,隧道內的夢幻燈光,彷彿帶你穿越了時空。正所謂“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 ”

 

▲穿越狹長的隧道,即將到達隧道的另外一端時,美術館的主體建築便映入眼簾。

 

▲ 走出隧道,穿過吊橋,來到美術館前的開闊廣場,便到達了“世外桃源”。正如《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美術館的入口。大家見的最多的一張圖片,也是美秀美術館的形象標貼。

▲站在美術館門口回看時光隧道與吊橋,對面的青山將這裡團團環繞,只有一個小洞口與外界相連。

 

▲美術館前台階的燈柱和造型松,乾淨清爽。

 

▲精緻的景觀細節,做工一絲不苟。

 

▲美術館之前的”夢之門“。

▲”夢之門“與大堂後面的造型松樹形成框景,儼然一副山水畫面。

▲大堂中的遊客也是畫面的一部分,人在畫中游。

▲在大堂內,透過夢之門回看遠處的青山,也是一副精彩的畫面。

 

▲大堂內的景觀。

 

   一進入室內,便可領會到因美術館室內環境而產生的戲劇性變化。陽光從屋頂裝有百葉窗板的天窗中進入寬敞的大堂當中,照亮了米黃色的大理石牆,帶來一種溫暖的光芒。

▲精細的建築細部。

▲建築佈局圖。為了達到建築與周邊環境最大的融合,貝老巧妙地將建築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

 

▲每逢下雨天,管理處會收起遊客的雨傘,提供統一顏色的雨傘供遊客使用。


▲雨霧繚繞,萬綠叢中一點紅。

 

收起遊客花花綠綠的雨傘,

不是故意刁難,

目的是為了不希望遊客花花綠綠的雨傘

破壞了“桃花源”的至美畫面,

給大家一個最純正的意境之美,

是對場地環境的尊重,

也是對大自然的尊重。

 

▲人在畫中游,你就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四】

蘇州博物館

(新館)

建築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

———飛簷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

光線的層次變化,

讓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

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

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

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

 

 

蘇州博物館新館其特色體現在:

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

空間處理獨特,建築材料考究,

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線引入到室內。

在建築的構造上,

玻璃、鋼鐵結構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

開放式鋼結構替代傳統建築的木構材料,

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

 

 

首先,屋頂之上立體幾何形體的玻璃天窗設計獨特。

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築中老虎天窗的做法並進行改良,

天窗開在了屋頂的中間部位,

這樣屋頂的立體幾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個折角,

呈現出三維造型效果,

不僅解決了傳統建築在採光方面的實用性難題,

更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建築的屋面造型樣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牆體周邊石材的運用,

使建築的整體風格達成了統一。

 

 

就屋面而言,

如果用傳統的小青瓦,

易碎易漏,需要經常維修,

其堅固性、工藝性以及平整度都難以達到新館建築的要求。

為了使材料和形式協調,

採用深灰色花崗石取代傳統的灰瓦,

這種被稱為“中國黑”的花崗石黑中帶灰,

淋了雨是黑的,太陽一照顏色變淺成深灰色。

石片加工成菱形,

依次平整地舖設於屋面之上,立體感很強

貝老今年已經99歲高齡,

明年初即將迎來他的100歲生日,

他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

傾其一生,

向世人呈現了最美、最極致的設計。

 

向貝老致敬。

參考網站:
貝聿銘的100年:用盡一生, 只為呈現最極致的設計